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研究:穴位对内脏功能调节的作用规律

 明醫 2018-04-20

穴位对内脏功能调节的作用规律 来自结构整合医学 05:58

潘卫星:我来介绍一个近年来比较重要的实验进展所提示的关于穴位特异性的结果,就是上面那个图所表示的,这个实验对照了四肢穴位和腹背部穴位,即胃的同神经和远神经节段支配的那些穴位对胃运动的影响。发现同神经节段穴如胃腧、气海、梁门等,针刺这些穴对胃运动产生抑制作用。而远神经节段的四肢穴位如曲池、足三里则产生兴奋作用。这个结果提示:同神经节段的穴位立刻引起躯体-交感反射而抑制了内脏的功能活动,因为交感神经对内脏功能是起抑制作用,胃肠蠕动会减慢;而足三里、曲池这些肢体穴位离支配胃的脊髓神经节段较远而起了兴奋作用,这个过程是信号通过大脑迷走神经下来,兴奋了迷走神经脑中枢,然后通过迷走神经引起了胃兴奋。这个猜想通过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得到了证实,如果切断了交感神经再刺激梁门、胃枢、气海这样的穴位就没有效果了,抑制作用就被取消了。但是足三里曲池的兴奋作用仍然存在。相反切断迷走神经,曲池、足三里的兴奋作用就没有了,腹背部这些穴位的抑制作用仍然存在。这给我们一个总的提示,如果你想调节内脏功能,想让内脏功能兴奋那就该取四肢的穴位,想让内脏功能抑制应该取同神经节段的腹背部穴位,比如说胃就取胃腧等,小肠就更靠下一点,总的来看好像跨神经节段的作用要比原先预测的一两个节段更宽一些。同样像上胸部、下腹部的时候要考虑它的四肢是它的同神经节段的还是远神经节段的作用。所以呕吐的病人如果扎足三里吐的更厉害了,那么正好与这个实验的结果是吻合的,实际上不是抵抗胃肠蠕动而是加强了胃肠蠕动,引起呕吐加剧。

这个实验也提示:在进行配穴时候两种相反的作用会不会抵消?但这还没有人做实验,这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从这个实验来看配穴时尽量不考虑腹背部穴位与四肢穴位搭配,但是治疗疼痛的时候就另当别论了,扎哪儿都有可能会止痛。如果引起的不是像胃肠运动导致的呕吐、泄泻等症状,仅仅是为了止痛那它俩是可以配穴的,像胃肠痉挛时导致的疼痛,应当优先考虑取腹背部穴位,因为它既能止痛又能抑制胃肠蠕动,如果取足三里有可能一开始会更痛,但是当足三里的镇痛作用发挥了,虽然是胃肠蠕动增加了,但是不觉痛了也算有效吧。

这个结果首先是日本人做出来的,后来我们国内朱兵先生的实验室又做了更为系统的研究。上面那个图就是他们发表的, 是大鼠模型。我好像还没看到在人身上去做的,所以值得在人身上去验证这个作用,是不是有这样明显的特异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