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卖2种水果、3天火到脱销,生鲜电商半路杀出个 “程咬金”

 独秀客 2018-04-22

只卖2种水果、3天火到脱销,生鲜电商半路杀出个 “程咬金”

关于“无人零售”的传说,相信派友们都听了很多,什么无人超市、无人便利店、无人售货机,肯定能说出个一二来。

那今天就先和大家玩个看图猜谜的游戏,说说下面这张图里的两个柜子,分别是无人零售的哪个细分领域?

只卖2种水果、3天火到脱销,生鲜电商半路杀出个 “程咬金”

预备备,答案揭晓!两款都是京东布局无人零售的产品,左边是无人货架,右边是智慧货柜(无人货柜),你猜对了没?

很明显,相对比全封闭的智能货架,无人货架的设计可以说有点寒酸,往架子上摆放零食,外加个二维码就可以了。

正是因为 “身子骨太软”,无人货架只能被供养在办公室这样的一个封闭性空间,而智能货架对地点没有太多要求,那就更不用提规模更大、技术更强的无人便利店了。

对于资本市场和电商来说,办公室都是一片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即便有快递直达、步行到楼下的就有便利店,但最最靠近白领这些优质客源的地方,只有办公室。

所以仅去年下半年,几十家无人货架项目狂揽投资金额超30亿,一阵燎原之势后来到了中场却死伤无数,存活下来的,不是巨头的亲儿子,就是和小e微店一样会转型的,在线上做起了生鲜电商的生意。

无人货架化身水果电商

资本逐风,平台顺势而起,有背景的走在了前头,稳稳当当。

在无人货架获得融资第一、二梯队中,每日优鲜便利购背靠腾讯,猩便利、果小美创始人都有阿里背景,剩下的小e微店略显孤独,但是它的的确确刚拿下了B轮2亿的融资。

只卖2种水果、3天火到脱销,生鲜电商半路杀出个 “程咬金”

无人货架,已经是小e微店的第二次转型,两年前,它还是个做社区配送的小e到家。在做了一年半的无人货架之后,小e微店上线了小程序“小e智选”,化身生鲜电商买起了水果。

从图片可以看到,通过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栏入口进来后,一个是针对自家无人货架推出的“扫码购物”服务,另外一个就是这个水果商城的入口“小e智选”。

用户下单后,货品将在现场采摘,从与海南的水果基地直接配送到用户下单地址,12小时内完成。如果商品有耗损,还可以获得平台赔付。

平台上线3天就卖出了20多吨的水果,仅有的2种水果中就有一款显示脱销。

只卖2种水果、3天火到脱销,生鲜电商半路杀出个 “程咬金”

无人货架圈一向流传着“A轮必死”的恐怖传说,小e微店不但保住了这块根据地,还有机会在消费场景上做了延伸,只因为它在“人性”面前显得更小心翼翼些。

创业邦曾经如此形容,“大概没有一个创业项目,比无人货架更能考验人性。”

早在共享单车出现时,人们就开始了对“人性”的质问,万一车被蓄意破坏或盗用了,该怎么办?后来,摩拜单车升级了防破坏性能,善良的ofo则选择了相信人性,结果,大马路上的ofo尸横遍野。

无人货架完全处于开放型,直接顺走不扫码付款也是避免不了的事,所以小e微店只在一二线城市100人以上的企业布点,看准了这些优质网点的人员稳定、高素质以及高复购率。

再来,这些大公司一般只允准一个品牌的无人货架入驻,这也为小e微店的布放提供一定的壁垒。

而办公室又是一个非常适合拼团的场所。根据后台数据显示,二次下单的用户一般都是送给亲朋好友,部分收货地址还是小e微店无人货架还未铺设的城市。

场景重构、品类互补,小e微店始于办公室,而又不困囿于此。

只靠无人货架赚钱是个冷笑话

“无人值守,‘码’完就走”,就跟这句slogan一样,无人货架的市场不是久留之地。

狂妄的资本并没有砸晕小e微店,而倒在中场之前的“GOGO小超”“用点心吧”们,不知道是不是相信了,只要熬到成为垄断或半垄断企业的那天,就有时间来解决内耗这些琐碎事。

所以时间对于它们来说就是命,拼了老命地烧着资本来霸坑,错误的投放点、过度扩张,结果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

被称为无人零售典型企业的猩便利,在资本面前也毛躁了起来,把无人货架放在废弃的台球厅的,还有放室外的。

只卖2种水果、3天火到脱销,生鲜电商半路杀出个 “程咬金”

盲目霸坑,暴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货损严重,丢的多,买的又不多。有位创业者向36氪分享了对无人货架货损率的看法:

“每个无人货架月均销售额在1500-2000元左右,毛利润率25%-30%,道德损耗率3%-7%,物流成本10%左右,运营成本5%以上,货架几百块,不赚钱也基本不亏钱。但是一旦货损率高于7%就很难盈利,可是事实是很多公司的盗损率达到了20%-30%。”

这还是正常点位的货损率,要是算上上图这些“僵尸货架”,货损率几乎是100%,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们在资本面前的漂亮成绩,因为点位(坑)多呀,布局广呀。

第二个问题,同质化竞争严重。大家都是专营快消品、标品,除了泡面、面包、果汁、辣条几个类目常见类目,基本也变不成什么花样来。

所以,无人货架最终还是回到点位之争,谁的布点多,就越得资本欢心和巨头青睐,但烧钱也就更狠;想独立存活都难,谈赚钱基本成了冷笑话。

热衷追风的不单只有少年,还有投机资本,越是热闹、泡沫越多。在资本慢慢回归理性的中场时间,

GOGO小超、用点心吧被曝出停运了;

七只考拉放弃了无人货架改做智能货柜了;

头部玩家顺势接盘壮大力量,领蛙转投便利蜂,番茄便利、51零食分别装进了果小美和猩便利的口袋;

而小e微店选择做个“斜杠青年”。

半年的试错时间,大家认清了短期内无人货架根本无法规模化盈利的事实。资本面前,无人货架只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孩。

为什么无人货架还打得这么火

既然无法赚钱,又几乎没有竞争壁垒,那为什么行业巨头闯进了一个又一个?

直到现在,对办公室消费场景的挖掘,是市场公认的一件极其有商业意义的事。

只要无人货架的点位足够多,慢慢做,并不是没有变现的机会。争夺流量入口,是大而统的说法。

所以,凡处于第一梯队的生鲜电商几乎都做起了无人货架的生意,超强的冷链仓储天然让它们有了差异化竞争的本事,酸奶、水果等鲜食的放置,就足以打击一群产品同质化的无人货架。

只卖2种水果、3天火到脱销,生鲜电商半路杀出个 “程咬金”

还有做安全业务的猎豹移动(原金山网络)也参了一脚,显得特别不务正业。但目前猎豹的重心慢慢转向广告市场,要是能通过无人货架,和分众传媒一样拿下一个线下广告的市场,也是非常有盼头的一件事。

各方入局无人货架都有自己的打算,就更不用说阿里、京东、顺丰这些行业大佬别有居心了。

而对于电商来说,无人货架无疑是触达用户最近的方式,也是定点孵化全新品类的好机会。

回顾一路的发展变化不难发现,随着品类不断扩充,电商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平台。

因为买书的用户信用较高,书籍也方便邮寄,当当、卓越等国内第一批电商起步于卖书,后来又出现了垂直品类的电商,如专注于3C的京东、卖服装的凡客;再后来,电商平台品类不断扩充。

在丁磊决定卖猪肉之后,生鲜电商又得到进一步发酵,而后,阿里的淘咖啡、盒马等等新物种出现,不断延伸了消费场景。

只卖2种水果、3天火到脱销,生鲜电商半路杀出个 “程咬金”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电商行业就会蹦出一个全新的平台,来适应不同的消费需求,可以说,单靠一个电商平台就要拿下所有的品类并不现实。

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空间,为不同的消费场景定制不同的业务模式才是突破口,而无人货架正好承担了这个角色。

未来,或者它可以成为数据采集的试验点,或者运送鲜食的中转站,又或者是一个体验站。当无人货架被纳入一个全新的生态圈后,它是充满想象空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