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开中医的密码——象思维(一)

 jiezhukuaile 2018-04-21

导读:

          有的人说中医是伪科学,有的人说中医虽然不是伪科学,顶多是前科学,因为它还停留在经验医学水平。那么中医学有没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呢?仅仅是耳熟能详的阴阳五行吗?为什么很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仍然不相信中医呢?

          

       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识是这样的:在华夏文明数千年的传承中,人们陆续积累了大量本草药物治病的经验,这些经验不断汇聚积累,便形成了中医学治病的各种方法。同时人们又用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石。这种认识相当普遍,甚至历史教科书也类似论述。在各种理工科学高度发达,人文社会科学重逻辑分析与考辨的今天,很多专家以严谨的学术眼光重审中医学时,发现中医的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简直太粗糙简陋,客气一点的会说,这是朴素的中国早期哲学,直白点的会说,这是唯心的哲学理论。剥开阴阳五行的神秘面纱,中医好像只剩下各种药物治病的经验积累了,尤其是随着上世纪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简牍,人们发现西汉早期的中医学原来是这么朴素:简单的药物治疗方案,还参杂了一些巫祝的内容,很难找到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中医实践的影子。有人由此得出中医学其实就是经验医学,什么阴阳五行理论皆为后人附会而已。此说一兴,中医学屡遭非议。有的人说中医是伪科学,有的人观点折衷一些:中医不是伪科学,但顶多算是前科学,因为它还停留在经验医学的水平上。有的文献学者还据此分析司马迁《史记》中“扁鹊仓公列传”一文,得出“事或有之,然医学夸大耳”的结论。其实大多数中国人都有类似的心态,看病要找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有的人对各类秘方经验方,四处寻访,孜孜以求。好似中医几千年的积累,就是几个祖传的秘方而已。

扁鹊神话形象

除了普通群众外,这种对中医的刻板印象还存于一部分中医人以及大部分西医人心中。如此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医现代化的改造,既然“真实的中医”是大量的经验支撑起来的,那么我们就用现代医学的理论去重新建构中医学。如此废医存药的呼声高涨,还有呼吁中医理论需要重塑,必须消灭中医陈腐的阴阳五行理论等等。面对如此非难,中医学界却反驳无力。要么宣传中医历史多么源远流长,要么宣传阴阳五行理论多么博大精深。但这些说法面对拥有严谨思维方法观的西医学理论体系,显得难以抗衡争鸣。最后中医学界只剩下一句话“中医的疗效就是中医最好的证明,老百姓是我们坚强的后盾”,而现实却是,中医的市场占有率非常低,绝大多数人有病还是选择综合医院的西医诊疗。自欺欺人而不自知,悲莫大于此,可发一长叹。


为何出现此种局面,在李兵大夫看来,由于中医学思维方法观的建构在学术界内长期处于缺失状态,致使中医学人对外阐释中医学理论体系时孱弱无力。连我们很多中医人自身对自己的理论自信都不足,何谈对外交流呢?李兵大夫认同经验的重要性,但坚决反对中医只是经验医学这一说法。同时,李兵大夫认为中医学思维方法观的核心是象思维,阴阳五行理论是建立在象思维基础之上的运用形式,它是中医理论的重要一环,但它不是最关键的思维内核。真正的核心即是象思维。从此处入手,再了解象思维的运转方法,才能解开中医密码,进而明了整个中医学体系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乃至修炼成真正的中医达人。

什么是象思维?我们先来看一看“象”这个字。

甲骨文的象 

   

 金文的象

          

 小篆的象

     

 楷体的象

   

    甲骨文的“象”字是典型的象形字,竖着看,它就是“大象”的形象,长鼻,四肢粗短,身躯雄壮。后面的金文,小篆,直到楷体都是从甲骨文一脉相承演变而来。象的本意就是大象,许慎《说文》曰“象,长鼻牙,南越大兽”。因为象是古人所能见到的巨兽,外形最为鲜明,特征独一无二,故“象”字在汉字演化过程中,又用来描述外在特征极为鲜明的事物,如“星象,天象”。进一步扩展到虚化的概念,便有了“气象,形象,象征”,再比如《周易系辞》曰“见乃谓之象”,“兆见曰象”。后来象一字的涵义演变逐渐深邃,具有了“流动与转化”性质,即通过感知事物外在特点,经过流动与转化,从而把握事物内涵精神的意蕴。这种思维过程即是象思维。


中华民族先贤运用象思维绝不是停留在“观形得象,立象尽意”这个层面,他们发展起来一套完整的象思维方法观,就是凭借这种方法观,中医学理论才逐步建立起来。很多人知道阴阳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如果没有象思维,阴阳五行理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论阴阳,还是五行皆是象。而且是最基础,分类最科学的象。


我们来看阴阳这对概念。上古时期的阴阳源自“晦明”。一日之中,昼明夜暗,光明为阳,幽暗为阴。这种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更替现象便是上古人们感受最深的变化,阴阳概念于此诞生。后来人们将具有积极的,动态的,上升的事物都称作阳,将具有消极的,静态的,下潜的事物皆称作阴。比如,一间坐北朝南的房屋,北面背阳,气温低干燥,故为阴;南面向阳,气温高湿润,故为阳。再比如古人观天象,发现周天星辰沿着黄道二十八星宿运转,故认为天主动,故属阳,而地在脚下,静而不动,故属阴。以及山南水北谓之阳,水南山北谓之阴之类。任何事物因其形,其性,其质均可分为阴阳。阴阳既分,再研究阴阳变化规律,就可以明了各种具有阴阳之象的事物是如何运行的。所以唐代大医家王冰注解《黄帝内经素问》序言中写道“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昭彰”,盖此意也。

地球自转而生晦明,晦明即阴阳


接着来看五行概念。五行最早的出处见于《尚书洪范》,其文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很多人把五行与西方的四元素之说对应,误以为五行就是古人世界观中五种基本元素,此观点大谬。先从字面来看,《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其中趋意为小跑,所以“行”的本意即小步快跑。五行本意是指五种基本运动性质或状态的描述。用“行”这个字正是为了说明五行概念的动态性,而元素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两者截然不同。可以说“元素说”立足点是基本单元,属于分割再综合的思维方式,与五行所运用的象思维,两者迥异。


人体内脏的生理异常复杂,现代医学利用各种先进手段,仍不能尽发其奥。对于古人来说,他们另辟蹊径,通过长期观察,根据每一脏器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特点,比拟一行一象,将五脏六腑配属五行,这便是藏象理论。藏象理论不是简单的附会。古人不会无聊的只是把肝脏贴上属木,心脏属火,脾胃属土,肺脏属金,肾脏属水的标签。藏象理论的终极目的是借助五行之间的规律而去研究五脏六腑之间是如何运行的。用更时髦一点的话来说,五行生克理论就是对人体脏腑生理关系的建模。


可能读者已经逐渐感觉出来中医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了。中医的起点确实与经验医学密不可分。比如《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晚期,它其中记载了很多药物使用知识,这些知识只是简单的经验积累,毫无系统性。经验医学的痕迹一直延续到西汉初年,此有今天出土的众多汉代医学简牍为证,无需讳言。但是中医学在此后很快便打破了经验医学的桎梏。先贤利用象思维,仅凭人体外形与外在的生命活动特征立象尽意,并进一步推演建模,于是阴阳五行生克的气血藏象理论建立起来,并且进一步将脏腑与经络联系起来,内脏和外在的官窍联系起来,该模型成熟后,运用于临床实践,异常高效,直到今天,面对医学难题,仍具有强大的威力。遥想两三千年,在没有精细解剖学(作者按:古时只有初级解剖),病原学,生物学等等基础学科支撑下,古人运用象思维建立的中医理论是多么值得惊叹。


象思维不但能指导临床,还能整理以前经验医学时期积累的大量散在知识。从此以后,中医便迅速步入高速发展的道路,从基础理论,到脉象、舌象,再到药物法象,以及经络之象,等等,都离不开一个象字,象思维赋予了中医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药,针灸等一线贯穿的强大逻辑内核。


中医象思维是一个庞大的命题。涉及方方面面。比如人们常说的中医思维其实就是象思维。还有中西医学理论的对比,方法观的异同,中医与西医如何结合,中医如何自修,以及为何中医至今衰落,被很多人诘难攻击等等,这些疑问都能从象思维中找到答案。李兵大夫打算写一系列的文章介绍自己对象思维的感悟。此文为这个系列的第一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