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看越有味道的小纹饰

 来来永胜 2018-04-21

有人说,初春的太阳,是老天最好的馈赠。所以,有阳光的日子,我们总喜欢站到院子里晒晒,身子暖了,心情也能跟着好起来。不过,这几日像是犯了春困,即便是好天气,也更愿意窝在屋里头,沏杯热茶,翻翻闲书。

说到书,最近在看一本老外写的关于瓷器纹样的书。有意思的是,在外国人眼中,好多我们不会着意的纹饰,却更有中国的味道。特别是一些辅助纹饰,回纹、钱纹、双圈等等。所以,今天我们不妨聊聊这些小纹饰的来龙去脉吧。

回纹是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的老古董,由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水纹、雷纹、云纹等演变而来。因为它是由横竖短线折绕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环花纹,形同回字,所以称做回纹。又因为大多一线到底,民间也把回纹叫做⌈富贵不断头⌋,寓意福寿吉祥、长远绵连、安宁恒久。

回纹造型很多,有方、有圆、有单体、有双线、有一正一反相连成对,都呈现出一种向心回旋的结构,类似水的漩涡形态。而在这么多的回纹里,一笔连环型回纹最能表达不断头的意思。觉山隐窑的青花折枝莲薄胎斗笠碗口沿就是这种一条齐整的线条反复转折的回纹,装饰感很强,古味十足。史料记载,从明永乐开始,一直到清末,官窑器采用这类回纹的器物数量最多。

海涛纹也叫⌈海水纹⌋,是水纹中专门描绘海水浪涛的一种纹样,宋以后特别是明清瓷器上经常会出现。

海涛纹历史相当久远,大致在战国时期,人们受神仙思想驱使,十分热衷寻找仙人、求长生不老。以至于人为神话了仙人的居所,那是大海尽头,仙山之上。后来,渐渐地对海涛纹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崇拜。福山寿海、吉祥延绵、万世升平,人们把无数对福报的奢求都揉到了这种纹饰里,成为了一种图腾。每个朝代的海涛纹画法也不一样,比如元朝的海涛纹像棕榈叶,而康熙的都奔腾飞溅,比较有气势。

莲纹应该算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装饰纹样,缠枝莲、折枝莲、一把莲,种类繁多。而莲瓣纹,这种从莲花的基础上衍生发展出来特殊莲纹,却是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装饰纹样。

大概从最初南北朝首次瓷器应用以来,至唐和五代时期的莲瓣都比较写实,中间画有简单的纹饰。宋朝开始,有匠人就琢磨着在写实基础上加上了一些想象力的变形,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变形莲瓣纹的鼻祖。后来,变形莲瓣纹在元明清时期十分流行,应该和佛教的兴盛有关,莲瓣托起的瓷器有佛菩萨端坐莲台的吉祥寓意,上到皇族下至百姓都非常喜爱。

卷草纹是一种风靡于唐代的装饰样式,只要稍微留意,在唐代背景的影视剧里,就经常可以看到,甚至日本人都把它叫做⌈唐草⌋。

唐代卷草纹有点像龙凤,是一种理想化的创造,集多种植物特征为一身,而不是某一特定的植物,其形象代表着生生不息之意。还有说是从忍冬纹发展来的,但卷草只见茎蔓,不见叶形,而且更加细腻、抽象,因此在现实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植物来。

大约元代时,景德镇的窑口开始出现大量卷草纹青花器物,尤其明清卷草纹非常漂亮,奔腾流动,很有先秦云气纹的感觉。从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足墙上的卷草纹,就能很明显地看出这种风格传承来。

就外观来说,璎珞纹是一款非常华丽的纹饰,相传原是菩萨颈上用珠玉串成的装饰物,类似项链,如今我们仍可以在很多佛教塑像上见到。而将璎珞用于瓷器装饰,大概也是从元代开始的,当时还是以模印和贴塑工艺为主。

明代初期璎珞纹并不普及,直到明中晚期才开始流行,景泰、弘治的民窑碗上就有很多,嘉靖后琢器用的较多,并且配以杂宝、花卉、莲瓣等,这时宗教色彩就很浓了。人们认为此类器物都有神佛加持的意味,所以一般不会轻易使用,只是常在佛道两教的礼器和供器上能看到。入清后,康雍乾比较多见,尤其乾隆官窑的璎珞纹最为华丽精细,层次极多,觉山隐窑⌈青花梵文酥油灯⌋高足外壁上就是仿乾隆的这种样式

我们常说,瓷器是一棵千年大树,纹饰则像这树上的叶子一样多,数不胜数。而随着丁酉年觉山隐窑器物品类越来越丰富,也会有更多的纹饰运用到作品上,并和各位玩家逐一见面。所以,暂且举出几款有代表性的和大家分享,如果各位感兴趣,咱们后续再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