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再说自己不是写作的料,Spenser帮你结束这种煎熬

 童话印象图片社 2018-04-20

看了一部喜欢的电影,想写一篇影评;

去了一个喜欢的景点,想写一篇游记;

但,你却没有提起笔,也没有敲击键盘,而是拿出手机,让朋友圈多了一篇别人的文章。

有一次,你需要进行一场精彩的演讲;

有一次,你需要设计一个漂亮的文案;

但,你提笔乱画,抓耳挠腮;猛敲键盘,不胜其烦;草草收场,徒留遗憾。

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点,你这样搪塞自己:

我天生就不是写作的料。

朋友呀,又不是让你篇篇十万加,又不是让你成为唐宋八大家,至于吗?

朋友呀,又不是让你段段有金句,又不是让你成为文坛万人敌,至于吗?

不要再欺骗自己了,不要再助长自己的懒惰了。

请提起你的笔,让Spenser带你解决写作的所有问题。

怎么写一篇高水平的文章呢?

Spenser给出了一个万能框架。

这么神奇,竟然还有万能框架!!!

一篇高水平的文章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

1、亮出标题:吸引读者注意。

2、描述现象:接地气的故事。

3、展开分析:情绪层层推进。

4、强化认同:建立共情链接。

5、完美结尾:结尾必有金句。

这样子说太过于骨感,不够丰满,接下来,我就用Spenser讲的这个万能框架来深入剖析Spenser写的超级爆款——《你和头等舱的距离,差的不只是钱》。

1、亮出标题:吸引读者注意。

文章是产品,读者是用户,标题则是广告语。

好的广告语向来都是一语中的、直击痛点;

好的标题从来都是一目了然、正中下怀。

《你和头等舱的距离,差的不只是钱》

对物质(金钱)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头等舱作为有钱人的象征,是大众的向往。同时,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之所以坐不上头等舱,就是因为没有钱。题目直截了当的抛出相反的观点,这样一来,在调动读者物质性欲望的同时,也很好的激发了好奇心,如此双管齐下,自然效果极好。

2、描述现象:接地气的故事。

标题决定打开率,内容决定转发率,因此,还要在内容上多下功夫。

既然读者已经点开,就一定不能让他离开,因此,开头必须要有吸引力。

什么最有吸引力呢?

故事,要讲故事,要讲一个接地气的好故事。

上周一大早,从北京首都机场飞上海,刚好与我香港的合作伙伴Liya和她老公同一班飞机。那天早上首都机场特别拥挤,机场像春运,排队换登机牌,排队等过安检,我到机场就比较晚了,看这架势再这么排队下去就要误机了,而应急通道也排满了人,说还要再等十分钟,焦虑得不行。我电话Liya问你们到了没,怎么没看到你们,她说她们走头等舱通道,现在在候机厅吃早餐。我说我擦你们太爽了,和乘务员说下千万别让飞机飞走了啊,别落下我不管了呀。

开头,Spenser讲了一个生活上的故事,场景化的叙述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于是,就引导着读者不知不觉地往下读。

文章分两种模式,一种是顺应人性,满足读者的欲望,让他爽;

另一种是违背人性,满足读者的自我期望,让他变得更有价值。

第一种文章是帮读者发出他自己内心的声音,读者看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情绪的宣泄,这种文章可以真奔主题:

或理直气壮地鞭挞,没素质,活该!

或声嘶力竭地控诉,不转不是中国人。

但,Spenser的文章属于第二种。

这种文章就像老师们讲课一样,传递的是理性的认知。传递的方式分两种:

1、“填鸭式”,直接告诉读者:就是这样,你给我记住。

2、“启发式”,引导读者发现:哦,原来是这个样子呀!

很明显,谁也不想被洗脑,第二种方法效果更好。

因此,讲故事就成了最佳的选择,因为故事是最有温度的思想。讲故事的时候,作者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夫子,而是身边的朋友,和读者一起去发现世界的精彩。

我们一起登机,她左转前往头等舱,我右边通往经济舱,突然想起很搞笑的那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头等舱和经济舱的距离。

注意,这时,  Spenser抛出的是常规认知,跟读者一样的认知,没有一丁点装逼的认知。

接下来,剧情反转,切入主题:

而这次的差距,却不是因为钱的差距。

你和头等舱的距离,差的不只是钱。

认知的传递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循序渐进才是最佳的选择。

这是第一次抛出观点,先对读者造成浅层次的冲击。

3、展开分析:情绪层层推进。

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仅仅点到为止并不是好文章,好文章从来都是深入人心的。因此,在造成了第一次浅层次的冲击之后,接下来需要展开分析,层层推进。

因为起得太早赶飞机,飞机上犯困,我平时都在飞机上码公众号文字,而这次实在太困了,但坐着睡又不舒服,

讲述故事,呈现事实,让读者处于一个主动观察的位置。

突然想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现在明明确实坐得起头等舱了,为什么从来没想过去坐头等舱。我也明明知道现在时间对我来说是最宝贵的,排队只能干着急,为什么脑子里却没有念头要坐头等舱来节约时间,好像长期脑海里的思维就是——头等舱和我是没有关系的。”

提出问题,和读者一起思考,就像朋友之间的交谈一样自然。此时,作者扮演的是朋友的角色,通过文字来与读者建立共情链接。

4、强化认同:建立共情链接。

观念的转变比收入的转变,要难很多。

这句话是认知传递的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刚刚建立起来的共情链接也要进一步深化。

以前搬家的时候,父母舍不得扔掉那些衣物,虽然以后一般都用不到,但他们宁可让这些无用的东西占据着几万一平米的空间——因为以前穷过。

长辈吃饭的时候,明明已经吃得差不多够了,却不舍得剩下,硬是尽量光盘,虽然知道多吃无益,还要花更多时间运动消耗——因为以前饿过。

以上两种现象比坐头等舱的故事更加朴实、更接地气,更容易加深共情链接。

触及了自己熟悉的领域,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会进入作者的思维频道。此时,抛出更深的认知观点,就会引起更大的共鸣。

我们现在的决定,其实都是被过去绑架。我们之前的思维模式和对世界的认知,就像一个思想的牢笼,形成一套固定的思维定式。

这个时候,读者已经很难转移注意力了,他们就像深夜追剧的人一样,一定要看到结局。作者带领读者继续做思维上的深度挖掘。

接着,Spenser简单地讲了一小段故事,接着抛出了更有深度的认知。

这种思维,其实比牢笼更可怕。如果是牢笼,我们至少还有挣脱的欲望,想看外面的世界,而这其实是一口桎梏的深井,我们就是底部的青蛙,看着头上的那一圈天空,甚至觉得这就是世界的大小。以你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揣摩好像其他人也应该是过这样的日子。

5、完美结尾:结尾必有金句。

好的标题和开头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

完美的结尾会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是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

结尾的任务是实现文章的升华,因此就需要来一个金句进行凝练的表达。这就像恋爱表白到最后要说出一句“我爱你”一样。

一个人不能在同一个状态下待太久,这样就不会发生裂变,不会有大突破。

这是一个具有刺激性的金句,但是,不够响亮,不宜于广泛传播。

很多人都会为一个响亮的金句绞尽脑汁,就像在找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一样。其实,这个金句没必要一定是全新的,完全可以是对核心思想的进一步强化。

于是, Spenser 掷地有声地抛出了标题:

你和头等舱的距离,差的不只是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