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人人都爱Wes Anderson

 yangtz008 2018-04-21

 成长的美学 


放眼享誉世界的美国独立导演,科恩兄弟、Woody Allen 这些大师之后,最具观众缘的,大概就数 Anderson 了。他的上一部作品《布达佩斯大饭店》不仅为柏林电影节开幕,还获得了奥斯卡的9项提名和4项大奖(美工,服装,化妆和配乐),可见不只是影迷们为之倾倒,业内同行也对安德森自成一体的美学赞赏有加。

《布达佩斯大饭店》

梳理 Anderson 的作品,他颇具“作者性”的八部长片和一系列可作为外传的广告短片,就会发现其独特的视听风格,并非一夜之间降临。

譬如最让影迷们津津乐道的鲜艳配色,在他第二部长片《青春年少》中还不明显,在2001年大获成功的《天才一族》里才成型。

《天才一族》

对称构图,摇镜和舞台化调度的出现更早些,令人醉心的水平横移,升格慢镜,至《穿越大吉岭》时已然大成,诞生了那个所有人物场景都在一趟列车上,向着远方徐徐行驶的“神来之笔”。

《穿越大吉岭》

这种既不同于好莱坞类型片套路,又没有欧洲艺术片晦涩的 “W.A美学”,塑造了一种易于识别的风尚。像 Prada 这样的奢侈大牌都趋之若鹜,强烈的风格化在几分钟的广告里更容易被浓缩、提纯,引来众多模仿者。

韦斯·安德森为 PRADA 拍摄的短片 

'Castello Cavalcanti'

可对于 Anderson 本人来说,他越来越不满足于这种“甜点”式的视觉堆砌,毕竟一直吃糖总会生腻,再饭的死忠粉也迟早会审美疲劳。

《布达佩斯大饭店》之后,他对剧情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只是简单的回忆插叙,而是采用了复杂的三层嵌套结构,伴随的是画幅的多次切换这种在早期作品不曾用过的“花活儿”。

今年的《犬之岛》又是在柏林首映。同样是展现动物与人的定格动画,比起儿童文学改编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来,多了份残酷末世,甚至是政治化的投射。

电影《犬之岛》海报

画面中的暖色系稀缺了,少了洋红,土黄和绛紫….世界观设计也趋向机械式的冰冷,似乎 Anderson 也到了反叛的年龄。可看到影片结尾时才发现,在内心深处,他依然是个对世界张开臂膀的暖男。

说到底,成长的孤独与家族的执念,

才是萦绕在他心中的永恒主题。



 童心不改 


在 Wes Anderson 与他的死党好友 Noah Baumbach 合作的作品里,常常会流露出一种“不愿长大”的固执;对于记忆中的童年,又有种与周围同龄人格格不入的早熟,这一点很像老一辈的 Woody Allen。

Wes Anderson(左)和 Noah Baumbach (右),摄于2015年

他们的镜头和剧本中弥漫着

“大人像孩子,孩子像大人”的错位感。

在 Baumbach 执笔,Anderson 执导的《水中生活》中,随处可见任性的追逐和探索和脱离现实世界的儿童冒险精神,票房一败涂地也在所不惜。

《水中生活》

而在 Baumbach 执导,Anderson 担任制片的《鱿鱼与鲸》里,即便没有色彩斑斓的场景,内核上也探寻着子女与父母间微妙的情感寄托,破碎家庭的离合,仿佛是现实简版的《天才一族》,早熟的孩子反而要面对更漫长的成年期。

无论是来自休斯顿还是布鲁克林,Anderson 的早期作品中,都有不少来自于真实的个人回忆,这在《青春年少》里最为明显。

影片中 Rushmore 高中的场景,就是在 Anderson 就读过的圣约翰学校拍摄的,很多人物名字也来源于他的同学们的名字,而那个言谈举止过于成熟的“怪咖少年”Max,让人不禁联想起 Anderson 本人的多才多艺。

《青春年少》主人公麦克斯·费舍尔

Anderson 出生中产,家境优渥。由于从小就兴趣广泛,他真的就像电影里的男主一样,高中时就在剧院里排演自己写的剧本了。在《青春年少》的浓厚的自传体意味中,谁也不知道 Anderson 是否追求过美丽的女老师。他对自己早熟于同学的天赋很是得意,同时又有些木秀于林的自负,不甘被年龄所束缚。

《青春年少》的对话中,多少还残留着 Allen 和 Jim Jarmusch 的影子,但已形成了 Anderson 自己的人生诉求——

两代人之间的疏离感,

“求之终不可得”的些许哀婉,

最后才找到适合的情感归宿。

麦克斯·费舍尔与老师的对话



 贯穿始终的天真 


这种宣誓在 Anderson 后期的作品中发展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十几年后的《月升王国》里,Bill Murray 还是那个不会和孩子交流的爸爸;私奔的小情侣实在太可爱了;海湾里的野营帐篷、Françoise Sagan 的法语香颂,给了他们叛逆的勇气。

《月升王国》

在 Anderson 定位的怀旧色调中,那种幼稚的早熟,是如此的清纯可贵。这些美好被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几乎所有的成年人,哪怕是严苛的父母,最后都在配合演完这出戏剧。那份珍藏在糖果盒里的星空,今时今日已不多见了。

或许正是因为这份难得的珍视,才会有那么多明星来给 Anderson 义务捧场,这也是他作品最令同行羡慕,最叫影迷期待的一大原因。

即便是没几句台词的龙套配角,也有 Edward Norton,Tilda Swinton 这样的演技派加盟。若不是 Natalie Portman 自己爆料,谁会发现她在《穿越大吉岭》里也有一晃而过的镜头?

Natalie Portman 在《穿越大吉岭》中饰演 Jack 的前女友

Tilda Swinton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饰演D夫人

就算是给动画片配音,Anderson 的首映红毯也是星光熠熠。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人格,甚至反派都因其古怪的癖好而显得可爱。

还有 Bill Murray 和 Owen Wilson 这俩可怜的男人,多年来都是呆萌的代言人,常常张大着嘴,一脸无辜样。

他们正是 Anderson 送给世界的两面镜子,

一个给父亲,一个给自己。

Bill Murray 也许是 Anderson 最爱的演员,

曾出现在导演的七部影片中



 微缩小屋的守护者 


除了那些养眼的色调,品味独特的音乐,随手拈来的异域文化,多年积攒的文学气息也深藏在 Anderson 的作品中,只是在鲜艳感观的遮掩下,少了那种幻灯片式的直白。电影中的人物之所以可爱,在于性格里有些笨拙的真诚和固执,反讥中满是童趣。而在商业电影中,这些很容易就被功利化了。

在《穿越大吉岭》里,三兄弟为了见到母亲,跨越了大半个地球;《布达佩斯大饭店》里,Ralph Fiennes 扮演的经理——这位酷爱诗歌与香水的“绅士”,充当了西方文明最后的守护人和殉道者。

表面平静的生活暗流涌动,

眼见危机跃然逼近,惊天动大费周章时,

却又峰回路转,归于消融,

这是 Anderson 在文本和剧作上的拿手好戏。

《穿越大吉岭》中,儿子们跨越大半个地球,见到母亲后

如果说《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因为动画形式而削弱了残酷感的话,那么《布达佩斯大饭店》则真正贯彻了寓言的伟大。它就像给 Stefan Zweig 的著作填上了插画,用一场弑亲与谋杀的悲剧和发生在大战前夜的屠杀序曲,为昨日的优雅世界画上了句号。

Anderson 的抽屉里,

并非没有丝丝入扣的推理逻辑和戏剧冲突,

但他着意用一些唐突的巧合去消解,

凸显出某种超现实的荒诞感。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D夫人的谋杀案

明白这份心思后,再来看这部《犬之岛》,依然是对称构图、摇镜、平移和俯拍,也能找到趣味盎然的滑稽感,却多了份精心构建的末世格局和政治寓言。主题有点严肃?不怕,Anderson 最擅长的,不就是把真实处理得像童话,再把童话小屋伪装成现实世界嘛。


撰文 / Luc  

辑 / Wanyee、Azur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