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帝国永远的耻辱:与吐蕃帝国历年签订的盟约 一次次丧权辱国

 金色年华554 2018-04-21

大唐帝国永远的耻辱:与吐蕃帝国历年签订的盟约 一次次丧权辱国

第一次盟约──河源议界

吐蕃向唐第一次提出议定两国地界在714年(唐开元二年)﹐这时吐蕃代替赞普弃隶赞摄政的祖母没禄氏已经故去﹐赞普亲政。唐蕃双方虽然在定界﹑盟誓程序先后上有分歧﹐然而毕竟各派大臣到河源(可能指河源军境内﹐今青海西宁东南)晤面。唐方使臣带去神龙二年的誓文﹐可知誓文内容必然涉及边界划定问题。议界失败﹐同年七月吐蕃进攻兰州﹑渭州﹐第一次深入渭源县(今甘肃渭源东北)﹐抢掠唐放牧的军马﹐引起唐玄宗的愤怒。此后唐玄宗多次拒绝吐蕃方面提出的重立盟誓﹑双方君主亲署盟书等请求﹐以驻凉州的河西节度使﹑驻鄯州(今青海乐都)的陇右节度使﹑驻成都(今属四川)的剑南节度使作为进攻吐蕃三方面军队的长官﹐几乎动用全国镇兵的一半在今河西走廊﹑青海东部﹑四川西北以及中亚争战﹐并遣将在湟水﹑黄河沿岸增设军镇﹐修筑城堡﹐步步西进。

第二次盟约──赤岭立碑

729 年(唐开元十七年)唐军攻下久已沦没于吐蕃的石堡城(一名铁刃城﹐在今青海湟源南)﹐次年﹐双方通使言和。这是唐与吐蕃再次讨论边界问题﹐金城公主在中间起了促进和解的作用。734 年(唐开元二十二年)在赤岭(今青海湟源西日月山)各自树立界碑﹐碑有两方﹐分别用汉蕃文字记叙修好经过。立碑后﹐各派使臣共往碛西(龟兹)﹑河西﹑剑南及吐蕃边境﹐历告边州守将:“两国和好﹐无相侵掠。”汉文碑文云:“赤岭之外﹐其所定边界﹐一依旧定。”所谓旧定大概指的是神龙二年盟誓上所定的边界。赤岭显然是传统的交界地点﹐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娄师德出使吐蕃﹐吐蕃东面军队统帅赞婆即自赤岭持牛酒迎劳。

但这次约定很快地被破坏了﹐在唐河西的凉州﹑陇右的鄯州﹑剑南的茂州(今四川茂汶)﹐双方争夺要塞﹐互相侵扰。在西域方面﹐天宝六载(747)唐将军高仙芝以极艰苦的高原长途行军﹐越播密川(今帕米尔高原南阿姆河支流喷赤河上游)攻破吐蕃属国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雅辛河流域)﹐此后﹐又破突骑施﹑羯师(今巴基斯坦北部之奇特拉尔)等吐蕃与国﹐保障了安西四镇和西域属国的安全﹔同时﹐另一将军哥舒翰在749年(唐天宝八载)再次攻下石堡城﹐收河西九曲﹐但唐对吐蕃的与国南诏用兵失败﹐失去了姚州﹑嶲州(今四川西昌)。南诏叛唐独立并依附吐蕃﹐使吐蕃无南顾之懮﹐得以专力于北方的开拓。

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叛唐﹐唐在西北驻军东撤御敌﹐吐蕃乘虚大举东进﹐唐陇右诸州县相继被占领﹐763年(唐广德元年)还一度攻占唐首都长安十天。756~762年间(唐至德元载到宝应元年)﹐肃州刺史刘臣壁写给吐蕃大臣的信说“且吐蕃东有青海之隅﹐西接黄河之险﹐南有铁岭之固﹐北有雪山之牢”﹐则依然持唐人观念﹐认为黄河﹑雪山(祁连山)应为汉蕃边界﹐但此时已被吐蕃铁骑冲破了。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在剑南任彭州刺史的高适上疏说:“茂州而西﹐经羌中至平戎数城﹐界于吐蕃也。”平戎城在维州(今四川理县东北)西﹐与松州西岷江江源处的甘松岭同为唐蕃边境上的要害地点。松州这时已陷于吐蕃﹐维州在十余年后再陷于吐蕃之手。

吐蕃占领陇右后﹐唐的西境﹐“尽于潘原(今甘肃平凉东四十里)”。潘原在泾州(今甘肃泾川北)与原州(今宁夏固原)交界处。原州已为吐蕃占领﹐吐蕃戍摧沙堡(固原西南六盘山上)。中间可能隔着缓冲地带。蔚如水(今宁夏清水河)自南向北纵贯原州﹐这一流域霜期长﹐农业不发达﹐然而宜于畜牧﹐所以吐蕃骑兵久屯于此。

由于陇右居民大量东徙﹐吐蕃新占领的地区地广人稀﹐军需供给困难﹐所以吐蕃的游弋军队绕过唐重兵防守的泾州﹐北上攻灵州﹑盐州﹑庆州﹐直至胜州﹐掠取秋稼﹔另外又偕南诏攻茂州﹑黎州﹑雅州。吐蕃不仅东取陇右和剑南西山﹐攻关内﹐又西略河西﹑西域。764年陷凉州﹐766年陷甘州﹐776年取瓜州﹐781年陷沙州寿昌县﹐至787年沙州投降﹐全有河西。790年﹐又攻占北庭﹐一两年后又占有安西(龟兹)。但很快又相继为回鹘所占。

大唐帝国永远的耻辱:与吐蕃帝国历年签订的盟约 一次次丧权辱国

第三次盟约──清水会盟

780年唐德宗继位﹐双方觅求缓和﹐于 783年(唐建中四年)春在清水(今甘肃清水西北)会盟。汉文盟文中详细规定边界﹐称:“今国家所守界﹐泾州西至弹筝峡(今甘肃平凉西北泾水上游)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蕃国守镇在兰﹑渭﹑原﹑会(今甘肃靖远)﹐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其兵马镇守之处﹐州县见有居人﹐彼此两边见属汉(蕃)诸蛮﹐以今所分见住处﹐依前为定。其黄河以北﹐从故新泉军(今甘肃景泰东北﹐黄河北岸)﹐直北至大碛﹐直南至贺兰山骆驼岭为界﹐中间悉为闲田。盟文有所不载者﹐蕃有兵马处蕃守﹐汉有兵马处汉守﹐并依见守﹐不得侵越。其先未有兵马处﹐不得新置﹐并筑城堡耕种。”这是第三次议定的边界。依盟文﹐大体上黄河以南﹐自北往南一线﹐从今六盘山中段开始到陇山南端(中间穿过泾水源头﹑渭水中游)﹐然后穿西汉水﹑白龙江﹐循岷江上游西到大渡河﹐再循河南下﹐在此线以东归唐管辖﹐以西归吐蕃管辖。这样吐蕃切断了长安通向河西凉州及剑南松州的三条要道?包括大夏河﹑洮河﹑渭水上游﹑西汉水上游的一大片农业地区﹐唐则被迫承认这一既成事实。黄河以北﹐则应吐蕃赞普的要求﹐北从大漠﹑南至贺兰山﹐依自然地形划为边界线。闲田或称“空闲”﹐是双方议定脱离接触的地带。“中间悉为闲田”﹐可以解释为整个这条线包含了双方隔绝的空地﹐也可以理解为黄河以北或黄河以南(吐蕃占领的原州﹑会州与唐灵州﹑盐州﹑庆州之间)存在一段空隙。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称颂乞黎苏笼猎赞在位时“国威远播﹐陇山以东﹐均入于掌握”﹐指的是吐蕃军队攻入陇山以东唐关内道诸州的情况。

清水会盟这一年的冬天﹐唐内部发生泾原兵变(见朱泚﹐吐蕃逾界助唐﹐界碑扑倒﹐又乘机攻陷盐州﹑夏州﹐故清水会盟所缔造的和平很快被破坏了。但其间双方仍然互派使节商谈盟会定界问题﹐吐蕃还要求唐割让安西﹑北庭。787年(唐贞元三年)唐蕃继盟于平凉﹐发生了吐蕃劫盟事件。此后﹐吐蕃军队多次逼近唐京畿﹐每值秋冬﹐辄劫取收获﹐还将唐治下居民掳走以补充其兵源或农牧业劳动力的不足﹐唐军轮番“防秋”﹐疲于奔命。吐蕃主力仍然长驻原州﹑会州。史记吐蕃往往将掳获的人口牲畜带走﹐逾弹筝峡或清水境的安化峡西去﹐可知弹筝峡﹑清水仍然在吐蕃长期控制的地带的东界上。

大唐帝国永远的耻辱:与吐蕃帝国历年签订的盟约 一次次丧权辱国

第四次盟约──长庆会盟

9世纪初﹐吐蕃国力日趋衰弱﹐国内主和派僧俗官员的意见左右了对唐的政策﹔唐在采用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孤立吐蕃的战略上又取得极大的成功﹐因此吐蕃迫切要求重新议界讲和。从810年(唐元和五年)白居易起草的与吐蕃宰相两份敕语看﹐唐廷在议和中坚持要求归还安乐﹑秦﹑原三州。在821~822年 (唐长庆元年至二年)双方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长庆会盟﹐仪式分别在长安﹑逻些(今西藏拉萨)举行。汉文盟文云:“中夏见管﹐维唐是君﹔西裔一方﹐大蕃为主。”而吐蕃赞普方面先寄给的盟文云:“蕃汉两邦﹐各守见管本界﹐彼此不得征﹐不得讨﹐不得相为寇仇﹐不得侵谋境土。若有所疑﹐或要捉生问事﹐便给衣粮放还。”又在逻些树碑﹐其西面碑文汉文云:“今蕃汉二国所守见管……”﹑“彼此驿骑﹐……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以东﹐大唐祗应﹔清水县以西﹐大蕃供应”。

近人推测将军谷大抵在清水县东去陇山的道路上﹐而绥戎栅又在将军谷以东。这样﹐绥戎栅与清水县城间应是一段缓冲地带﹐位于此地之中心应是将军谷﹐即双方使人依循旧路往来﹐中间交换驿马的地点。所以长庆会盟所议定的仍然是前此清水会盟已定的边界。827年(唐大和元年)唐于陇州之汧阳(今陕西千阳西北)西北筑临汧城。《旧唐书》云:“凤翔西北界接泾原﹐无山谷之险﹐吐蕃由是径往入寇”。由此可知﹐吐蕃军队犹屯驻六盘山以东之原州﹐牧马蔚茹川﹐时或东来﹐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总算停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