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梦春秋046|楚庄王兵围新郑三个月,为何没有灭掉郑国?

 金色年华554 2018-04-21

在陈国死而复生的那个冬天,郑公子去疾内心的担忧愈发浓重。他依稀看到,一片巨大的阴影已经自南向北,越过陈国的土地,漂浮到了郑国的上空。

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熊侣率军伐郑,大军压境,将新郑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一围,便是十七日。

苦守十七天的郑国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是战是降,莫衷一是,而数度求援,晋国救兵迟迟不来,更在郑人心头蒙上一丝绝望。当郑襄公姬坚犹犹豫豫打算向楚人求和,问卜于龟甲时,龟甲却显出恶兆;又以苦守不降问卜,龟甲则示以吉兆。龟甲所示,乃上天旨意,若顺从天意,苦守不降,一场恶战在所难免,郑国必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就此国灭亦未可知。

大梦春秋046|楚庄王兵围新郑三个月,为何没有灭掉郑国?

(新郑,郑韩故城遗址)

此前,楚国差点儿就灭了陈国,如今,郑国还有陈国死而复生的幸运么?

占卜结果传出,郑人泪下,守城将士亦大放悲声。楚庄王熊侣被这哭声所感,不忍继续围城,下令撤军。然而楚军未及走远,郑国已经开始大修城墙,显然是要誓死抵抗下去。熊侣大怒,引兵返回,再围新郑。三个月后,新郑城破,楚军自皇门杀入,占据城中要道。至此,龟甲所示吉兆已然落空,郑自有国以来,如此大难临头的时刻,还是第一次遇到。

郑襄公解衣露体,牵羊而迎熊侣,他的言辞使人深刻地领会到了何谓“耻辱”:

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鄙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其俘诸江南,以实海滨,亦唯命;其翦以赐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若惠顾前好,徼福于厉、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于九县,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实图之。

他说:我不奉承天意,不事奉君主,使您盛怒而入郑国,这全是我的罪过,无论您怎么处置,我都唯命是听——把我当做俘虏流放江南也行,分裂郑土赐给诸侯也行,以郑国之人为奴为婢,也悉听尊便。

当然,郑襄公心头仍然残存着一丝侥幸心理,他以近乎哀求的语气告诉熊侣:如果您念及当初两国的友好,不灭郑国,使我有机会再事奉您,使郑国有幸类同于楚国诸县,那将是君王您的最大恩惠,也是我的最大心愿……

大梦春秋046|楚庄王兵围新郑三个月,为何没有灭掉郑国?

(《左传·宣公十二年》书影)

他害怕这样的请求惹怒熊侣,最后刻意强调说,自己没敢抱多大指望,一切全凭楚王定夺。

他的确没有理由抱太大希望,因为楚国群臣没有一个愿意郑国继续存在下去,他们说:自郢至郑,征途漫漫,将卒疲敝,历时三月余才攻破郑国,怎能得而复舍之?但是熊侣并不这样认为,他说:楚国伐郑,只因郑国不服,今日既服,又何必非要绝其社稷呢?郑君能忍辱,说明郑国还是有希望的。

熊侣接受了郑襄公的求和,令楚军后撤三十里,而后又郑重派遣大夫潘尪入新郑城中,与郑国盟誓。

虽然此前楚国灭小国无数,但在灭郑与存郑的重大时刻,熊侣的言行终究还是体现出了春秋时代的特质:伐国只为讨不服,而不是灭国杀人。

为取信于楚,郑襄公令公子去疾赴楚为质。深感庆幸的公子去疾欣然启程,他不知道,此时滔滔黄河北岸,一支大军正行进在抗楚援郑的路上。

这姗姗来迟者,正是中原霸主晋国的军队。


自春寒料峭之时至炎炎夏日,楚人围新郑已近四月,晋军此时才缓缓赶来,并非实力不济不敢一战,而是因为内部矛盾重重,三军将佐对于是否救郑以及如何救郑,各执一端,争论不休。而这种情形在赵盾执政的时代,并不明显。赵盾死了,郤缺将中军执政,矛盾显现。如今郤缺又死,荀林父继之为中军将,矛盾更形扩大。他们从春天争论到夏天,终于出兵了,到达黄河北岸,才发现郑国已经屈膝求和,而楚国已然撤了重围。

于是争论又开始了:是转头返回还是渡河邀战楚军?

此时晋国三军将佐如下:

荀林父将中军,先縠(先轸之孙)佐之;

士会将上军,郤克(郤缺之子)佐之;

赵朔将下军,栾书(栾枝之孙)佐之。

其他重要职务,则有赵括、赵婴齐(此二人都是赵盾异母兄弟)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荀林父之弟)、赵同(赵括、赵婴齐之同母兄)为下军大夫,韩厥(韩万之玄孙,而韩万乃曲沃桓叔之子)为司马。

这一长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名单中,隐藏着荀、先、郤、赵、韩等几大家族的明争暗斗,而且他们又各自暗中联结分派。晋国的朝政,实际上至此已经盘根错节,其乱如麻。

面对滔滔河水,中军将荀林父主张撤军:郑已降楚,救之晚矣,再劳军伤财也没什么用,不如先行撤军,过段时间再来伐郑,迫其归顺。上军将士会表示赞同,而且他还认为楚军得郑,士气正旺,硬碰硬的话,对晋军没什么好处。然而中军佐先縠却言辞激烈地表示反对:不能撤军!晋国之所以称霸诸侯,就是因为军队勇猛,臣下齐心尽力;今日强敌在前,我军却临阵而退,诸侯会怎么看我们?若晋国霸业在我等手中丢失,那还不如死了算了!你们退吧,我不退。

说完,先縠也不理会众人反应,率领所部径自渡河而去。

荀林父一时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司马韩厥提醒他道:先縠以偏师渡河,若遭大败,您的罪可就大了;您是元帅,军队不听命令,罪责在谁?不如渡河与楚一战,就算不能得胜,罪责也不会由您一人承担。

荀林父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惴惴不安地,率领晋国大军渡河而南。

大河南岸,楚军撤围之后并未南返,而是乘势北上,将大军驻扎在了郔地(在今河南省郑州市北),这是在向晋国示威,同时也向河北诸侯发出警告:楚国大军随时都有可能渡河北伐。当然,楚庄王并没有打算真的渡过河去,毕竟楚军远道而来,围城四月,即便再强大,也早已人困马乏

恰在此时,晋军渡河了。

大梦春秋046|楚庄王兵围新郑三个月,为何没有灭掉郑国?

(楚庄王像)

熊侣审时度势,不愿仓促与晋军大战,打算按原定计划返回。楚军三军主帅——中军将沈尹、左军将子重、右军将子反,也都做好了饮马黄河畔之后撤军南返的准备。

看起来,一场原本就不在计划之中的晋、楚大战,将随着楚国的撤军而烟消云散。这对双方而言,都不失为一个可以接受的结局。就像数十年前的城濮大战一样,若楚军主动撤出,大战得免,则双方仍将维持相对的均衡。但是,历史常常出人意表,某些人竟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把局势拖入一种完全不同的轨道。城濮大战时,那人是令尹子玉,此时此刻,那人名为伍参,虽不及子玉位高权重,却是熊侣宠臣。

伍参力主一战。令尹孙叔敖讥讽道:去年入陈,今岁入郑,楚国打的仗够多了,若是此番战而不胜,你伍参的肉都不够大伙儿分的。

伍参回敬:要是打胜了呢?令尹岂非要背负无谋之名?若是败了,我伍参的肉自然会被晋军拿走,令尹想吃也吃不上的。

孙叔敖没把伍参放在眼里,命人倒转旌旗,回车南向,只等熊侣下令撤军。

大梦春秋046|楚庄王兵围新郑三个月,为何没有灭掉郑国?

(黄河郑州段)

伍参不甘心,继续进言熊侣:晋军主帅荀林父刚刚上任,令行不畅,其副手先縠为人又刚愎不仁,不肯用命;三军将佐各行其是,晋国岂能不败?换个角度说,您为君,荀林父为臣,以君逃臣,有辱社稷!

这句话击中了熊侣的要害。

而后,令尹孙叔敖接到了熊侣的命令,不是撤军,而是让他把车头再转回北方,驻扎管地(在今河南省郑州市)静候下一步安排。

下一步,不会有别的安排,只有一场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般的大战。

孙叔敖显然小看了伍参。

(待续。文图原创,盗用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