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

 徒步者的收藏 2018-04-20


缘起:


建构< 思想起心理治疗中心="">的过程,也得思考当把精神分析运用于心理治疗时,到底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要与精神分析之间有多靠近,包括一般最常询问的命题,到底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的疗效与速度为何呢?


临床上,通常若只是思索与解答个案所提出的问题,最后的答案常是无解的或无法令人满意的。就算是很满意,但仔细再听,可能发现个案的收获与治疗者的原先想法,仍有很大的差距,这不是什么对或错的命题,而是一个有趣的临床现象。


心理治疗的疗效与速度,在精神分析史里佛洛伊德与学生S.Ferenczi也在理论与技术上有争论。佛洛伊德于晚年1937年所著的「有止尽与无止尽的分析」(中译,五南出版社。)至今仍是一篇很有启发的论文,因为它所陈述的论点与经验,至今仍是与临床很贴近的,仍很具有当代性。


另设治疗目标的命题:


以身体治疗为焦点的论述,在疗效与速度的强调下,的确获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以主观抽象为焦点的心理问题的处理,这样的逻辑是有助于它的未来发展,或者只是导向自行消失的未来呢。


也的确有学者因为研究方法之故,将心理的议题置于客观具体的现象里,作为进行研究的对象,但是如果要精神分析放弃潜意识的主观世界的探索与了解,那么精神分析还是什么呢。如果要坚持精神分析是以探索主观的潜意识世界,就得另有不同于目前大家所期待的观点。


先回到佛洛伊德的论述开始思考,他在「有止尽与无止尽的分析」里,先从与S.Ferenczi的论点差异谈起,针对精神分析的期限议题,从理论与临床实务上多所著墨,这是一篇很值得重复仔细阅读的论文,并非它什么皆对,而是它提出了很多相当贴近临床的观察与议论,值得作为思考的起点。限于篇幅,无法在此多所陈述,读者得仔细阅读,才不至于落于简化。


它的结论是,分析并没有期限,它是无止尽的。但是以无止尽作为分析的过程,精神分析不需要设定什么目标吗。笔者认为仍需要设定一个符合精神分析特质的目的。


回到精神分析的历史:


佛洛伊德在技术面,首先强调的是分析师的节制态度(Abstinence),这包括对于分析师注意与节制自己的治愈个案的欲望。何以得强调节制治疗者的治愈的欲望呢?一来,是因为临床上常见个案的阻抗,治疗师的欲望不必然会成为个案的欲望。二来,精神分析似乎从佛洛伊德的时代,即建构成不是要强加治疗者个人的欲望于个案身上。


如果精神分析的方向是如此,那么在这个彷佛人海茫茫的分析情境里,诊疗室里的两个人如何进行被称呼为精神分析的东西呢。再回到技术层面的发展来说明。节制的概念,后来被形容成是「free association」(自由联想),也就是,个案将在诊疗室里浮现于脑海里的想法说出来。


何以需要这样的分析技术呢?有经验者皆知,要个案自由联想,这是一个多么困难的指令,常见的是当事者在严厉的超我(super-ego)的挟持下,去做彷佛自由联想的举动,但长期看下来,一点也不自由,而是受制于移情的想象里,觉得必须遵从分析师的指令,而不是当事者本人在很自由的心境下的自然发挥。


让自我站在原我的旁边:


佛洛伊德在「有止尽与无止尽的分析」提及治疗目标时,提及让个案在分析过程里,个案从潜意识不由自主却重复发生的悲惨里走出来,而变成意识上的不快乐。何以不以让个案快乐为目标呢?至今,的确仍少见精神分析师在谈论如何让个案快乐,或者做什么可以让个案变得快乐,这显示的是精神分析认为个案需要的是自己找到自己快乐的方式,而不是以分析师为模样。


临床上,其实要让个案得以走出重复又重复的悲惨,就已经相当闲困难且耗时,常常不是以所谓正向思考,即可掩盖掉那些悲惨。分析师若强调正向思考,通常只是让个案变得顺服,彷佛随时担心分析师会因为他们没做到正向思考,而会被抛弃。因此,也常见个案为了避免被抛弃,而先行离开治疗,而离开时是以「彷佛」已经好了的方式。试想这对个案是多么深层的悲哀与失落。


这涉及佛洛伊德提及治疗目标时,也提及精神分析是让个案得以让自我(ego)站在原我(id)的旁边。原我是人类心理动力的重要起源,也就是说,并非要将原我踢走,而是因为内在问题的来源,常是原我身旁站着的是超我,严厉的超我并非只是合乎现实的道德者,而更是如暴君般苛责,而且需要对象能被苛责,超我才会满足。而原我与超我的互不相让,也就变成症状的来源。


佛洛伊德因此强调要让自我站在原我旁边。因为自我的角色是协调者,而不是胁迫者,所谓让自我站在原我旁边,笔者的理解是指,让自我能够协调原我、超我与外在现实之间的种种冲突,进而找出妥协的方式。简言之的比喻,就像艺术家得以创作,是潜意识里,自我找出妥协方式,让生机无限的原我,在超我的种种自己局限下,仍能够发挥原我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个案free association的困境是什么?


如前述以艺术家的模式为例,科学家的创造应也类似。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需要的是有足够的自由。以之前的说法是指,让原我在自我的监护之下,免于只受超我与外在现实的涂毒,进而发挥创造力。


在这个思考模式下,让个案在自我、原我、超我与外在现实,这四个层面里能够不相互掣肘,而能够妥协地找出出路,而发挥原我的生命力。也就是,在这些四路的平衡里,能够自由地找到出路,发挥创造力是个重要的目标。


以这模式进一步思考,自由联想的困境会是什么呢?除了前述的四个层面所涉及的个案内在世界外,在诊疗室的临床实务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会造成自由的困境。那就是,移情(transference)与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对于分析过程的影响。通常这种影响对于分析的进行当然有其正向推动力,但是笔者将更着重它们对于分析过程的阻力,尤其是它们会如何阻碍自由的获得。


分析师free floating attention困境是什么:


前述的内容乃是针对个案的内在世界的思考,接下来将加入分析师的因素。虽然近代逐渐观察与思考,治疗师的反移情是了解个案的重要工具,让大家对于治疗师的反移情不再那么排斥。但是Bion仍强调,这不能遗忘佛洛伊德当初指出的反移情,是针对个案的情境,对分析师所带来的困境,这些困境并不会因为分析师对于反移情的观点不有扩大即不见了。


也就是说,反移情会妨碍分析师在技术上无法做到evenly suspending attention(漂浮平均的注意力)。这是佛洛伊德期待分析师对于个案的陈述,要维持着平均的注意力,才不至于沉浸过早地固着于某个彷佛是重大议题,但其实只是一个防卫的故事里。意即维持此种漂浮注意力,才能使分析师得以不因小而小之。


笔者依此而认为,或许可以将原先提出的evenly suspending attention改为free floating attention。笔者强调其中所意含的free,自由之意也,意味着能够自由地了解与认识个案是什么,而不是被种种的恐惧与焦虑所捆绑。这个相对于个案的自由联想,而提出的相对论点,假设分析师在技术与态度上,需要让自己是自由的,不被个案的移情与自己的反移情所框死而动弹不得。或者被分析师自以为是的了解所捆绑 而未能让个案真正被了解。


以自由为目标:


个案的自由联想与分析师的自由漂浮的注意力,皆是不容易的事,这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如果个案能够真的自由联想时,即是分析可以终止的时候了。

既然诊疗室里的双方皆是以自由为目标,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分析师的interpretation的技术呢?先从interpretation的两种可能中译「解释」与「诠释」,作为思考的参考点,如果「解释」意味着如庖丁解牛般的将骨头与肉分得很清晰,这的确有精神分析的「分析」的意含。这是很科学的一面,也是佛洛伊德以降的精神分析师努力以赴的方向。但是如果分析师未能了解人的心理是多么难以了解,而太以为已经了解了个案,而进行了移情或早期生命史的「解释」,却又变成很容易像是「暗示」或「建议」,而不是让个案有自由地想象空间。


如果interpretation是「诠释」,如果它意指如音乐家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他人的作品,那是一种活的且具有开展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固着式的说法。由于个案移情是一种整体的运动,在心理的层面上,也就是如小孩般将整个身体与感受皆移至治疗师,对于这个整体的运动,需要如音乐家般「诠释」这种情感与情绪的律动。以语言如达成「诠释」的意含,而不是将它彷佛钉住在某个地方动弹不得。但精神分析作为一种科学,如何将这种整体的运动与律动,亦如庖丁解牛般科学地解析移情,似乎也是目标。但是在此对于移情的完整「解释」是可能的吗,这很难回答。因为会一直有事后的再解释加在上面。


笔者认为任何技术的介入,其目标皆是以,能否让个案得以更自由地,尝试以自己的方式,慢慢了解自己,以及自由地开展他们自己,而不是只吞下分析师的想法,一如伟大音乐家对于前人作品的重新「诠释」。也就是因此而更能自由联想。至于分析师则是因此而更能自由地了解个案的更多面向,而不是拘泥于个案的某个面向而难以前行。但是分析师能够如音乐家那般「诠释」个案吗?或者应该定位在「解释」即可了?


from psychspace


本文系“心理客”公众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审核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