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塞病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18-04-21

病可多器官、多系统受累,但较少同时出现多种临床表现。有时患者需经历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相继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

一、口腔溃疡

1.复发性口腔溃疡是诊断本病的最基本必备症状。发生率几乎为100%,并常以此为首发症状。

2.溃疡可以发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多位于舌缘、颊、唇、软腭、咽、扁桃体等处。

3.可为单发,也可成批出现。

4.孤立散在分布,呈米粒或黄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深浅不一,底部有黄色覆盖物,周围为一边缘清晰的红晕。

5.约1~2周后自行消退而不留疤痕,有些患者持续反复发作。

6.重症者溃疡深大愈合慢,偶可遗有疤痕。

白塞病

二、生殖器溃疡

1.约75%患者出现生殖器溃疡,病变与口腔溃疡基本相似。

2.出现次数少。

3.溃疡深大,疼痛剧烈、愈合慢。

4.受累部位为外阴、阴道、肛周、宫颈、阴囊和阴茎等处。

5.阴道溃疡可无疼痛仅有分泌物增多。

6.有的患者可因溃疡深而致大出血或阴囊静脉壁坏死破裂出血。

三、眼炎

       约50%左右的患者受累,双眼均可累及。眼部病变可以在起病后数月甚至几年后出现。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眼球充血、眼球痛、畏光流泪、异物感、飞蚊症和头痛等。

1.通常表现为慢性、复发性、进行性病程。

2.眼受累致盲率可达25%,是本病致残的主要原因。

3.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眼部病变为色素膜炎(uveitis)。前葡萄膜炎即虹膜睫状体炎,合并前房积脓是白塞病典4.型的特异体征,后葡萄膜炎和视网膜血管炎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

5.眼部受累的其他表现有:角膜炎、疱疹性结膜炎、巩膜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视神经乳头炎、眼底出血等。此外可有晶状体出血或萎缩、青光眼、视网膜脱落。

6.单独视盘水肿提示脑静脉血栓,由白塞病所致的颅内血管病变可导致视野缺损。

四、皮肤病变

1.皮损发生率高,可达80%~98%。

2.表现多种多样,有结节性红斑、疱疹、丘疹、痤疮样皮疹,多形红斑、环形红斑、坏死性结核疹样损害、大疱性坏死性血管炎、Sweet病样皮损、脓皮病等。

3.一个患者可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皮损。

4.特别有诊断价值的皮肤体征是结节红斑样皮损和对微小创伤(针刺)后的炎症反应。


白塞病

五、关节损害 

1.25%~60%的患者有关节症状。

2.表现为相对轻微的局限性、非对称性关节炎。

3.主要累及膝关节和其他大关节。

4.HLA-B27阳性患者可有骶髂关节受累,类似强直性脊柱炎的表现。

六、神经系统损害

1.又称神经白塞病,发病率约为5%~50%。

2.常于病后数月至数年出现,少数(5%)可为首发症状。

3.临床表现依受累部位不同而各异。

4.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较多见,可有头痛、头晕,Horner综合征、假性球麻痹、呼吸障碍、癫痫、共济失调、无菌性脑膜炎,视乳头水肿,偏瘫、失语、不同程度截瘫、尿失禁、双下肢无力,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等。

5.周围神经受累较少见,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周围型感觉障碍等。

6.神经系统损害亦有发作与缓解交替的倾向,可同时有多部位受累。

7.多数患者预后不佳,尤其脑干和脊髓病损是本病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七、消化道损害

1.又称肠白塞病。发病率为10%~50%。

2.从口腔到肛门的全消化道均可受累。

3.溃疡可为单发或多发,深浅不一,可见于食道下端、胃部、回肠远端、回盲部、升结肠,但以回盲部多见。

4.临床可表现为上腹饱胀、嗳气、吞咽困难、中下腹胀满、隐痛、阵发性绞痛、腹泻、黑便、便秘等。

5.严重者可有溃疡穿孔,甚至可因大出血等并发症而死亡。

6.肠白塞病应注意与炎性肠病及非甾类抗炎药所致粘膜病变相鉴别,右下腹疼痛应注意与阑尾炎相鉴别,临床上常常有术后伤口不愈合的病例。

八、血管损害

1.本病的基本病变为血管炎,全身大小血管均可累及。

2.约10%~20%患者合并大中血管炎,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3.动脉系统被累及时,动脉壁的弹力纤维破坏及动脉管壁内膜纤维增生,造成动脉狭窄、扩张或产生动脉瘤,4.临床出现相应表现,可有头晕、头痛、晕厥、无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上的动脉瘤有破裂的危险性。

5.静脉系统受累较动脉系统多见。25%左右患者发生表浅或深部的迁移性血栓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形成,造成6.狭窄与栓塞。下腔静脉及下肢静脉受累较多,可出现Budd-Chiari综合征、腹水、下肢浮肿。上腔静脉梗阻可有颌面、颈部肿胀、上肢静脉压升高。

九、肺部损害

1.肺部损害发生率较低,约5%~10%,但大多病情严重。

2.肺血管受累时可有肺动脉瘤形成,瘤体破裂时可形成肺血管-支气管瘘,致肺内出血;肺静脉血栓形成可致肺梗塞;肺泡毛细血管周围炎可使内皮增生纤维化影响换气功能。

3.肺受累时患者有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大量咯血可致死亡。

十、其他

1.肾脏损害较少见,可有间歇性或持续性蛋白尿或血尿,肾性高血压,肾病理检查可有IgA肾小球系膜增殖性病变或淀粉样变。

2.心脏受累较少,可有心肌梗死、瓣膜病变、传导系统受累、心包炎等。心腔内可有附壁血栓形成,少数患者心脏呈扩张样改变、缩窄性心包炎样表现,心脏病变与局部血管炎有关。

3.附睾炎发生率约为4%~10%,较具特异性。急性起病,表现为单或双侧附睾肿大疼痛和压痛,1~2周可缓解,易复发。

4.妊娠期可使多数患者病情加重,也有眼色素膜炎缓解的报道。可有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产后病情大多加重。近10%的患者出现纤维肌痛综合征样表现,女性多见。 

 

主要指征

  ①反复发作的阿弗他口腔黏膜溃疡;


  ②皮肤结节样红斑、皮下栓塞性静脉炎、毛囊炎样皮疹、皮肤对刺激过敏;


  ③生殖器溃疡;


  ④反复发生的前房积脓性虹膜睫状体炎及(或)脉络膜视网膜炎。


次要指征

  ①关节红肿疼痛;②消化道病变;③附睾炎;④栓塞性血管病、动脉瘤;⑤中枢神经系统病(脑干综合征、脑膜脑炎综合征等)。


  在病程经过中,以上4项指征全部出现者称为完全型;出现其中3项,或虽无3项,但有复发性前房积脓性虹膜睫状体炎、坏死性视网膜血管炎伴有口腔黏膜溃疡等另一项指征者,称为不完全型。


  所有Behcet病患者中,有眼病变者约70%~85%。以眼病变为主要表现者,称眼型Behcet病。眼病变中虽复发性前房积脓性虹膜睫状体炎为经典表现,但以脉络膜视网膜血管炎为主症者也并不少见,有时因眼球前段炎症而被忽略。


  眼病变一般发生于其他器官炎症之后1、2年,也有首先出现者。因眼病就诊的患者,除畏光、流泪、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外,尚有睫状充血、灰白色KP;较稀薄的前房积脓,可随体位转变而缓慢改变其液平面,亦可在无睫状充血等情况下突然出现,并能自发消失;虹膜后粘连、晶状体瞳孔领被色素或渗出物遮盖等体征。少数病例还可见到虹膜角膜角的圆形黑色沉着物。如果眼底能窥见,则有玻璃体混浊,尤其下方灰白色疏松的团块状混浊;脉络膜视网膜渗出、出血、视网膜血管充盈迂曲,甚至表现主干或分支静脉阻塞等;视盘充血水肿,边缘出血等也时有发现。FFA可见广泛的脉络膜视网膜及视盘周围荧光渗漏,也可因毛细血管阻塞而出现无灌注区,因FFA能诱发静脉炎症反应,非不得已时尽量避免此项检查。


  眼部炎症常因治疗或自行缓解而减轻,但不能完全静止。易反复发作,发作有一定的周期性。每发作一次,病情加重一次。如此顽固迁延,往往长达数年之久,甚至在20年以上。终因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等而失明或因眼球遭受严重损害致眼球萎缩。自眼病出现至视力丧失一般不超过5年,平均3.36年。除葡萄膜视网膜炎症及由此继发的种种眼内病变外,有时还可见浅层巩膜炎。


  眼以外的常见病变有:


  1.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溃疡  好发于口唇、颊部黏膜及舌面。溃疡初起为红色略高起的斑点,1~2天内变成圆形或类圆形浅溃疡,有清楚的红色边缘,表面有白色或黄白色假膜覆盖,为2~12mm。溃疡一般在7~10天愈合,大多不留瘢痕。


  2.反复发作的皮肤结节样红斑  多见于上下肢、颈部及面部。红斑轻度隆起,有皮下硬结及压痛。10~14天趋于消失,消失处遗留色素沉着。皮肤病变的另一特点是对针刺等刺激非常敏感。在针刺或划痕处皮肤出现红肿硬结,甚至形成脓疱。


  3.反复发作的生殖器溃疡  好发于阴囊、阴茎、阴唇,亦可发生于阴道及肛门周围。溃疡比口腔黏膜溃疡要深,愈合后留有瘢痕。


  4.反复发作的多关节炎  最多见于膝关节,踝、肘、腕关节次之。关节红肿疼痛,大多为非对称性。


  此外,全身大、中、小血管炎症,特别是四肢浅或深层血栓性静脉炎;消化道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有时也可出现。

 


 【治疗用药】



1、沙利度胺(Thalidomide):用于治疗严重的口腔,生殖器溃疡,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50mg3/d,妊娠妇女禁用,以免引起胎儿畸形(详见强直性脊柱炎用药),另外有引起神经轴索变性的副作用。 


2、柳氮磺吡啶:3~4g/d,可用于肠道白塞病或关节炎者,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3、雷公藤制剂对口腔溃疡,皮下结节,关节病,眼炎有肯定疗效,对肠道症状疗效较差 


4、α干扰素:治疗口腔损害,皮肤病及关节症状有一定疗效,也可用于眼部病变的急性期治疗。 


5、外阴溃疡疼痛,严重皮肤病变亦可考虑糖皮质激素小剂量短疗程疗法。 


6、如患者有结核病或有结核病史,PPD皮试强阳性(5Iu有水疱)时,可试行抗结核治疗(三联)至少三个月以上,并观察疗效。


7、白塞病性巩膜炎,达宁(丙氧氨酚片) 


8、秋水仙碱:可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对关节病变,结节红斑,口腔和生殖器溃疡,眼色素膜炎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常用剂量为0。5mg,2~3/d,应注意肝肾损害,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9、美卓乐2片,白芍2片,反应停1片,阿法骨化醇1片,钙片1片,一个星期4片甲氨蝶呤片。 


10、激素1片/天,由帕夫林4,秋水仙碱2,乙肝用的贺普丁,肝太乐4及钙片。 





(1)早期(急性发作期):此期可出现发热,血沉增快或急性严重的多系统多部位局部损害等,西药应根据损害部位加强局部用药,如有危及生命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时,应及时短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制剂,如泼尼松每天60~80mg,分次服用,病情控制后,及时调整剂量。

急性发作期中医症状一般以湿热毒邪熏蒸为主,中药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泻火为主要治疗法则,可用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为基本方进行加减组方治疗。 

健脾清热,解毒利湿为治则:用萆薢渗湿汤(萆薢,生薏仁,黄柏,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高热时加用白虎汤,白带多加土茯苓。 

(2)中期:此期多为病情迁延不愈,多系统多部位局部损害呈反复性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病情一般不重,中医症状以阴虚津亏,邪热留恋为主,西药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应用免疫抑制剂,可选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环孢菌素A),甲氨蝶呤等。 

中药治疗常需攻补兼施,以益气养阴,清热除湿为主要法则,可选用六味地黄汤(丸),甘草泻心汤为基本方进行加减组方治疗,此期病程一般较长,应正确立法,守方稳进,坚持治疗。 


(3)晚期:由于病情迁延,晚期表现主要是不可逆的各系统损害,如局部溃疡瘢痕,视力显著减退或失明,血管损害,血栓形成致心肺功能减低或严重并发症等,中医症状主要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虚实恶化等症候,此期西药治疗应充分个体化,竭力缓解病情,对血栓性病变一般主张使用肠溶阿司匹林,双嘧达莫,丹参片等作用缓和的抗凝药物,慎用或避免使用肝素和华法林(华法令),内科治疗不能奏效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中药治疗以滋补肝肾,温阳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法则,常用六味地黄汤(丸),参苓白术散合四物汤,赤小豆当归散,血府逐瘀汤基本方加减组方治疗。 

下肢结节性红斑样损害可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治则的中药治疗。如茯苓皮20g、赤芍10g、丹皮10g、桃仁10g、铁树叶3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金雀根30g、红藤30g、香谷芽10g。 



 中医认为白塞病是由于肝肾阴虚、湿毒熏发而致。选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半夏、干姜、黄连、黄芩、党参、枣)、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四物黄连解毒汤加味(温清饮)(生地黄、当归、赤芍、川芎、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板蓝根、人中黄)、封髓丹(党参、大枣、甘草、黄柏、白术)等加减治疗。 


分型辨证诊治。


    1.3.1  肝胆湿热型  多为本病初期,口苦心烦,口腔溃疡,外阴红肿溃烂,目赤肿痛,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滑数。治以清利肝胆湿热为主。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主药: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尾、栀子、黄芩、甘草、川芎。


    1.3.2  脾胃湿热型  多为本病中期,口腔黏膜红肿溃烂,肿痛,口腔异臭,外阴溃疡较轻,胞睑红肿,瞳神缩小,舌红苔黄,脉数。治则以清热解毒,和胃化湿。三仁汤为主方。主药:滑石、白蔻仁、厚朴、木通、淡竹叶、薏苡仁、杏仁、半夏。


    1.3.3  阴虚热毒型  多以本病中期,热邪炽盛且阴津已伤,口腔、外阴溃烂,下肢急性红斑结节,目赤胀痛,瞳神缩小,舌红,苔黄,或舌干少津,脉弦滑。治则以滋阴清热解毒。甘草泻心汤为主方。主药:炙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生地、麦冬。


    1.3.4  肝肾阴虚型  病势较缓或久病不愈,口腔、外阴溃疡反复发作,溃疡处炎症反应不明显。眼内干涩,神水微混。瞳神多干缺不圆,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治则以滋补肝肾,养阴清热。知柏地黄汤为主方。主药:知母、黄柏、熟地黄、丹皮、茯苓、泽泻、山萸肉、山药、枸杞子、女贞子、生甘草、楮实子。若午后潮热,盗汗明显者,加地骨皮、鳖甲、青蒿,清退虚热;若心烦失眠加酸枣仁养心宁神。


    1.3.5  脾肾阳虚型  多为本病后期,病情反复发作或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患者。反复出现口腔、外阴部溃疡,久不愈合,面色苍白,舌苔白润或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则以温补脾肾。金匮肾气丸为主方。主药: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以上用药均为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天为1疗程,服3~4个疗程,以后根据需要服用,随访1年以上。


甘草生地汤

配方:生甘草30克、生地30克、党参18克、黄柏15克、半夏15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

功效及主治:泻火解毒,益气化湿。主治白塞病。


白塞汤:白花蛇舌草、草河车、蒲公英各30克,天名精、茯苓皮、白芍、党参各15克,全当归、丹参、玄参、山栀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20天为1疗程。


黄芪甘草汤生黄芪30克,生甘草30克,何首乌20克,土茯苓20克,太子参20克,金银花20克,北沙参12克,知母12克,元参12克,牡丹皮10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口服。15剂为1疗程。 


分型治疗

(1)湿热火毒


治法:清热除湿,泻火解毒。


处方:龙胆草12克,大青叶20克,蒲公英20克,黄芩15克,黄连4.5克,黄柏12克,生地15克,丹皮9克,玄参15克,银花9克,炙甘草9克。


加减:两眼红肿赤痛甚加决明子、青葙子;口腔溃疡严重加挂金灯、射干;生殖器溃疡成脓阶段加山甲片、皂角刺;脓性分泌物增多可加半枝莲、生栀子;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玄明粉;小便涩痛加木通、车前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主加减治疗132例,有效率在79.5%~95.2%之间。


常用成方:龙胆泻肝汤、甘草泻心汤、清胃散、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散等。


(2)阴虚火旺


治法:滋养肝肾,清热泻火。


处方:黄连3克,知母9克,石斛20克,龟版15克,生地、熟地各15克,山萸肉9克,茯苓20克,丹皮9克,北沙参15克,蛇舌草20克,板蓝根15克,炙甘草6克。


加减:目赤肿痛加枸杞子、杭菊花;口腔溃疡久不愈加天花粉、芦根、地骨皮;生殖器溃疡久难愈合加露蜂房、皮尾参;皮肤结节肿痛难消酌加桃仁、川芎、红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加减辨治38例,有效率为92.7%左右。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一贯煎、杞菊地黄丸、四物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等。


(3)脾肾阳虚


治法:温肾健脾,益气除湿。


处方:淡附子6克,肉桂5克,党参20克,炙黄芪20克,干姜4克,白术12克,茯苓15党,当归12克,升麻3克,忍冬藤20克,炙甘草5克。


加减:目翳遮睛加谷精草、杞子;口腔溃疡经常反复发作加太子参、鳖甲;生殖器溃疡久不愈合加鹿角片、熟地;下肢浮肿较甚加五加皮、汉防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加减共治疗62例患者,总有效率在70%~84%之间。


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附桂八味丸、四君子汤、四神丸等。


专方治疗

(1)知柏叁参汤


组成:太子参15克,首乌20克,生芪30克,北沙参、玄参、知母各15克,黄柏10克,银花20克,丹皮、栀子各9克,土茯苓20克。


加减:若心中烦热,夜寐不安,口渴思饮加生地、竹叶、甘草梢;大便秘结,多食易饥加生石膏、大黄;低热、手足心热加山萸肉、山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0例,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0%。


(2)重剂板蓝根方


组成:板蓝根。


用法:①急性发作期:用100%板蓝根注射液4毫升,肌肉注射,或口服板蓝根冲剂10~20克,每日2次,5~10天为一疗程。同时内服甘草泻心汤随证化裁。


②缓解期:口服板蓝根冲剂10~20克,每日2次,3~5天为一疗程;或用生药板蓝根30~60克,代茶饮,同时兼服补中益气丸或金匮肾气丸。


疗效:共治疗13例,近期疗效为100%,随访3年内复发者5例,治愈率为61.5%。随访3~5年,复发者2例,治愈率为84.6%。


用外治法治疗白塞氏病也是中医特色之一,可与内服药同时并用。


(1)溃疡粉


组成:黄芩、黄连、黄柏各10克,硼砂、冰片各3克,外阴糜烂加苦参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外敷患处。


(2)炉丹散


组成:炉甘石6克,黄丹1.5克,叁黄粉3克,煅硼砂1.5克,冰片0.9克。


用法:共研细末,瓶装备用。使用时,先用茶水洗净创面,再将药粉撒布于外阴溃疡上,用消毒纱布包裹住阴茎以免摩擦,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3)苦参汤


组成:苦参30克,蛇床子15克。


用法:上药共煎水外洗。


(4)雄黄散


组成:雄黄9克,艾叶一团。


用法:雄黄研末,将艾叶作团,然后把雄黄粉撤于艾叶上点燃,再用一铁筒或纸筒将火罩住,令患者蹲坐其上,针对肛门溃疡处熏之。


疗效:上述4首外用方,均与内服汤药配合应用,其疗效可参见汁目应内服方。


老中医经验

朱锡祺医案


陈×,女,42岁。初诊:1975年3月21日。去年8月患“湿疹”,自耳根始逐渐蔓延,累及全身,奇痒难忍,足趾间分泌物呈黄净色粘稠液体,量甚多,眼结合膜、鼻腔、咽部及阴道粘膜等均有散在性小溃疡,伴有分泌物,经皮肤科多种治疗无效,遂来中医科就诊。脉细,苔厚黄。治拟凉血清热,利湿解毒。


处方:生地12克,丹皮9克,萆薜12克,黄柏9克,薏苡仁12克,白鲜皮12克,地肤子12克,紫草9克,苍耳子9克,泽泻12克,龙胆草6克。


4月4日二诊:药后痒感减轻,多处溃疡面及分泌物明显减少,脉细,苔薄黄,再以原治,原方去萆薜、泽泻,加苦参片9克,土茯苓30克,清宁丸6克(吞)。服药14剂后,奇痒已止,溃疡面已无分泌物,部分已结痂。服28剂后,溃疡愈合,痒感消失,胃纳亦增,睡眠良好。脉细,苔薄,守原方进治,以巩固疗效。


按:本病例散在性多发性皮肤粘膜溃疡,奇痒难忍,湿疹遍发,流出淡黄色粘稠液体,其量甚多,符合现代医学的白塞氏叁联征。中医学认为症属《金匮要略》“狐惑病”范畴,是由于热毒蕴于营分,湿热客于肌肤。方中生地、丹皮凉血养血,活血散瘀而清热;黄柏、萆薜、米仁、泽泻清热利湿;龙胆草苦寒燥湿;紫草凉血解毒;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白藓皮、地肤子清热凉血,为治皮肤痒症要药;苍耳子化湿止痒;苦参清下焦湿热效甚佳。全方以凉血清热,利湿解毒之品而热毒除,溃疡愈矣。


用药规律

从1963年至今的40余篇资料表明,用中医药治疗(成方或自拟方)共734例,治法较多,用药面亦较为广泛,兹将用药10例以上的作一统计,见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200

14

甘草。

100~199

5~10

当归、黄芩、黄连。

50~99

3~5

党参、黄芪、生地、连翘、柴胡、栀子、龙胆草、泽泻、车前子、土茯苓。

<3

雷公藤、米仁、苦参、半夏、板蓝根。

10~49

>2

淡附子、肉桂、白术、干姜、茯苓、叁棱、莪术、红花、银花、玄参、陈皮、木通、大黄、竹叶、赤小豆、蜂房、鹿角、丹皮、知母、麦冬、大枣。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药治疗白塞氏病,甘草运用最多。甘草向有“和中国老”之誉,《本草汇言》记载:“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健脾胃,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凡用纯寒纯热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势,寒热相杂之药,必用甘草和其性。”仲景治疗本病之主方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之本意,除取其益胃和中之外,与黄芩、黄连相配,尚可清热解毒以消肿痛,配舍他药,甘苦辛相济,补泻相和,寒热并用,升降兼得,使湿祛热清,寒浊得化,清升浊降,诸恙平矣。据现代药理对甘草的研究,发现其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显着增强和延长可的松的效果,抑制抗体产生。至于甘草的用量,仲景方中用四两(合今之9克),现代有医者提到甘草泻心汤中甘草用量须大至30~50克,生、炙各半,方为实用。


其次,以活血和血之当归,清热燥湿之黄芩、黄连的临床运用频率较高,则进一步证实了本病以湿热和气血相乖为其主患。再次,党参、黄芪、生地等补气滋阴药的广泛运用,亦可看出临床用药的规律和临床分型的研究基本吻合,亦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病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临床佐证。




黄芩12g黄连10g黄柏12g龙胆草10g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5g赤妁12g丹皮15g土茯苓12g连翘15g麦冬15g元参15g石膏12g黄芪20g甘草6g生地12g紫草15g.这是一剂药的量 


西医诊断:白塞氏综合征。中医诊断:狐惑病 证属:阴虚火旺,热毒内蕴。治宜:滋阴清热,凉血解毒。

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


处方:生地20g,熟地20g,麦冬15g,白芍6g,阿胶9g(烊冲),龟板9g(先煎),黄芩12g,黄柏12g,黄连6g,柴胡6g,石斛9g,五味子6g,竹叶6g,丹皮12g,当归12g,生甘草9g。水煎服。

10剂,1日剂,2次分服。


外洗药:当归15g,黄柏15g,银花30g,苦参30g,枯矾20g。水煎洗外阴患处,每日~2次,每次~5min左右。


外敷药:五倍子10g,冰片1g。将五倍子炒黄与冰片共研极细末,外敷外阴患处溃疡面。前药外洗后即敷。


10日复诊:服药10剂后,疼痛大减,心烦、口苦已减,精神较佳,查溃疡也大为好转。继服上方10剂。


20日复诊:症状基本消失,口腔及外阴溃疡基本愈合。前方去生地、丹皮、柴胡、竹叶、石斛,加茯苓、白术等,再服6剂。


26日复诊:诸症痊愈。嘱其服成药知柏地黄丸两盒。随访至今未复发。


狐惑病是一种与肝脾肾湿热内蕴有关的口、眼、肛(或外阴)溃烂,并有神志反应的综合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首载于《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 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 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本病在古代即已引起注意,近代由于发病率逐渐增高,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惑病以肝脾湿热为主要病机,其先兆证多呈肝郁脾胃湿热证型,即见心绪不舒,多疑善妒,口臭泛恶,舌红苔黄腻,便干,溲短腥臭等症,并多有七情损伤史。 治疗舒郁清热利湿,方用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生姜、甘草可以逐渐改变郁热内蕴,避免发展。如见可疑的疮常为本病欲作信号,服龙胆泻肝汤可以防患于未然。发展下去,见默默欲眠,或卧起不安,神情时恍,逐渐出现口腔、外阴甚至眼见溃烂则为狐惑病征兆,治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人参、大枣,如肝火偏重者,如见躁、 易怒、头晕、耳鸣、便秘、溺短者,则予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


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李积敏博士认为本病是由阴虚火旺,热毒内蕴之变,治疗宜滋阴清热,凉血解毒为主,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药用生熟地、麦冬、白芍、龟板、阿胶、石斛等滋阴补肝肾壮水,以补其源;黄芩、黄连、黄柏、竹叶、丹皮、生甘草清热解毒。诸药相伍,滋阴降火,水火相济,再兼外洗外敷等法配合治疗,故取得良好效果。


李积敏治疗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案: 忤某,女,36岁,已婚,市某厂职工,1988年7月18日初诊。主诉:口腔、下阴部溃疡,反复发作5年。患者于1983年5月分娩后,曾发热数日后,出现舌尖及双颊黏膜生针尖样或绿豆大小溃疡,服维生素C、B2、B6后消失,1个月后又复发口腔、舌生疮,且出现外阴多处溃疡,疼痛伴外阴瘙痒,进行性增大,有脓性分泌物。四肢皮肤结节性红斑,曾在某省级医院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先后3次住院,经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效果不佳,时而更重。刻诊:呈慢性病容,体检无殊。两眼涩痛,视物不清,行走困难,口腔黏膜、舌边尖等处有多个绿豆大圆形溃疡。患者咽干口苦,心烦,头晕失眠,自汗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妇科检查:外阴唇黏膜有多处黄豆大小溃疡,表面有灰白脓样物。血常规:白细胞4600/mm3,红细胞400万/mm3,血色素11g,中性63﹪,淋巴25﹪,单核3﹪,血沉为26 mm/h。西医诊断:白塞氏综合征。中医诊断:狐惑病 证属:阴虚火旺,热毒内蕴。治宜:滋阴清热,凉血解毒。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生地20g,熟地20g,麦冬15g,白芍6g,阿胶9g(烊冲),龟板9g(先煎),黄芩12g,黄柏12g,黄连6g,柴胡6g,石斛9g,五味子6g,竹叶6g,丹皮12g,当归12g,生甘草9g。水煎服。10剂,1日剂,2次分服。外洗药:当归15g,黄柏15g,银花30g,苦参30g,枯矾20g。水煎洗外阴患处,每日~2次,每次~5min左右。外敷药:五倍子10g,冰片1g。将五倍子炒黄与冰片共研极细末,外敷外阴患处溃疡面。前药外洗后即敷。7月29日复诊:服药10剂后,疼痛大减,心烦、口苦已减,精神较佳,查溃疡也大为好转。继服上方10剂。8月9日诊:症状基本消失,口腔及外阴溃疡基本愈合。前方去生地、丹皮、柴胡、竹叶、石斛,加茯苓、白术等,再服6剂。8月16日诊:诸症痊愈。嘱其服成药知柏地黄丸两盒。随访至今未复发。



白塞病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血管炎为病理改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组成的三联征,但关节、心血管、胃肠道、神经系统、肺、肾及附睾等均可累及。近年来中医治疗本病屡见报道,并取得一定疗效,现概述如下。1 病因病机近代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对白塞病的病因进行了新的探讨,认为与饮食辛辣肥甘、感受湿邪、产后郁热、情绪不遂等因素有关。马武开[ 1 ]认为,湿热毒淤互结是白塞病发病的病理基础,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毒淤互结、虚实夹杂是其病程漫长,病情缠顽,久病频发的重要原因。主要病位在肝脾,肝热脾湿相互为患,充斥上下,诸症遂成。展锐[ 2 ]认为此类患者肝肾本虚,复因情志过极化火,烦劳伤阴,更伤肝肾,阴虚火旺,使病情加重。庞海波等[ 3 ]总结白塞病毒的产生为饮食不节,湿热毒生;脏腑失调,毒滞为害,外邪引动,毒邪攻注;毒邪日久,耗气伤阴。2 辨证论治张立亭等[ 4 ]将白塞病辨证分型为以口舌溃疡为主的阴虚胃热型,以外阴溃疡为突出表现的湿热下注型。方用清胃养阴汤 (金银花、连翘、麦冬、生地黄、牡丹皮各20g,黄连6g,生石膏30g,玄参、沙参、太子参各15g,甘草3g) ,清热化湿汤(苍术、黄柏、龙胆草各10g,苦参、泽泻各15g,土茯苓30g,栀子12g,紫花地丁20g,苡仁24g,甘草3g) ,水煎服,日1剂。结果21例中完全缓解13例,显效6例,好转0例,无效1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9015%。刘明等[ 5 ]治疗白塞病性外周血管炎13例,其中湿热下注型5例,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味 (金银花、玄参各30g,当归、赤芍、牛膝各15g,黄柏、黄芩、山栀、连翘、苍术、防己、紫草、生甘草各10g,红花、木通各6g) ;热毒炽盛型5例,方用四妙活血汤加减 (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玄参、当归、黄芪、生地、丹参各15g,牛膝、连翘、漏芦、防己各12g,黄芩、黄柏、贯众、红花、生甘草各10g,乳香、没药各3g) ;阴虚血淤型3例,方用养阴活血汤加减 (生地、玄参、石斛、赤芍各30g,鸡血藤21g,当归、青蒿、白薇、丹皮各12g,牛膝18g,川芎、黄芩各10g,甘草6g)。经30~140天治疗,结果痊愈6例,好转7例。李德伟[ 6 ]治疗白塞病中证属湿热毒邪留恋,病久气阴损伤者36例,以加味当归六黄汤治疗。基本方:当归、生地黄、黄芩、玄参、天冬、麦冬、七叶一枝花各15g,黄柏、黄连、赤芍各10g,黄芪、金银花、蒲公英各20g,西洋参(另煎兑服 )6g。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早晚2次,服,治疗15日为一疗程,连续服用1~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治疗期间原服皮质激素可逐步减量撤除。结果36例中控制19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17%。张立军等[ 7 ]从“阴疽 ”立论,运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法治疗白塞氏综合征17例, 9例痊愈 (溃疡全部愈合,临床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未复发 ), 8例好转 (溃疡缩小或消失,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但停药3个月内复发 )。基本方药用熟地30g,鹿角胶、赤芍、黄芪各15g,皂角刺、白芥子、肉桂各6g,麻黄、炮姜、生甘草各3g。口腔溃疡较重者加竹叶、灯心草;兼生殖器溃疡者加川楝子;兼眼部症状者加枸杞子。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0天为一疗程, 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曲环汝等[ 8 ]从“疡 ”论治,分期论治,活血化淤贯穿始终。初期药用玄参、生地黄、金银花、连翘、黄连、黄柏、栀子、黄芩、白花蛇舌草、金雀根、当归、赤芍、白芍、生甘草等,病变后期药用黄芪、生甘草、炙甘草、生地黄、金银花、生白术、茯苓、黄芩、黄连、川芎、当归、白芍等,取得良好疗效。闫汝茂[ 9 ]以除湿活血法治疗白塞病性关节炎23例,药用忍冬藤、豨莶草、丹皮各30g,丁公藤、清风藤、土茯苓、玄参、赤芍各15g,木防己、苦参各10g。热重加生石膏、知母、生地、黄连,湿重加苡仁、牛膝、虎杖,痛重加制川乌、乳香、没药,久治不愈加全蝎、地龙、土鳖虫等,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2个月,每周停用1天。结果治愈13例(5615% ) ,有效8例 (3418% ) ,无效2例 (817% ) ,总有效率为9113%。3 专病专方刘薇[ 10 ]以白塞清解汤 (青黛、青蒿、赤小豆、茵陈、生地、丹皮、土茯苓、苦参、黄柏 )治疗湿热型白塞病52例,经治3个月后大部分病例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有14例经1~2年随访无复发而痊愈。诸药用于急性期祛除实邪、控制病情进展且不伤正,为后期调理打下基础。本次研究观察到中医治疗本病虽疗程较长,但对于防止复发有较大优势,有利于根治病变基础。高小平等[ 11 ]用白塞化解胶囊治疗白塞病60例,药用太子参、白术、佛手、茯苓、木瓜、白豆蔻、草果、鸡内金、白芷、桔梗、白及、沙参、生地黄、当归、甘草等。上药各取适量研细装入胶囊,密封备用,每次4粒,每日3次, 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2~3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8313%。焦恒海[ 12 ]以白塞方治疗白塞病10例。药用党参10g,附子、肉桂、干姜、甘草各6g,半夏、陈皮、归尾、赤芍、红花、三棱、莪术、茯苓各9g。日1剂,水煎服。原用激素者渐减至停用。用药半年,结果均痊愈。罗志晓等[ 13 ]对16例白塞病患者给予绞股蓝总甙胶囊 (安康中药厂生产 ),每天3次,每次4粒,疗程6个月。观察12~18个月,结果显效9例,好转6例,显效率5613。

 自制中药散剂治疗白塞氏综合征40例。药用知母、黄柏、山萸肉、丹皮、升麻、炒白术、白芷、青皮、陈皮各10g,熟地20g,山药、泽泻、当归各12g,川芎9g,皂刺、黄芪各15g。制成散剂, 15g/ d,分2次口服,连用3周。结果痊愈17例,好转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15%。4 中西医结合治疗张本超[ 15 ]治疗白塞病1例,拟滋阴降火,利湿解毒法,药用玄参、银花、连翘、炒车前子、淡竹叶各10g,赤芍6g,通草、甘草梢各3g。西药用强的松10mg,每日3次。3剂后仅外阴溃疡尚未愈合,余症皆除,遂停服中药,外用鸡蛋、黄油每天涂5~6次,停服强的松,半月后痊愈。李虹[ 16 ]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30例,对照组主要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组除西药同对照组外,加服辨证分型的中药。结果治疗组10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010% ;对照组20例,显效1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010% ,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P < 0. 05) ,且中药在减少激素的副作用方面有良好的作用。蒋希勇[ 17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白塞病15例 (A组 ),并与单用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6例 (B组 )进行疗效比较。A组活动期自拟腥母汤随证加减。药用益母草、鱼腥草、野菊花、银花各20g,大黄6g,泽兰、赤芍、川芎各12g,夏枯草、黄柏、甘草各10g。慢性期用腥母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结果A组痊愈13例,占8617% ;有效2例,占1313% ;总有效率100%。B组痊愈3例,占5010% ;有效1例,占1617% ;无效2例,占3313% ;总有效率6617%。侯平等[ 18 ]以通塞脉片 (南京中医学院制药厂生产,由当归、牛膝、玄参、甘草、金银花制成,每片重0135g) ,每次10片,每日3次,加甲氨喋呤作为治疗组治疗32例。对照组仅用甲氨喋(20mg,每周1次 )治疗30例。结果两组临床症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杨能华[ 19 ]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氏病并血管病变24例,结果痊愈8例,显效12例,好转2例,无效2例。中药用生黄芪、土茯苓各15g,当归、川芎、王不留行、地鳖虫、干地龙各10g,白花蛇舌草12g。日1剂,水煎服。西药急性活动期用强的松30~60mg / d口服,病情稳定后渐减量停用。5 内外合治柏超然[ 20 ]用中药内治外治相结合治疗白塞病98例,应用祛邪扶正的循证方法,眼局部外点开瞳剂,摆脱了激素,控制了炎症,保持了视功能。治疗方法:本病初起常用龙胆草、黄芩、玄参、重楼,并以石膏配麻黄,苍术配黄柏,吴茱萸配黄连,青黛配细辛,以阳引阴,甘露消毒丹合二妙丸,雷公藤配甘草,急则治其标。后期转为重点扶正,重用黄芪、锦鸡儿、党参、红人参,缓则治其本。3个月为一疗程,直至撤除激素。结果治愈58例 (5912% ) ,有效40例 (4018% )。曲环汝等[ 8 ]以木贼、薄荷、菊花煎汤熏洗眼部:外阴溃烂则以苦参、黄柏、蛇床子、白鲜皮、冰片煎洗;口腔溃疡可用锡类散、冰硼散或六神丸研末外敷以消肿止痛。张健强等[ 21 ]治疗白塞病血管炎1例,治以清热凉血解毒,药用生地黄、水牛角、忍冬藤、蒲公英各30g,赤芍、泽兰、川牛膝、牡丹皮各15g。日1剂,水煎服,局部金黄散、冰片香油调匀外敷,口腔溃疡处用黄连粉、寒水石、青黛研细外撒。

【转载】吸烟与大肠癌 17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转载】吸烟与大肠癌 17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