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笑平生为口忙①,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②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③。
逐客不妨员外置④,诗人例作水曹郎⑤。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⑥。
【出处】苏轼诗集 中华书局出版【清】王文诰辑注 孔凡礼点校 P1031
【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后,苏轼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第二年(1080)正月初一离开京师,四日至陈州,二十日至岐亭,二月一日至黄州贬所,寓居定惠院,随僧蔬食。此诗作于初抵黄州时。
【注释】
①为口忙――语意双关:既指因言事和写诗而获罪,又指为谋生糊口,并呼应下文的“鱼美”和“笋香”的口腹之美。
②郭――外城。
③这两句说,由绕城的长江,联想到江中的鱼美;由连山的竹林,联想到“笋香”。
④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员外置:唐初只有760员定额编制,后来又有所增加,称“员外置”,且对一些贬谪之人授此虚衔。苏轼此次就是“责受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⑤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这句说:诗人总是要做做水部的郎官的。梁代何逊,唐代张藉,宋代孟宾于等诗人均曾任过水部郎官职,作者责受水部员外郎。故称。
⑥作者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
【赏析】
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
首联“自笑”中蕴涵诗人无限的辛酸与难言之隐。“为口忙”表面是说自己为口腹而奔忙,弦外之音则是指自己因吟诗作文而得祸,实与“平生文字为吾累”同义。“老来”,诗人当时方四十五岁,这个年龄在古人已算不小了,苏轼作于密州的《江城子》词中便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句。“事业转荒唐”指“乌台诗案”事,屈沉下僚尚可忍耐,无端的牢狱之灾更使他检点自己的人生态度。“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是诗人无奈道出,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却含有几分牢骚。
颔联飞驰想象,诗人看到清波、翠竹迅速联想到鱼美、笋香,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颈联是诗人处于逆境时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脱,又不无牢骚之意。“不妨”、“例作”在牢骚中兼带旷达、诙谐。
尾联流露出不能有所作为的痛苦之意,同时也寄托着诗人希望有补于世的愿望,将诗人的复杂心情作了进一步的表示。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此前诗人一直官卑职微,只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三州知州,到湖州仅两月便下御史台狱,年轻时的抱负均成泡影,只能说为口腹生计而奔忙。
后四句为作者自嘲,“只惭”句有几分无奈,但并不把它作为完全无所作为的理由,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文学上却可以大有作为。“诗穷而后工”,黄州成了苏轼一生词与文章创作的顶点,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这首诗一反古代诗人在遭受打击时鸣冤叫屈、叹老嗟卑的惯例,虽自嘲不幸,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后世诗作唯有鲁迅的一首“运交华盖”与其相似。
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之。初到黄州,正月刚过,又寄居僧舍,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苏轼这种“能从黄连(最苦的中药)中嚼出甜味来”的精神是最应令人钦敬的,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使他在黄州的五年政治上的低谷时期(政治上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却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大批著名词篇均写于这一时期,苏轼成了古代文学家中身处逆境而大有作为的典范,苏轼“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的高尚思想境界成为后人之表率。
前人点评
东坡《黄州》诗云:“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读此可见黄州专有水竹也。([宋]曾季《艇斋诗话》)
少年下笔已如神,文到黄州更绝尘。我宋人才盛元祐,玉堂人是雪堂人。
再闰黄州正坐诗,诗因迁谪更瑰奇。读公《赤壁》词并赋,如见周郎破贼时。([宋]王十朋《游东坡十一绝》)
东坡元丰二年己未冬,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明年二月到郡。何逊、张籍、孟宾于三诗人皆水部。([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三)
通首似韦左司。([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中)
因江而知鱼美,见竹而觉笋香,确是初到情景。员外、水曹则新授头衔也。末句承腹联说下,亦是初任事之词。([清]汪师韩《苏诗选评》卷四)
冯班:此何以似白公?有谓坡公不如谷者,我不信也。此后诗不必工,多故事可用。第六用白公语。
纪昀:东坡诗多伤激切。此虽不免兀傲,而尚不甚碍和平之音。(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