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拾百级台阶而上,赴死不回头!被国名党上将批注:此人伟大!

 skysun000001 2018-04-21

一封家书抵万金,笔尖流露出的真情最令人动容。本周五晚,《信中国》第七期感动播出。本期节目,影帝级演员陈建斌,实力派男演员黄磊,国际钢琴大师、联合国和平大使郎朗,新晋人气小生邓伦四位明星“信使”震撼发声,再现了战火纷飞年代中,这群爱国志士的状态,展现了他们的情感,将他们从一个个模糊的象征,立体演变为了有血有肉的人。




“当阔别15年后,你才与父亲首次相见,你会是如何的心境?当你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叫了一声父亲,父女开始享受天伦之乐。但又在10个月后,父女又要分别,你的心情会是如何?”这两个颇为离奇的疑问句,就真实发生在“中国人民的骆驼”、“中共元老”任弼时与他女儿的身上。



相隔15年,任弼时的大女儿第一次怯生生地喊了一声父亲,他就再也无法忘怀这难忘的温馨时刻:“好不容易听到你叫我一声爸爸,你不知道我有多高兴啊”。于是在分离后,任弼时给女儿写下了这么一封家书。随着黄磊柔情的念读,一句“你和远征走后我时常想念你们,特别当我捉臭虫时,就会记起你们”,是一位普通父亲对女儿最真切的思念与关怀。不仅如此,信中任弼时还幽默讲述了自己打仗的故事,他将“转移阵地”风趣地称为“敌人的督促”与“得到更多运动的机会”,以此安抚她们担忧的心绪。虽然时隔半个世纪,但同样的爱女心意,让黄磊与任弼时这两位46岁的父亲惺惺相惜。一封简短却满怀父爱的书信,让黄磊感慨不已:“他的女儿很大了才见到自己的父亲,而父亲的生命也非常短暂,虽然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但父爱的影响却很漫长”。现场,在任弼时三女儿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会为女儿盖被子、会贴心准备字帖的普通父亲。任弼时的这封家书,让我们顿悟:这些人不是因为不凡才伟大,而是因为伟大才不凡!


“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倌。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这是“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用来形容自己的打油诗。其中,“周老倌”一词指的是谢觉哉老家的一位长工邻居。而他用长工来比喻自己,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不是在做官,我是在做工。



节目现场,陈建斌念读了谢觉哉的一封家书。这封仅258字的信件,句句展现他深入骨髓的廉洁作风。陈建斌初读信件感慨道:“这是很朴实、很简单的一封信,就像那个时代的人一样”。这封信中,他不仅拒绝儿子们来京的探望,一句“‘官’而不‘焦’,天下大乱;‘官’而‘焦’了,转乱为安”更是让现场观众深受感染。通过朱军的讲述,大家才了解到:当时谢觉哉已经身居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的“高位”,但他依旧拒绝“搞特殊化”,并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家中子女。当这位部长就贪污提出立法时,毛主席也放下“狠话”:“你敢开刀,我就绝不手软”!谢觉哉的儿子——中国第一代著名导演谢飞,也亲身讲述了父亲“对人宽,对己刻,把难做的事给自己,易做的事给人家,要照顾别人困难,宁肯自己省些”的处世态度。谢觉哉的两封家书,值得当今的我们一读再读。

 


郎朗曾多次在全球表演过《黄河大合唱》这首曲子,也曾数次被曲中的情感激动地热泪盈眶,但这次在《信中国》的舞台上,他第一次了解到:原来比肩世界名曲的《黄河大合唱》,背后还有着这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郎朗念读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家书,在初读信件后,郎朗直言:“一个成熟的音乐人,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播使者的身份”。同时,他还与自己的11岁学生,四手联弹了一曲,带领少年儿郎体会先辈的艺术精神和伟大的创造力。随着郎朗刚强有力的念读,随着全场观众铿锵有力的合唱声,一句“我是一个音乐工作者,我愿意担起音乐在抗战中的伟大任务,希望把宏亮的歌声震动那被压迫的民族,慰藉那负伤的英勇的战士,团结起那一切苦难的人们”,再现了冼星海以“音乐为武器,将音符变成子弹,射向敌人胸膛”的不屈信念!


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也来到了节目现场,通过她的揭秘,让大家了解到:原来这首磅礴乐曲的背后,还有着爱情的旖旎浪漫。正是在妻子的支持下,为他打着充满爱意的“格子”下,冼星海才能够在六天六夜的时间内,完成八个乐章。正是因为这种默默地支持,让冼星海能够更加义无反顾地向前奋斗!


邓伦念读了何功伟的诀别信,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让现场观众热血不已!在面对敌人玩弄各种伎俩的审讯时,他不仅镇定自若,还举一反三让敌人哑口无言;在面对敌人“回头便能活”的劝说时,他毫不理睬,视死如归,高唱着《国际歌》,一步一步地攀登台阶。他如此刚强不阿的气节,也让国民党上将折服感慨“此人伟大”。



何功伟这封未寄出的诀别信,字字铿锵,句句带血沾泪,堪称一篇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在邓伦浩气凛然的演绎下,一句句“儿决心牺牲个人,以利社会国家,粉身碎骨,此志不渝!”、“纵刀锯斧钺加诸颈项,父母兄弟环泣于前,此心亦万不可动,此志亦万不可移”!让现场观众热血激昂,何功伟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撼动天地的光辉诗篇!读及此,朱军也热泪盈眶道:“赴死是不孝,却又是大孝!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大义”!


《信中国》带领观众重读了半个世纪以前的故事,信使的真切念读、节目的沉浸式体验,让故事不再遥远似一句标语、一个口号,而真实展现了信件背后一个个曾经鲜活、曾经热烈,有故事和爱恨的生命。《信中国》每一封信背后都是一个人,一个时代的故事,数百封朴实的信件告诉你:曾有一些人,为伟大而生,一生曾是这样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