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在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2013级心理分析专业研习期间所做,内容有删减。本平台经作者授权,转载自: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建桥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若从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说明桥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伸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小飞虹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与桥有关的象征词汇有:商桥;书桥;文化桥梁; 经济桥梁;连心桥;生物桥;象棋桥;语言桥;健康桥;职业桥;医桥;车桥。桥是路的延伸;桥是休憩的场所;桥是心与心的连接。“沙盘游戏治疗的治愈因素是什么?”这是自多拉·卡尔夫以来,多少沙盘治疗师们想要探索的问题。多拉·卡尔夫,瑞士心理分析师,曾在伦敦向“世界技术”的创始人玛格丽特·洛温菲尔德学习,随后和荣格心理分析结缘。当卡尔夫运用“世界技术”的时候,她发现沙子中游戏的过程所朝向的是对立面的结合,因而将这种技术命名为“沙盘游戏”。通过提供给来访者一个沙盘,一些水以及大量可供选择的沙具,并发出一个“做任何你想要的事物”的邀请,治疗师提供了一个“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让来访者在其中运用沙子、水和沙具,开始并延续一个由无意识所引导的转化过程。沙盘游戏者不断地在沙盘中呈现着对峙和随之面来的整合,产生向完整性的聚集和体验。许多实践者都确信在沙盘游戏中所呈现转化的过程会发生,并体现在临床症状的改善中。来访者在沙游中所使用的某些特殊和重要的沙具的意义更加明晰,比如桥。3. 沙盘为对立面的呈现、相互对抗和整合提供了机会。这是一个11岁的男孩子。由于在校经常上课时大哭大闹,不服从老师的纪律。与同学关系相处不好,与同学打架,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遵守学校规则。这是孩子49次沙盘中第6次沙盘。孩子的人际互动有问题,却到第6次才出现“桥”这样的联结沙具,是让我好奇又惊喜的。这两座桥的下方是由一根钓鱼杆连由自己与房子连接着。两座桥中有一座桥旁边是放了可通行的车辆,另一座桥是只允许人物通过的。桥下的水面很小。桥的位置处在整个沙盘的左边部分。这幅沙画中,似乎孩子告诉我的这桥是架于“自己与家的联系”之上的对外联结者。这种内在的联结与外在的联结似乎没有统一起来。不同向地交错着……这是孩子的第11次沙盘。第二次出现桥,这次的一座桥与第6次沙盘中的其中一座一致。但,方向有了变化,变成了与前一次不同的上、下朝向。这次的桥还是处在整个沙盘的左边。桥下的水面大了些。桥的两端一头是禁止墩及些许水果,以及战斗机;另一端仍然没有可以通行的人物或车辆。孩子的制作过程中的描述是,用沙子自制高效能炮弹。桥是在最后临结束前的10分钟才摆放进来。这幅沙画中的桥象征着:孩子的内心与外界建立沟通的渴望,但却会因外界准备好的“炮弹”受到阻碍。这是孩子第12次沙盘。这次来之前,孩子在学校上课时又和老师大闹了一场。此次的沙盘主题就是混战,在战争的过程中双方俱败。我感受到的是孩子内心深深的伤痛与委屈,尽管如此,孩子的无意识仍然在寻找那,可以延伸出路的——桥,但是,这一次孩子似乎要把这种对外沟通的媒介交给了治疗师的无意识。因为在与孩子工作的那一刻,治疗师并没有注意到那个混乱场面中的连接物——桥。这是孩子第28次沙盘。这一次没有现实中的桥,但却有明显可以连接外界的消防梯。这两个消防梯搭在两个沙盘的交接处。孩子的描述是:通过这两个梯子,可以跨越到另一个战场(湿沙盘)里去,而这“另一个战场”是敌方的。沙盘能促进超越功能发生的第三种方式,是为对立面的统一提供一个物理空间。被放置在对立面,或者呈现在连续沙盘中的场景,或者有时候——尤其是和孩子工作的时候,沙盘内部的运动为对立面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在对立面之间产生了连接物。这种连接物也许会呈现为一座真的桥梁,或着其他方式:道路、河流,甚至某个沙具从沙盘中的一部分指向或者延伸到沙盘中的对立部分,如这个孩子在沙盘中所呈现的,两个消防“云梯”,恰恰象征了连接矛盾与对立的整合之物。同时,孩子从这一次的沙盘中,让治疗师感觉到,孩子在探索与外界的交流,这种门交流探索又是“重新建构内心新秩序”的必经之路。这是第29次沙盘。在这次的沙盘左上角呈现了一座彩色拱桥。这座桥与日用家居用品混为一起。孩子描述:这些日用品是用来“炼丹”的存放容器。让治疗师感觉到:这座桥似乎跨在炼丹炉上的一座穿越之桥。同时,这座桥相对于炼丹容器来说,显得如此之大,似乎体现了孩子内心对这种“链接的渴望”。这座桥链接了“百味杂成的混合物”到“火炼之后的聚合丹药”,象征了孩子“从幼稚的孩童”到“成熟的少年”的过程。这是第30次沙盘。当孩子内心的无意识经过炼狱般的洗礼后,那个象征内、外连接物---桥,依然在那里。她,化作了天边的一道美丽的彩虹。彩虹从来就是天空中桥的化身。虽然彩虹是最后1分钟才放进行的,虽然,彩虹离我们很远,但却呈现了孩子心中的愿望。那一刻,孩子对治疗师谈论到的是:现实与非现实的区别。让治疗师感觉到的主题是:现实生活与幻想生活。这幅的“桥”,正好呈现了孩子从“幻想生活”到“现实生活”的意识与无意识的链接。这种链接是这个“自我为中心”“无法进行良好的社会化行为”的孩子内心最需要改变与治愈的目标。这是第35次沙盘。这一次沙盘前,孩子由强势的母亲转到一所新的学校。在现实层面,孩子得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孩子心中那座对外联结的,桥,变得若隐若现。桥的两端似乎已经不能通行了。孩子在描述沙盘时说,两军混战,俱败。且,怪兽出现攻击人类。这座内心与现实的“桥”,被心中的恐惧所几近淹没。打倒的人群,已显示出孩子的内心无力感。这是第37次沙盘。经过一周的新学校适应。孩子在这次的沙盘中用栅栏围起“军事基地”,但却在四个方向摆放了四座桥。这四座桥与栅栏仿佛形成了如太阳般的光环,四座桥如阳光向外射去…… 这种向外射去,会让治疗师感觉到,孩子需要极大的能量。正如,孩子当时的描述:唉,有点累。(摆完桥之后,就坐在椅子上)。尽管累,但孩子却是准备好面向四面八方的挑战。这个围起的栅栏又像是一个大的容器,随时承载着通过“心桥”流进来的种种现实。孩子直到现在的49次沙盘,总是不时的会有桥出现。在现实层面中,孩子已经能很好地与父母沟通,与学校同学沟通,上课也不再有捣乱、闹情绪的现象发生了。孩子内心与外界已经建立起作为媒介的“桥”了。对于孩子们的沙盘来说,桥在沙盘中的意义不约而同的都呈现着,孩子渴望与父母的联结,或与外界环境的联结。在这种联结中,孩子们的心灵通过桥这个载体呈现了超越功能的发展。同时,孩子通过沙盘,与治疗师建立的无意识之桥,为孩子提供了完整性的全新体验。孩子们沙盘中的的桥,不一定有现实中的功用,如越谷,跨水,以及运输工具等。也不一定是如同苏州园林中为了视觉上美观才出现的;更不是如诗词中,人为地创造一些情调来取悦读者。孩子们沙盘中的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一种期盼,一种理想!孩子们的这些渴望、期盼与理想,通过桥,成为了治愈与转化因素之一。桥,在孩子们的沙盘中,永远是默默地站在那里,等待着心与心的联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