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东:老师的成长都是散文诗

 jiangnany 2018-04-22



时间过得真快,她从没有等一等,倏地几十年过去了。屈指数来,我自93年暑假调离后塍,迄今已有整整25个年头。后塍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在后塍工作的三年,那是一段既充实又明亮的日子,套用当下时髦的话说,那是属于我(们)的芳华。品味“三尺讲台与学子,一支粉笔写春秋”的青涩岁月,回味“此生后塍不虚到,同事相携共成长”的日日夜夜,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事情,历历在目,深深眷念。


记得90年8月底到学校报到,因之前从未到过后塍,骑自行车驮着铺盖,一路行一路问,进入了镇区。只见梧桐夹道,店铺林立,镇容镇貌大大超乎我的想像——感觉并不比杨舍镇差到哪去。


进入学校,除校门锈迹斑斑外,整个校园绿树荫荫,院落深深,难掩“大家闺秀”的书卷气。顿时,一颗悬着的心似乎有了着落。


到行政楼,首先接待我的是分管教学的黄大龙校长。当年的他,四十不到,气度非凡。对于我的到来,格外热情,先是领着参观校园,介绍学校的概况,后派总务处的老师給我安排了宿舍——食堂边靠马路一排二层楼房最南边的一间。可以说,大龙校长是我到后塍认识的第一位领导和同事。也许是初次见面留下的美好印象以及往后的提携关照,使得我们在至今近三十年的交往中保持了深厚的情谊。在我心中,他既是领导、师者,又是兄长、朋友。


当晚,沐浴着洒入屋内的斑驳月光和唧唧虫鸣,一个人仰望天花板,在一间还算宽敞的宿舍住下来。尽管辗转反侧、难于入眠,但心胸是宽敞的——既来之,则安之。我知道,当明天的太阳升起,那将是人生的另起一行。


开学了,我以青春的热血、文史楼的豪迈、丽娃河的诗情认真准备了人生的第一课。45分钟海阔天空、旁证博引,讲了“语文”两字——何为“语”、何为“文”?从课堂的氛围、教学的过程和学生的眼神中,我明白,我成功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哲人说,“一类人自有一类人的欢愉”。教学备课之余,我们交往最多的是同一批分配到后塍中学的年轻老师。他们有化学学科的乔顺民(与我同舍),英语学科的程华、朱翠萍、张萍,音乐学科的谢安平,语文学科的李晓东、李建新、李凤娟,政治学科的王敏,生物学科的范荣,体育学科的朱永平,物理学科的丁伟和数学学科的邬忠法。


我们三三两两,走得近些,一起感怀学生时代,一起感悟社会人生。他们身上,散发着那个年代、我们年轻人特有的朝气、活力和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科的曹国庆、李仁忠、陆培刚等,以及其它学科的陆欣荣、孙耀坤、吴正兴、钱省民、王美湘、刘建斌、林小丽、杨志丰、申建平、王金山等成了要好的同事。他们热情又真诚,好学又上进。尤其是国庆和仁忠,源于我们共同的文学情怀,时常聚在一起讨论诗歌写作和语文教学。在那个既没有网络,也没有微信的年代,我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赋予生活更多的滋味与意义。年轻人聚在一起,总是欢乐的。记得当年中秋节的夜晚,不知由谁召集,我们10多位青年男女围坐在行政楼屋顶的天台,唱歌、赏月、喝啤酒、吃月饼,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之夜。


已婚教师,除大多数在校外有住房、在校内住一幢三层的公寓房外,结婚时间不长的青年教师有好几家住在校内的破旧平房里。


行政楼东侧住有六、七家,学校东北角的操场边,住有三户人家。这些人家,八小时之外,免不了我们“单身狗”上门骚扰。记得我曾找过曹国庆、赵纷华、刘建斌等老师聊天、找贺海鹰等老师下棋,他们总是以礼相待。那年月,同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也包括食堂师傅们对我们“单身狗”的照顾。若是谁遇到什么困难,领导也好,同事也罢,都会不由分说地予以帮助。


有一次,我星期天夜晚赶赴学校,因车架上的背包老是往下掉,边骑车边回身拉扯,自行车前轮在石子路上一打滑,摔了个鼻青脸肿、口唇破裂,几天不能吃饭,几位女同事每天熬了稀饭给我喝。黄大龙校长、陈兴祥校长、赵奇一主任等,一有空闲便过来看望。


工作伊始,我担任高一一个班的班主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年级组的章文耀、陆建华、丁俊玉、许明华等前辈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语文教研组除国庆、仁忠外,赵奇一、钱玉才、丁德达等前辈,更是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尤其是赵奇一主任,常利用晚自修时间与我讨论课堂教学设计。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那一代教师真挚、敬业、务实的教育情怀。


当年,后塍中学的办学水平,与梁丰、沙中同处全市第一方阵,尤其是高考成绩不相上下。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固然与生源的均衡分布密切相关,但更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学校领导班子和高质量的教师团队。


拿学校领导来说,纯粹是一个想干事、能干事、真干事的好班子。作为一校之长的沈志远,外表虽不苟言笑,内心却滚烫火热,胸襟坦荡、待人真诚、作风踏实;党建分管校长陈兴祥,经验丰富,和风细雨,善于做教师、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学分管校长黄大龙,业务熟稔、精明强干,有理念、有创新,点子多、办法多,在管理上颇有一套;校办厂分管校长蒋治国,全市化学学科的“一只鼎”,在他的经营下,工厂风生水起,成效明显。在汽车极为稀罕的年月,为学校购置了一辆嘉陵面包车,让我这个普通教师也跟着沾过光。


除校级领导,学校中层个个“恪尽职守、不甘落后”。首当其冲的要数“拼命三郎”——教务处主任赵奇一,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全身心投入教学管理中。德育处主任何敬德更是以校为家,视学生如子女,兢兢业业履行着岗位职责,把一生献给了神圣的教育事业。孙海航、孙耀坤、陆欣荣、孙浩、李仁忠、沙逸钦、唐国良、章士兴、庞雪煜等,他们也都“急学校所急,想教师所想”,求真务实,勤业敬业,为当年后塍中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后塍,同样让我感动并难于忘怀的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严明玉、徐永昌、章文耀、许明华、陈广才、张钟秀、许和清等,个个堪称名家,在全市都是“响当当”的顶尖教师。校园内的棵棵芳草有他们辛勤的汗水,光荣榜上的点点亮色有他们智慧的墨香。他们始终铭记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淡泊名利、一心治学,其无形的影响无处不在,是后塍中学最宝贵的财富。


有人说,“一盆冷水,若是一块冷铁,浸进去就会生锈;若是一块热铁,不仅能锻造出好钢,还会让水沸腾”。源于学校名家的引领与熏染,孙耀坤、孙浩、曹国庆、吴正兴、丁莺、钱省民、陆春法、陈黎明、赵纷华、黄达庆、张金南、陈龙、黄雯菊、王美湘等一大批中坚骨干脱颖而出,他们勇挑重担,敢为人先,在三尺讲台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续写了后塍的辉煌。


龚自珍在写给秦敦夫的信中说:“士大夫多瞻仰前辈一日,则胸中长一分丘壑;长一份丘壑,则去一份鄙陋。潜移默化,将来或出或处,所以益人家邦与移人风俗不少矣。”作为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我虽没有长多少丘壑,却有幸浸染了后塍一批优秀老师的教育圭臬。他们一张张亲切的笑脸,始终印在脑海,挥之不去。


植根于后塍这块肥沃的土壤,我们这些幼苗汲取着养份,成长着成长。我在后塍三年,学会了用特制的铁笔在长方形钢板上刻蜡纸;养成了“每天要么读书三千字、要么写作一千字”的习惯;担任了校团委副书记;首创了锻炼学生口才的课前“三分钟小演讲”;获得了所有学科青年教师评优课大赛第一名;发表了第一篇教育随笔——《原谅我做你们的先生》(《江苏教育报》);获得了市教委领导听课后“语文老师就该是这个样子”的评价;为后塍税务所撰写的演讲稿获苏州市一等奖、江苏省二等奖;参加了苏州市群众文艺会演……


所有这些,无形滋渥,无语缱绻,既点燃了梦想,也照亮了前程。及至担任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或许是感恩这片土地的滋养,在学校易地重建、文化建设等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70年风霜,相比于一百年、两百年,算不上历史悠远,但学校已是桃李芬芳、今非昔比。这70年,学校从教会学校到后塍初中;从后塍初中到后塍中学;从后塍中学到崇真中学;从一般中学到省级重点;从土坯草房到庭院错落;从校舍简陋、设施陈旧到粉墙黛瓦、高楼栉比……


一路走来,一路风尘,迎来了一个个希望,孕育着一个个梦想,送走了一批批学子。其间,凝聚着张观全、沈志远、蒋治国、陈国平、丁新忠、曹国庆等校长的心血与智慧,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崇真人的努力与付出。传承着崇真的精神和灵魂,今日的崇真中学,正一步步壮大,一天天崛起,离苏南名校的目标越来越近。


《九章》云:“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与后塍的遇见是缘,与后塍的相知更是缘。一个人的人生正如旅行,在这一既有风景也有坎坷的旅途中,总会遇到那么一些人,他们带着温暖和关怀,走近我们,走进我们的生命。


往事如风,吹拂着我的心灵;往事如雨,浇灌着我的心田。在崇真中学7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透过岁月的雾障,回味那消失在绵长时光隧道里的青葱岁月,这一抹淡雅,刹那芳华。谨以此权当献给学校70周年大庆的薄礼。无论天涯,无论咫尺,我永远与崇真在一起!

广而告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