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千八百年来,司马懿之墓为什么从未被盗?只因他留下一个祖训

 思明居士 2018-04-20

(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386期 文/无常奉天玉 插图/东方夜未眠)

一千八百年来,司马懿之墓为什么从未被盗?只因他留下一个祖训

提起司马懿,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他字仲达,是司马防之子,是河内温县人氏,因少有大才而闻名,年仅二十岁便得到了曹操的征召。最开始他并不想赴任,甚至不惜装病,后来受到曹操威胁,无奈加入了曹魏阵营。结果鹰视狼顾的他,最终果如曹操所料,架空了魏室,他的孙子司马炎更是以晋代魏,也就是说,他成为了整个三国时代,最大的赢家,毕竟彼时所有成大事者,只有他并非一方诸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老谋深算的形象。

一千八百年来,司马懿之墓为什么从未被盗?只因他留下一个祖训

后来,经过《军师联盟》,以及《三国机密》等影视作品的影响,人们对他的这一印象逐渐改观,甚至从他的“人生”中,品出了很多无奈。除开他到底是一向不甘屈居人下,还是受乱世所迫,逐渐黑化不谈,人们对他较为深刻的印象,还有一点,那就是他是诸葛亮的劲敌。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从演义角度讲,诸葛亮六出祁山,皆由他抵御,两人之间互有胜负;从正史角度讲,他虽只抵御了诸葛亮最后两次北伐,两人却也算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第一次诸葛亮派魏延等人,拿下了阴平、武功,射杀名将张郃,斩杀三千;第二次司马懿选择固守,将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

一千八百年来,司马懿之墓为什么从未被盗?只因他留下一个祖训

不过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阵营,是对立状态,而且曾对阵沙场,但是这并不影响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欣赏,他曾评价诸葛亮说,“真乃天下奇才也!”另外,他的临终遗令,也曾效仿诸葛亮,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千八百年来,司马懿之墓为什么从未被盗?只因他留下一个祖训

这还要从他的陵墓说起,一千八百年过去了,三国很多人物的陵墓都曾被盗墓贼“光顾”,例如袁绍墓等,可是司马懿之墓被盗的消息,却从未传出。这是为什么呢?难不成他在墓中设置了什么机关,或者他的陵墓会发生什么神迹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管是墓中有机关,还是发生神迹,其实都是一种传说罢了,那么为何司马懿之墓从未被盗呢?司马懿也不是什么德高望重的人物,不会使盗墓贼不忍下手呀。

一千八百年来,司马懿之墓为什么从未被盗?只因他留下一个祖训

其实,这与其临终前留下的遗令有关。《晋书》记载:“先是,预作终制,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司马懿临终前留下遗令,说自己百年之后,要在首阳山土藏,不起坟头,不树墓碑,更不必在坟垄之上栽松柏。除此之外,下葬的时候,只要穿平时的衣服,不用放置任何陪葬品,不要将后人与他葬在一起。概括一下,就是他要求简葬和密葬。这样以来,盗墓贼知道他墓中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便不会白费功夫。而且就算他们不信邪,想打开司马懿的陵墓看一看,也不知道去哪儿寻找。

一千八百年来,司马懿之墓为什么从未被盗?只因他留下一个祖训

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司马懿果然老谋深算,他知道自己去世后,陵墓不但可能遭到盗墓贼的毒手,还可能因为自己生前做过的,很多不光彩的事,被人挖坟鞭尸,所以想了这么一个主意。然而,这种下葬方式,并非他独创的,在他之前,诸葛亮也同样选择了简葬和密葬。《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水经注》则曰:“(诸葛亮)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

一千八百年来,司马懿之墓为什么从未被盗?只因他留下一个祖训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虽然诸葛亮和司马懿选择简葬、密葬的目的,可能并不相同,但是他们留下这样的遗命,无疑起到了同一个效果,那就是防止被盗墓。或许是因为时人看透了他们的想法,在当时简葬、密葬都开始流行。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水经注》《晋书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