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古道”又称为“迎佛路”、“丝绸南路”。唐蕃古道的起点是唐王朝的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终点是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拉萨),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和西藏4个省区,全长约3000公里。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 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手工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在西藏地区,千百年来,都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歌谣,来纪念文成公主进藏。而文成公主的故事,也的人尽皆知,家喻户晓。从长安到逻些,千里的路程,一路上,文成公主将先进的汉文化传播到藏族地区。为汉藏两族的世代友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踏上唐蕃古道,跟随着文成公主的脚步,来到日月山。藏语“日月山”为“多尼玛”或“尼玛达哇”,意为太阳和月亮。其实,“日月山”主要是因文成公主的日月宝镜故事而得名。
相传文成公主来到日月山时,登上山顶举目环顾,不禁心潮起伏愁思万缕,潸然泪下,内心顿生思乡思亲之情,便取出行前皇后送给她的“日月宝镜”。当时皇后曾告诉她,路途中或到吐蕃后,如果想家就拿出来看一看,从镜子里可以看到长安和母亲。文成公主想到这里取出宝镜,果然从镜子里看到了长安和母亲。这使得公主更加伤感,不慎失手将“日月宝镜”摔成了两半。历史变成了传说,传说又变成了神话,这就是古称“赤岭”,为什么后来改称“日月山”的成因。 日月山的地貌环境与整个青藏高原相比并不险峻,然而从古到今,这里却因唐朝文成和金成两位公主远嫁吐蕃都途经此地而早已名扬莽莽雪域,千古佳话令所有过往行人都要在此停留并登上此山,去追寻当年文成公主路过时留下的踪影。
踏着积雪沿山路而上,放眼望去,大地无垠,白雪茫茫;虽然天寒地冻,但此时登高望远精神振奋,好似体内热血在加速循环,周身反而感到阵阵热涌。
日月山是青海东部外流河与内陆河的分水岭,也是青海东部农业区和牧业区的自然分界线,所以日月山又有“草原门户”之称。每年春夏,绿草如茵,牛羊满坡,帐篷点点,景色十分壮观。然而此时展示在我眼前的虽不是漫山遍野的如茵绿草,却是青藏高原最具本质特征的地貌环境——多少有些苍凉的粗犷和壮美。
来到日月山,除了一睹其独特的地貌环境和接受青藏高原入门的洗礼,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细细品味那些已流传千古,内容丰富并充满了智慧、幽默的有关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和传说。客观地说,它记录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
在日亭,四周壁画主要讲述了藏王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赴唐长安请婚,以及请婚过程中禄东赞大智大勇力排诸难,巧破难题的轶事。其一,100匹马驹如何从100匹母马中辨认母亲的故事。禄东赞来自雪域草原,这道题对他来说易如反掌,他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后各圈了一天一夜,第二天饥饿的马驹冲出围栏飞速扑向妈妈身旁去吃奶。其二:唐太宗请禄东赞从300名女子中认出文成公主来。聪明的禄东赞事先通过探访了解到,原来公主惯用一种香脂,异香扑鼻,能引蝶召蜂。三日后,当300名打扮得一模一样的美女齐集在一起,只见两只蜜蜂在其中一女子头顶盘旋,这样公主便被认出来了。月亭壁画,主要介绍了文成公主入藏后,从中原带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传播情况。
日月山神奇的传说,仿佛带着我们穿过历史隧道而进入并沉浸在昔日的时空,这美好的故事会一直伴随在身边,沿着“唐蕃古道”继续西行。
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受父皇之命,带着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等嫁妆,从长安迤逦西行,经甘肃,到青海,过日月山,经大河坝,到达黄河源头。松赞干布亲率吐蕃文武官员与大队人马迎亲于柏海(即今扎陵湖和鄂陵湖),并在此举行欢迎仪式。然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伴而行,前往逻些完婚。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不仅播撒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留下了众多的胜迹与美好的传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仅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而且作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重大事件被载入史册。
来到柏海,望着周围的白雪皑皑的群山和蓝色的湖泊,一种宁静的感觉顿时萦绕在身边。松赞干布率领侍从和卫队从拉萨前往柏海迎接文成公主的到来。而柏海在当时,是吐蕃的边境。在离黄河源头不太远柏海,松赞干布建起“柏海行馆”,一对异族夫妇便在这美丽的地方,度过了他们的洞房花烛夜。
文成公主庙别名“沙加公主庙”,位于玉树县结古镇东南25公里的贝纳沟,这是一条大峡谷,两边的山脉不见边际,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蓝天下,山上松柏如画、山下小河如诗。藏式建筑的文成公主庙紧贴百丈悬崖,风景幽静,金光闪闪的屋顶光芒四射。庙四周所有的悬崖和面积较大的石头上都刻着数不清的藏经。该庙共3层,面积包括院落600多平方米,通高9.6米。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在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坐像两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分立在上下两层,每尊佛像高有3米,精雕细刻,形象生动。该庙是一座既有唐代艺术风格又有藏式平顶建筑特点的古式建筑。
1300多年来,这儿都是一年四季香火从不间断,酥油灯昼夜常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也络绎不绝,亲如一家。
终于,文成公主一行来到逻些,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在逻些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经过长途跋涉,文成公主终于到了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之后,把唐朝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了西藏,和松赞干布同心协力发展吐蕃的经济和文化。当时藏族没有文字,记事用绳子打结或以木刻划记号来表示。在文成公主的主张下,松赞干布派人进行专门研究,创造了30个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结束了藏人无文字的历史,从此汉文书籍可以译成藏文,对藏族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西藏过去无完整的历法,以麦收的季节(约为夏历三月)作为一年的开始。文成公主入藏后推行夏历制,大大便利了藏族历史文化的纪年和著录。文成公主带去的宫廷乐队,丰富和繁荣了藏族的民间音乐、提高了藏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她带去的许多工匠使藏人深得其利,从此藏民掌握了汉族的先进工艺技术,推广了汉族的农业生产工具,大大发展了藏族的农业生产力。文成公主带去的各种植物种子,也在西藏土地上生根、开花、结实,改变了藏民的食品结构,丰富了藏民的食物品种。文成公主信佛,松赞干布在她的影响下,大力提倡佛教,还特地在拉萨修了大昭寺,这对西藏人的精神生活影响之大,的确难以估量。在文成公主的倡导下,松赞干布不断派人到长安留学,学习汉族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还聘请汉人到西藏掌握文书,传授知识。此后唐朝又不断送去蚕种,帮助发展养蚕事业。送去酒曲,派人帮助发展酿酒事业。还有碾磨、造纸、造墨等等,也派专人传授。文成公主本人还亲自传授了刺绣、纺织的技术。松赞干布本人对文成公主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在她入藏之前,藏人喜欢用一种矿物赭石的色彩涂面,公主认为这种化妆品,使人面目可憎,松赞干布马上下令全国禁止使用赭石涂面。公主喜穿汉族轻质的纨绮服装,松赞干布也就脱掉传统的藏民皮褥毡裘,身着丝绸服饰,真正做到了入乡随俗!
文成公主入藏,对加强汉族和藏族的往来,发展藏族的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藏族人民至今在布达拉宫里还安置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塑像,还保留了二人结婚时的洞房遗址,西藏民间还广泛流传歌颂文成公主的民歌,歌颂她给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