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请不要让“乡愁”毁了我的故乡!

 政博 2018-04-22



“城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于是乡愁这个词瞬间就火了,国内上下迎来新的一期“上山下乡”的知青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民宿的设计、运营。


各色设计师们怀揣着一颗向往的心马不停蹄地一个一个路过遗珠般的村落,把每个村都改造成了现代化的样子,用现在的文字来说就是“逼格”。



可逼格有什么用呢?逼格能让你感觉好看,有视觉上的快感,但你住进去看山非山,望水非水可不能让你体会到最纯正的“乡愁”。真正的民宿,是要建立在基础民居之上的。民居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智慧,是因为祖祖辈辈在不同的土地上成长,代代相传的文化、技术、审美等多方面的传承,可现在的情况变成了“领导一句话”于是大刀阔斧的上,一代人赶时髦学写诗却把我们热爱的土地,改成了快餐式的小店。现代人最深切的体会就是千城一面,在这个契机下,范式设计的魔爪也渐渐伸向村落,令无数居民唉声叹气。

 

今天要讲的一个项目是马鞍村,来自四川攀枝花附近,由于地震,传统的夯土房住宅垮塌严重,但由于外来的建筑材料,施工机械等引入,往往造成居民的沉重负担,也同时会导致村庄的整体面貌的改变,而建筑师万丽将土生的传统材料进行改良,大大提高了夯土建筑的抗震性能,同时将抗震夯土技术传授给居民,居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建设房子,在整体的规划下实现了居民、设计者互换身份的局面。



设计前期由于产地现状,产生了非常多的问题,大家看上图的这条河,这里是没有桥的,但是水不深,居民可以淌着水过河,但混凝土不行啊。但马鞍村一个邻村交通条件比较好,于是可以从邻村把材料弄过来,有些居民们选择了砖房,坚固、安全,但是由于震后经济条件不好,物价都在涨,于是居民们都要去贷款建房子。


 

建成之后就成了我们在哪个村都可以看到的砖瓦房,挺实用的。可是如果这样建,一来是条件不允许,村里的有钱人当然可以这样弄,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被地震摧毁了一次的心灵却必须得再一次面对更加残酷的生存压力,各种压力会接踵而至。建筑师在这种条件下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经济、节约、传统的方式修建这些融入了地域文化的建筑,一来是可以省钱,减小居民们的生存压力,二是可以充分凸显出场所精神,而不是把他改成那都可以见到的砖瓦房。

 

经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其实村里的老房子本身就具有一些简单的抗震措施,比如说土料的配比,他们会放一些石子、沙子在里面,加一些木头的梁柱做一个框架结构,用来支撑墙体。在此基础上只需要增加一点点造价,就可以更大程度提升建筑的性能。比如配置土墙的粘土、沙子、草筋,外围的框架结构等等。



把这个技术交给居民们,让他们自己决定房子的模样,同时建筑师们在一旁指导,充分帮助居民实现自己的设计。于是千姿百态的改建房就立了起来,有的人技术高就修建得更精细,有的人更注重场地的布置,空间就会更饱满,但安全系数是有保证的。



居民们学会这个技术之后,大概只用了3、4个月就完成了33户的重建,重建后的房子功能上有了新的变化,但意识形态还是保持着震前的样子。其实不难理解,对于村民而言,不管你进行了怎么样新的设计,房子的改造其实还是在适应新的需求的基础上在原有的房屋上改建,原本的场地精神是刻在骨子里的。



我们现在流行说乡村振兴,乡村确实需要振兴,因为乡村的生活水平确实不如大城市,或许我们能给他们带去许多技术层面的东西,而不去强行改变他们或者说每个村庄的精神内核,那才是一个乡村的真正核心,每个乡村都有它自己的特色,我们对他们的振兴也不应该是把我们走过的路让他们再走一遍,因为我们自己走的路也不乏问题。看着现在千篇一律的网红民宿,注重形式上的表达而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一个缺少了根的东西是不会在舞台上站的很久的。


改建乡村,我们应该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或者手段下,让乡村保持着自己的风貌特色并茁壮成长。授人鱼不若授人以渔,让居民自己决定自己设计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