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相关人士问我,“八省名宦,五世乡贤”其意?这八个字,对你们柏泉三甲张氏家族来说,是一个么样的荣誉?
其实,仅看字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由于历史、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又称语体文)的应用,外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汉语拼音和简化汉字的给改革和普及,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由于上述多种原因,人们对简练的字意都不明白,此现象非常普遍,属于十分正常现象。下面解释一下,这不成问题的八个字。
首先“八省名宦 五世乡贤”是嘉庆皇帝根据各县邑志记载,名宦祠、乡贤祠的记录秉呈,特御赐给“柏泉乡三甲张氏家族”的一块金匾。“八省名宦 五世乡贤”是金匾上皇帝撰(写)的字。 祖上宗亲将此金匾,和诸多所获牌匾一道,供奉(挂)在柏泉乡老屋湾《张氏通祠》堂中。此匾就悬挂前大厅正中央,高高在上格外醒目。其它所赐牌匾,则珍藏于前庭两则厢房内。柏泉乡七 · 八十岁以上宗亲朋党老者,在五八年《祠堂》没拆前,均见过此匾,对匾上,亮闪闪的八个镏金大字,记忆犹新。
皇帝撰写“八省名宦 五世乡贤”,其意是:“柏泉三甲张氏家族里,为官者诸多,其中有八人以上在任职地,荣获进名宦祠祀祭盛誉。祀祭就是将此人牌位供奉在专修的祠堂内,受乡亲供奉敬拜。五世指五代人,即该家族有五代人被选祀进当地--汉阳县府的乡贤祠。” 名宦:是指有名望,政绩凸现的清官;乡贤:则指在家乡(邑地)做好事显巨,深得宗亲、朋党、乡邻爱戴的圣贤之士。
荣获名宦、乡贤盛誉者,均由地方向皇帝报批,获此荣誉后,将其牌位供奉于名宦祠、乡贤祠堂内,享受人间四季香火。这是当代朝廷(国家)对官员,乡绅,庶民的最高褒奖。以御赐牌匾形式下发,并要求当地正印官执行宣扬。
张氏家族祀名宦先贤人和任职地:张如榜祀普宁,张三异祀陕西延长、祀河南南阳、祀福建邵武,张伯琮祀江西抚州,张仲璜祀广西梧州,张坦熊祀浙江玉环,张灏睿祀河北徐水, 张辅祀陕西延安,张佳瑞祀四川夔州,张任佐祀四川屏山等。
张氏先贤祀乡贤祠的人:张士彦、张三异、张仲璜、张坦含、张先振等。雍正《湖广通志》、乾隆《汉阳府志》、《新辑汉阳市略》、《汉阳区志》、《东西湖区志》均有记载。
据张行简编著《汉阳县志》光绪九年版上记载:“咸丰兵燹后修复‘名宦祠’在县学东戟门内1。乡贤祠在府学西戟门内。旧志:‘明洪武元年,诏天下儒学各建先贤祠,春秋附祭。成化中分祀称为名宦乡贤......’”
汉阳府学位于,汉阳凤栖山麓府城西,即汉阳显正街中段,坐北朝南,府署建筑群绵延至北朝元门(今阳新路)。创于宋庆历元年(1041年)。明洪武初,知府程瑞在宋原址建成;成化元年(1465年),知府何淡增修;嘉靖万历年间,又多次重修。清顺治六年(1649年),知府傅应云鼎修一次,规模宏丽,有至圣殿、两庑、●门、棂星门、崇圣门、泮池、明伦堂、名贤祠、敬一亭等建筑。汉阳府学有学田297亩7分2厘,租银52.98两,所获一半,供府学、县学两级的贫苦生员(学生)读书费用。
![]() 先祖钤在明拓《汉淮源庙碑》上《五世乡贤 八省名宦 廿科甲第 百忍家声》印章,原来只听父辈们说过,前几天偶尔在网上看到这枚印章。 ![]() ![]() 注:1. 立戟为门。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唐设戟之制,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东宫之门一十有八,一品之门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护之门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护﹑上州之门十二,下都督﹑下都护﹑中州﹑下州之门各十。那现代话讲就是府学大门内。
2. 廿科甲第百忍家声指三甲张氏自顺治到光绪年间有二十人获取举人功名。百忍家声指郓州人张公艺,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问其故,张公取出一张纸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十分赞誉便赐号'百忍堂',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