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学家很多,科学家却很少?

 漫步之心情 2018-04-22

我从一个角度来讨论一下我的看法,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古代没有完整的逻辑学。

文学本质上是艺术,大多讲的是体验,既然是体验,那么大家的看法就可以各不相同。但是科学就不一样了,是所谓的“真相只有一个”,所以需要事实、证据还有论证而不是个人经验和体会——但是偏偏自然科学极其复杂,不是一两个人单打独斗就可以建立整个科学体系的,所以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拆分成许多细小而明确的问题、并通过严谨而合适的方式讨论,是科学能否发展的关键,而这个关键的东西就是“逻辑”

逻辑的存在让不同人之间对科学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成为了可能。

因为逻辑可以把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变成很多个细小而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所以不同人可以不必因为问题的复杂而最后只能泛泛而谈,而是对于其中的脉络进行详细而准确的梳理。

比如说,你问一个古代中国人,一个人能够一天吃一百个馒头吗?他的第一反应是,我没有见过,所以我不知道,或者翻出来古籍,说这本书上说以前有个人一天可以吃一百个馒头,所以这是可能的——这就是依赖个人体验和经验。而如果你问一个古代的西方科学家,他会告诉你,一个馒头占的空间是200毫升,一百个馒头就是20000毫升,而人的胃的大小只有2000毫升,同时,一个人的消化系统把食物排出体外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一个人不能够一天吃一百个馒头——这就是根据逻辑一步一步推理出来的。

所以你很难想象中国古代两个人就根号二是不是无理数进行讨论,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把这个问题拆分成很多个小的部分、最后一步一步进行归谬。这也让中国古代的科学成为了单打独斗,互相之间没法交流,只要开始互相讨论科学问题最后的结果就是引经据典和诡辩——而这样的环境,是没有办法让科学发展起来的。

形式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开创了西方的逻辑学。而中国差一点儿就也出现了形式逻辑。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哲学和自然科学区分了开来,并且发展了逻辑学作为科学研究的最有利的武器:

亚里士多德的六篇逻辑学著作被收录在《工具论》(Organon)中。特别是其中叫做《前分析篇》和《解释篇》的两篇包含了亚里士多德对断定和形式推理的处理的核心。

中国古代的逻辑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甚至于在其晚期已经开始有门人弟子创造出了形式逻辑的雏形了。可是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这一科学发展的有力武器给丢掉了,实在是可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