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是因为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代中国(名实之辩)、古印度(因明学)和古希腊(逻辑学)就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逻辑学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说它年轻,是因为随着现代科学和人类实践的发展,逻辑学仍然活力四射。 逻辑学是最专业化的哲学分支。它有时被定义为有效推理的科学。 这门科学是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创立的,他在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研究的基础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逻辑学的各种主要问题,首创了形式逻辑这门学科,成为“逻辑之父”。 逻辑学本质上是一种形式的研究。也就是说,逻辑学想要知道,什么样的论证形式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性本身与论证得出的结论的真值状态无关,而只与论证中的推理结构有关。 所有人都终有一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终有一死。 逻辑学中首先超出亚里士多德见解的主要进步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年)作出的,他在亚里士多德和当代符号逻辑之间架起了桥梁。 1847年,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1815-1864年)写成《逻辑的数学分析》一书。自莱布尼茨以来,这是展现从代数的角度对待逻辑学的第一部作品。 由此永久地指引着此后逻辑学的所有发展。 “逻辑”一词,始于1905年严复对“Logic”的音译。 虽说是外来词汇,但古代中国也同样是逻辑学的发源地之一。 公元前5世纪前后,伴随着生产实践、自然科学和思想论战的发展,以思维和论辩的方法为研究对象的逻辑学就分别在中国、印度、希腊等地产生。 中国的“名辩”、印度的“因明”和西方的“逻辑”等自成体系、各具特色的逻辑学说。 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中,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代表著作《墨子》中,有关形式逻辑的知识涉及概念、判断、推理、证明及思维规律等方面;名家的惠施、公孙龙(白马非马论),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等人的著作和言论中,都涉及逻辑学方面的问题。 可惜,秦始皇焚书和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虽然中国古代的整体直感直觉思维、朴素辩证思维随《易经》和《老子》的研究而发达,但中国古代抽象的形式逻辑学说却随墨家的没落而停息不前,湮没两千多年,致使爱因斯坦在感叹古代中国有许多发明创造的时候,提到古代中国竟缺少近代现代科学所需要的实验科学和逻辑科学。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逻辑学与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并列为七大基础学科。 在其公布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命名法建议”中,更将逻辑学列于众学科之首。 而且,按照它对学科的分类,逻辑学是列在“知识总论”下的一级学科。 美、英、德、日等国家的学科划分也都遵照了这一标准,比如《大英百科全书》就将逻辑学列于众学科之首。 但逻辑学似乎在中国教育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导致很多中国人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人们常常依靠最原始的习惯来思考,逻辑谬误无处不在。 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逻辑学具有全人类性。 逻辑能帮助人正确、深刻、全面、灵活地进行思维和严密辩证地表述思想,使人说话和写文章思维敏捷、滴水不漏,不至于颠三倒四、破绽百出。 学习逻辑知识,对于人们准确地把握各门具体科学的逻辑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大有裨益。 同时,逻辑学还可使人们抓住诡辩的破绽,看清实质,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任何一个人,只要进行思维活动,他就必须遵循逻辑学所揭示的思维的基本规律,否则,就会流人谬误或者诡辩。 也只有遵循了这些思维的基本规律,人们才可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才可能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