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与张良,是刘邦身边著名的谋士。张良辅助刘邦夺取天下后便功成身退,隐居修行,被后世奉为类似于神一样的人物;陈平则一直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经历了刘邦之死、吕后篡权、剿灭诸吕恢复刘氏天下等等,在西汉初年所发挥的作用足以与张良比肩。只是,由于有人说他“盗嫂受金”,道德上似乎有污点,所以他所享有的评价并不高。 但,陈平实在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不仅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屡出奇计,屡建奇功,在谋得自身安全方面也非常机警,反应敏捷,与项羽、周勃、萧何等人相比可谓既善于谋国又善于谋身。 陈平曾经在项羽手下做谋士。公元前205年春,因司马卯背楚降汉,项羽迁怒于陈平。陈平当时已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武夫,最终不可能成大事,于是他偷偷去投奔汉王刘邦了。 他在逃亡途中,一天,天近黄昏,他逃到了黄河边,招了艘船请船夫送他过河。陈平上船后,发现船舱里还有一个船夫探头探脑的。他想,糟了,这两个人是水盗,怕是要图财害命。 陈平为人机警,洞悉水盗的心理——他们的目的主要是图财。于是,他马上脱掉身上的衣服,使劲扔在船上,光着上身来帮船夫划船。船夫看他腰间什么东西都没有,衣服掉在船上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知道他身上别无长物,也就没兴趣打劫他了。 一场凶险,就这样被他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朝廷的斗争比这个凶险百倍、复杂百倍,陈平也能设计化解。 汉高祖刘邦到了执政晚年,各路诸侯不停地发生叛乱,项羽、彭越、臧荼、黥布等等,彼伏此起,刘邦不得不东征西讨,四处奔波,猜忌心越来越重。 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旧伤发作病倒了。刚刚回到长安,又听说燕王卢绾叛变,就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去讨伐。 樊哙我们都知道,与刘邦是连襟,在鸿门宴上挺身而出救护刘邦,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忠心耿耿,立下汗马功劳。 即使如此,在樊哙离开京城长安后,有人利用刘邦的多疑挑拨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啊!” 刘邦知道太子刘盈生性懦弱,他百年之后吕后必然会干预朝政,如果吕后再与她妹夫樊哙串通一气,也许刘氏江山就难保了。 刘邦招来陈平谋划夺取樊哙的军权,由周勃取而代之。并让陈平在军中立斩樊哙,取其首级,带回长安让刘邦检验。 陈平、周勃得到命令当即动身,二人在途中边走边细心合计。 陈平说:“樊哙是皇帝的老部下,劳苦功高。况且他又是吕后的妹夫,可以说是皇亲国戚,位高爵显。眼下,皇帝正在气头上,万一他后悔了,我们怎么办?再说皇帝病得这么厉害,再加上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她们姐妹二人必然会在皇帝身旁搬弄是非,到那时难免会归罪于咱们两人。” 周勃本来就是一介武夫,性格直率,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听到陈平的话一时没有了主张,便问:“难道要把樊哙放了吗?” 陈平说:“放是不能放的,咱们不如把他绑上囚车,送到长安,或杀或免,让皇上自己决定。” 周勃听了,认为这是个好主意,表示赞同。 到了樊哙的军营前,陈平命人筑起一座高台,作为传旨的地方,另外又派人持符信去传唤樊哙,前来领取皇帝旨意。 樊哙也知道刘邦现在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了解到他的猜忌心重。不过,他探听到只有文官陈平一个人前来,就认为只是传达平常的敕令,也没多想,就孤身一人带了少量随从骑马赶来接诏。 樊哙到得高台附近,台后忽然转出武将周勃,当即命人将樊哙拿下,钉入囚车。周勃又立即赶到中军大帐,取得军队领导权,稳定军心。 陈平则押解囚车返回长安。 当陈平一行人走到半路,忽然听说刘邦病故。 陈平怕有人在吕后面前说他的坏话,他决定快马加鞭先赶到长安,面见吕后把自己的事解释清楚。 没想到,他立即策马赶往长安的途中,遇到使者传诏,让他屯戍荥阳。 他越发担心起来。 毕竟是陈平,到底与众不同。他又生一计,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的灵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说道:“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樊哙押解回来了。” 他的这番哭诉实际上是在巧妙地向吕后表功。 吕雉、吕须姐妹听说樊哙没死,都松了一口气。看着陈平泪流满面的样子,也就不再计较了,反过来宽慰陈平。 陈平又趁机请求留在长安,吕后也答应了,还拜他为郎中令,辅助新皇刘盈。 陈平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灾祸,再次保全了自己。 修齐治平是读书人的伟大理想,于谦、岳飞、袁崇焕等人为了理想牺牲了自己和家族,当然令人敬佩仰慕。 然而,伟人毕竟是极少数,作为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保全自己也许才是首要的选择。 这方面,还应该向陈平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