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这历法

 老刘tdrhg 2018-04-20

古代这历法


古代历法与天文相通,涉及的名词颇多,尤其在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上,方法很多。


历法方面,首推“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我国长期采用的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所安排的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每月分两段,月首叫“节气”,月 中叫“中气”,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其次为纪年法。一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它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二是“年号纪年法”,即以皇帝年号来纪年,如“元和十年”。三是“干支纪年法”, 它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 基本单位,作为纪年序号。四是“年号干支兼用法”,一般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淳熙丙申”。


第三为纪月法。一是“序数纪月法”,如“德祐二年二月”。二是“地支纪月法”,以每一地支纪一月,前加“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三是“时节纪月法”。以时节纪月,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第四为纪日法。一是“序数纪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二是“干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三是“月相纪日法”,即用“朔、望、既 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四是“干支月相纪日法”,一般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最后为纪时法。一是“天色纪时法”,即根 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二是“地支纪时法”,即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