分享

教育的哈姆雷特之问

 祥语文 2018-04-20




●    侯德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管嘴上说的是什么,其实心里一般都认为上学的目的既简单又明确,就是为糊口养家谋饭碗以及升官发财在积攒实力,除此之外别无他用。


如果有人不同意,认为话可不能这么说,但只要他们家的孩子尽管学习好着呢,上学时各科成绩都是满分,学了满肚子的书本知识,但就是没工作,不但无法自立,还大口大口地啃老,那这些人恐怕就会立马露馅儿。所谓露馅,就是他们一定不是高兴地认为自家孩子既然学到了知识,那这学咱就没白上,这学费咱就没白交。而一定是愁眉不展地说:连个工作都找不着,上学还有什么用,还不如早早去打工呢,免得现在还低不成高不就的。


现在就是学龄前儿童也玩儿不踏实,被家长们压着学这学那,理由当然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了。另外,一些鱼目混珠的专家们可以找出一大堆的理论,证明早期开发儿童智力的重要性,家长们则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否则,也无法体现自己究竟站在了时代前沿的前几排。


还有一个通用的理由:竞争环境就是这么残酷,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在关键时刻,一分就能挤掉一操场的人,正是这样畸形的学习动力,使同学情也就演变成了有你没我的拼杀。


不客气地说,现在的人情淡漠,甚至诸多领域的互害模式,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了,因为我们从大人到孩子,时刻萦绕于心的思维模式或成功理念就是:只要为了自己能够胜出,旁人都是对手乃至仇敌,坑之害之,别说羞愧负罪,就是不好意思都大可不必。因此,所有那些让人糟心的事情,何时是个头儿,恐怕还真是神鬼难测了。


即便我们就局限在教育这个领域,所有为孩子的胜出而做出巨大牺牲的家长,其实,仔细想想,在自家孩子或许获得了某些竞争优势的同时,其实也在为自己所抱怨与倍感无奈的环境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或许那个灼烧自己的柴堆里就有自己主动送上的数段油松或泼上去的几碗汽油。因为:在造成雪崩的灾难中,哪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呢?在造成洪水的灾难中,又有哪一滴水是清白的呢?因为人们的信念是:鹿不必跑过狮子,只要跑过其它的鹿即可。


卢梭很早就曾提出,“教育即生长”的理念,也算是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因为教育就是要让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必非要把什么知识硬性塞进大脑,就像把东西装进容器一样。对此苏格拉底也曾笑道: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谁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这就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周国平曾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这话咱们听起来像是在砸自己的牌子,因为在你这里我们学不到谋生的技能,那我们花钱干嘛来了?可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在莱文看来,“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识教育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和远大的志向。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而我们的呢? 


咱们再听听蔡元培怎么说:“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但他说的这个我们全当没有这回事,不管那一套,被应用算什么,只要可以赚钱受益就行,因为我们流行与推崇的理念是:能被人利用说明你还有被人利用的价值,人们最担心的不是被人利用,而是被人当作废物一脚踢开。


 爱因斯坦也曾在一次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个诙谐的人确实讲得很对,他这样来定义教育:“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话是爱因斯坦在1936年讲的,就算放在今天,又有多少人会这样认为呢?人们总喜欢把蓝翔的广告语当作笑话,可是,985、211等等之所以倍受青睐,大概也只是因为它们是人们心目中的“皇家蓝翔”吧?


 据有关媒体报道:暑期知名高校校园游其热度似乎已经超过了5A级景区,人们带孩子去那里宛如朝圣一般。由于每天都有名额限制,所以人们凌晨就去那里排队,到早晨六点名额就满了。人们是去欣赏那里的教育理念吗?未必,因为所有的各类院校其理念大同小异,都是拿尚方鸡毛当令箭,马首是瞻。



那区别在哪里呢?去过招聘会的学生的感受是:文凭这块敲门砖的硬度大大地不同。而招聘会上人力资源部门给出的说法是:学生的层次和质量大大地不同。其实,我们也不妨武断地认为那是招聘者慧眼识珠的功力不足,不如看名校这块牌子更简单,或万一有什么问题也比较好解释或推脱。


其实,人才从来都是有差异的,但未必都要归因于学校这一个原因。就眼下来说,这些院校的老师真的有多大的不同吗?许多家长之所以一心让孩子投奔名校,据说并非是因为那里的老师利害,而是那里的学生和家长靠谱儿,是去近朱者赤的。过去还曾亲切地把老师称作辛勤的园丁,心灵的工程师,可是现在,就是堂堂的有真才实学的教授也要规规矩矩地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当好打工仔,要按照领导画的道道完成好晋升所需的KPI,还别说龇毛儿炸刺儿,只要不是乖乖地俯首称臣,轻者停课,重者走人。您说,他们又能有多少心思去考虑学生们的心灵呢?能把书本知识端出去就不错了。


不客气地说,那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其中的大部分,他们自己的心灵又如何呢?其实各阶层的顾虑与焦虑都类似:当官的要保住乌纱帽,因为花翎一响,黄金万两。布衣要保住饭碗,因为饭碗在手,吃喝才有。与其说注重教学不如说更看重课题与经费,研究生给导师打工的事情也曾屡屡被曝出。 特别是在今天,人们在争论何为教育的时候,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却很少仔细想一想我们争论的意义何在?会不会有结果?因为培养人才的方式和批量生产答题匠的路数是有本质区别的!


当我们看了那些教育大家所给出的关于教育的说法,再去对照一下现实,我们大概就只剩下一个哈姆雷特之问了: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或稍做改动: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only one question.生存或毁灭,就这一个问题!That's all for education.Something else to say,thay are all luxuries. 



对教育而言,这就是全部,说别的都是奢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