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虽说慈禧误国误民,但只要她在,大清就不会灭亡

 昵称54708527 2018-04-21

咸丰皇帝驾崩后,发生了“辛酉政变”,从此慈禧太后走上了历史舞台,并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在她的统治期间,是清代最黑暗、最屈辱的一段时期,因而百余年来,慈禧的形象总是被定格在投降、卖国、独裁、顽固、守旧、严酷等关键词上。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女性篡权一直持否定的态度,慈禧的历史评价也因此一度是完全负面的。不过近年来,学界对慈禧的一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给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

自慈禧掌权后,经历了三次对外战争,即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虽然这些战争无一例外战败并签订了屈辱的卖国条约,但若是都将这些责任推给慈禧显然有失公允。纵观这三次战争中慈禧的对外态度,大致都有一个从主战到求和的转变。

慈禧曾决心抵抗侵略,即使到后期也有对外宣战的意气之举,但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次次摧毁她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危亡与个人荣誉上,她每每选择了妥协。说到底,这是大清的命数,一个即将颠覆的王朝,如何能改变世界大势呢?

如果静下心来仔细剖析慈禧的一生,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她身上的亮点的。她最骄人的成绩就是对权力的操纵。在内忧外患之下,能以一介女流掌权半个世纪之久,单凭这一点,她的丈夫咸丰就比不了,甚至道光、嘉庆都没有这个手段。

慈禧入宫之初,不过是个贵人,得到咸丰宠爱后,生下了同治帝,奠定了以后皇太后听政的地位,他发动“辛酉政变”,剪除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此后又打压奕䜣的势力,独揽大权;在同治病逝后,慈禧又立同治的堂弟为帝,将皇后阿鲁特氏置于“寡嫂”的尴尬位置,避免了自己名不正言不顺;通过“戊戌变法”慈禧阻止了光绪帝夺权,又将自己的权力维持到了最后一刻。

慈禧太后的政治手腕堪称精明干练,又不乏狠辣,即便对自己的儿子、儿媳、侄儿等亲人也毫不留情。当然,这种人性上的残酷也为后人所诟病。

其实,除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外,慈禧也为大清做出了不少努力。她善于操纵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避免朝政混乱,政权不稳;她吸取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教训,她的家人没有大肆封官晋爵,避免了外戚干权,权力分散的局面。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朝廷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以曾国藩为首的地方封疆大吏拥有了兵权、财权、人事权,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尽管这种局面已经无法改变,但是慈禧还是及时提拔一些年轻官吏,即支持“清流”,以牵制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避免地方割据,图谋分裂。

在她执政的四十八年中,她始终牢牢掌握着政务,即使在病中也是如此。公平地说,慈禧为维持晚清朝廷权威和封建政权的相对稳定是有一定贡献的。

当然,对于慈禧太后的最大指责之一是她奢华无度的生活,这一点是无异议的,她的挥霍加深了晚清的国弱民穷,致使大清走向万劫不复之地。

慈禧去世后,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以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这也宣告慈禧的时代落下帷幕。可是我们不难发现,载沣在处理政务上的表现和慈禧相差的足有好几光年,他既不能平衡皇族内部的关系,也不能调和满汉之间的矛盾,更没有能力维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势力平衡。

可以说,慈禧在世时,大清还能挺得住,可是她一死,各方势力都不给朝廷的面子,以至于辛亥革命枪响后,不久便推翻了清王朝。有一点不容置疑,假如慈禧在世,革命党人想要一口咬死大清,不崩掉几颗门牙是绝对办不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