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路志正:九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

 txw40 2018-04-21

路志正(1920年~),字子端,号行健,河北藁城人,著名中医药临床学家,首批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承博士后导师。

行医70余载,德高术精,救人无数,广获赞誉。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授予首届“国医大师”和“首都国医名师”荣誉称号。2005、2011、2017年曾分获中央保健“先进个人”、“特殊贡献”、“优秀专家”奖。


中医药学渊源流长,有数千年的发展史,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在科技大发展的今天,仍然发挥着其他医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融生命、天文、地理、物候、社会、心理等学科为一体,以生命为对象,用辩证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其“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的整体观念,三因制宜等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有些认识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与现代医学模式相符合。中医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惑。

本文系路老于2007年所作,路老针对当时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句句其中要害,发人深省。今日重读这些文字,对目前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仍具有较高的启发价值。

一、中医药政策方面

目前比较乐观的是,国家有宪法的保证,有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人的重视,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大中医药科技投入,提出名医、名科、名院的战略思想,将中医药产业作为我国战略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历史上国家长期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和投入不够,使这些政策不能很快改变中医所面临的多方面的问题,仍有许多不能令人满意之处。

许多地市级以下中医院面临生存或发展的困难,除了中医自身的问题以外,一些政策滞后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中医治病方法素以简、便、验、廉著称,且临床效果显著,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疗效优于西医,但在目前的医疗收费、医保等政策上,却没有体现出与西医等同的劳动价值。

又如中医与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各自用不同的医学理论指导临床,可对所出现的医疗纠纷,却用西医的理论来衡量中医的治疗有无失误,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传染病的防治领域中医药难以介入(如中医院不能有性病门诊、不能设肝炎病区等),在职业病、地方病防治中中医药也被排除在外,原因是受相关法律的约束,诸如此类还有甚多。

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针对中医特点,在医疗收费、医保、医疗范围、医疗事故鉴定等方面,在包括财政、行政管理等体制上,制定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协调处理好市场机制运行和政府有限调控的关系,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二、中医药研究方法的问题

中医药几千年的发展史,以及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繁衍所做出的贡献,足以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

中医有着自己一整套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实践也早已证明它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可多年来普遍用现代医学研究中医药,如用西医理论证明中医的疗效,用西医植物药学方法来证实中药的有效性等,这实际上是否定了中医理论,否定了中药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大原则。

这样经年月累的研究,未见中医药有创新性、突破性的发展,使中医药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局限,使中医所治的优势病种越来越少,使患者对中医的信任度越来越下降,使有些中医人对自己都产生了怀疑,从而不相信中医,不使用中医药,或者用西医药理学来指导中药治疗(如西医说冠状动脉硬化与炎性因子有关,有人不管所辨何证,就在所开的处方中加上银花等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

诸如此类,大量的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行不通的,这种研究方法与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及规律相违背。

建议:应充分考虑中医自身特点,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在不脱离中医理论的大前题下研究中医药,这样才有利于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创新,才有可能加快中医药学的发展。

    三、基层中医院的问题

目前,对中医药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已得到国家的认同,尤其是对地市级以下的基层中医院资金投入不足更是突出的问题,这是长期制约基层中医院发展的大问题,应当认识到没有基层就没有高层。

建议:国家应加大对基层中医院资金投入,各地区政府也应列出专项资金增加对现有中医院的财政补贴,重点扶植地市级中医院,对所需大型设备和人才的培养给予资金支持,并对资金的使用加强监督和管理,防止层层截留,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地市级中医院,并以此为基地再进一步扶植县以下中医院,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中医劳动价值的问题

中医的劳动价值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如针灸、艾灸、推拿等报酬较低,无法体现中医的劳动价值,为什么中医不能得到与西医等同的劳动报酬?这样就极大限制了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发挥,使许多中医医院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购置医疗设备,开展各项现代化检查,在追求经济效益同时而忽略了中医特色的发展。

建议:应合理调整中医服务项目价格,以充分体现中医药劳动和技术服务所应得的价值。

   五、后继人才的问题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都是首要问题,中医药学也是如此。目前,全国各大学每年都培养出大量的“中医”,可其中有多少是合格的中医?有多少真正从事中医工作?有多少有坚定的中医专业思想?有多少在认真苦读中医的书籍呢?就是目前已从事中医工作的年轻人员中,有多少能用扎实的中医基本功治疗疾病?中医西化、人才流失相当严重。

有人说:“中医的根本问题是中医人自身的问题”,非常正确。中医硕士、博士到临床上不会用中医看病,已不是个别的现象。客观事实证明,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培养一名合格的、高水平的中医人才,要比培养一名相当的西医人才更难,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持,需应有一个较好的待遇。

建议:首先,要增强中医自身的忧患意识,呼唤中医药人员共同奋发图强的观念,树立自重、自强、自信、自立的思想,同时希望政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并将学历教育和师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更多的年青中医自觉地去努力继承、读书、钻研、思考,才能真正使中医后继有人。

    六、老中医经验继承的问题

老中医的医疗经验不仅是中医的宝贵财富,更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宝贵的财富也在流失,而且是不可能再找回的财富。近年国家已意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拿出了一定的经费,组织了一批年轻中医跟师学习,以期继承这些宝贵的医疗经验,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工作远远不够。各地区除国家级名中医外,还有一大批不亚于国家级名医的老中医,这些人年事已高,都有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也是非常宝贵的,也需要有人去继承和整理,把它保留下来为民服务。

建议:应该制订相应的政策或规定,国家和各地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使这些宝贵的财富不致丢失。

    七、中药的问题

中医与中药相互共存,两者相依为命、不可偏废,但中药问题是长期困扰中医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虽然已喊了多少年的“重视”、“解决”,但至今仍没有彻底改变,假药、次药、劣质药、替代品等,大量充斥着市场(尤其是在基层),不要说疗效,要在市场上配齐一副真正的地道中药材处方,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中医没有中药,就像战士没有枪一样,谈何发展! 谈何进步!

建议:应加大对中药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政策,从选种、选地、栽培、管理、炮制加工及销售等多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监管机制,保证确实可信的药源、基本统一的市场价格,使老百姓能吃上真正的中药,享受真正中医的服务;同时,不能用外行管内行,中药应由中医来管,才能使中药符合中医的特色,才能有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八、中药制剂的问题

目前,对中医院院内中药制剂的管理套用西药新药审批的办法,要进行药效、药理、临床等研究,耗费大量资金,且周期时间长,不利于中医院的专科的建设,不利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也不利中药新药的开发,更不利于临床的中医治疗

建议:应简化中医院内部中药制剂审批办法,使其符合中医特色和中医药规律,将内部制剂审批权归属于各省中医药管理部门。另外,应在可能的条件下扩大有效制剂使用范围,如在本地区中医院内可以相互调剂使用。

   九、西医滥用中药的问题

应当承认虽然中医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而中药产业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市场上中成药品种甚多,不仅中医用而且西医也用,西医用量要远远大于中医。应当说明的是中成药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的,每种药都有不同的中医适应证候,运用时也应做到辨证施药,而多数西医人员不懂中医,用药时只对病不对证,临床滥用现象严重,如虚证用攻下,实证用滋补,寒证用清热,热证用温阳等等,这一方面会加重患者的痛苦、浪费药源,另一方面临床治疗无效,还会增加西医人员对中医认识的偏见。

建议:加强西医人员对中医基础知识的培训,普及中医,防止中药滥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