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圈子

 不打烊书铺 2018-04-22

从上学起,就有了自己的小圈子,也许称作“团伙”更合适,那时的“团伙”里,我最小,7岁左右,而他们大都1214岁的年龄,也就是一群中学生领着一个“跑腿”的小学生玩耍,林子里用弹弓打鸟、野地烤别人家红薯、将燃着的鞭炮放在瓶子里、用砖头堵住别人家的烟囱……

接着就是小学、初中直至大学我都有自己的圈子,小学是和村北的几个伙伴,初中稍微有点落单,后来是和爱学习的同学构成了圈子,大学就组队搞科技竞赛。……与其说是圈子,不如说是自己的一份未发觉的情感寄托,大家相互在一起,共同面对生活遇到的各种幸运和压力,相互取暖,跟着时间“滴答滴答”的节奏逐步向前走。

在回望过去走过的路时,曾对儿时的好友这样说过,上学只要不掉队,总会在收获的季节摘一揽子的。现在想想多亏这些圈子对我的那些积极影响,当然消极影响也是有的,比如心理上的早熟。

上学时盼着上班能挣钱的日子。我曾设想,工作后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购买力、消费力,不为别的,只是想痛痛快快让自己弥补“苦学生”阶段的拮据和无能为力。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工作后圈子没了,休闲娱乐没了,运动健身没了,沟通交往没了,也就没了那份闲情去买些本不需要的东西。

和那些年龄比我大的多的人待久了,心里更加成熟,更准确一点,应该是心里老龄化更严重,每天都基本是工作、看书、读报,和他们谈些生活日常等,我好像困在了舒适区!

记得哪位心理学家曾经划分知识技能区域,最里层是舒适区,其次是学习区,最外层是恐慌区,而我却在舒适区和恐慌区里来回游走,舒适区对我而言是工作无压力,恐慌区对我而言则是是对舒适区的反感,因为我怕在这里待久了会变得过于平庸、懒惰以及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

于我而言,圈子不是大家在一起时间的长短,而是相互之间的一种默契,这种默契会相互支持、影响,形成一种在生活、学习、娱乐等等中共进退的效应。不知不觉间,好像为自己圈子下了定义。

不过,随着时间的无情敲打和磨练,我逐渐发现,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单独行动的能力显著增强,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遇人、识人的能力逐渐深刻,变得更沉稳、冷静,不再吐槽、不再意气用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