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立足在某一领域上一定的高度点,必然要不断学习与实践,文学即是,书法亦是;学习的方式很多,且众方式中或我们强调因人而用,谓“制宜”,但我们共知的是,不是所有的学习方式都是高效的、可成功的。方式因人而用也因人而废,有的事半功倍,有的是事倍功半,有的诸事皆零,有的甚付诸成负......旁置其他,书法学习,笔者就强调或建议一点,不能用的方式一定不要去用,应要避免的方式一定要避免,该要学习地方一定要去学。 一、书法最忌“断章取义” 1、楷书是学书法的基本功,楷书不等于唐楷。 书法基本功的狭义理解 楷书是书法的基本功。楷书是众多楷体的统称,若按时代划分,可分晋楷、魏楷、唐楷、元楷、明楷以及馆阁体,若按规格划分,可分榜楷、大楷、中楷及小楷。 王羲之小楷 文徵明小楷 颜楷 书法基本功的广义理解 楷书是书法基本功之一。 书法的基本功可楷书、可隶书、可篆书、可甲骨、亦可金文,而书法的基本功如何定义?基本功即为基垫,基垫重在从简多练。 “简”? 一简线条,线条皆用中锋而成即为“简”; 二简笔法,结字用法不出“藏”与“露”二者即为“简”; 三简结字,结构无外乎重心之稳即为简; 四简墨变,字墨无浓淡之疾(疾,快速,延伸义,突变差异)即为简; 五简布局,布局独行、列规矩即为简。 楷书、隶书、篆书、甲骨、金文等皆符“五简”,而“练”,顾名思义,练习的意思。我们学书法,于“练”,即为重复再重复化的碑帖临习;而基本功即“因简而练”。举一我们常听的例子--垒房子,一房之础就是打地基,打地基“因简而练”,简用料(钢筋水泥混石子)、简步骤、简方法,但必须实打实的练且多练,人要这个处不下真功,房子就被毁了。 2、名言是向人们揭示一定道理的话,不是意向全部真理。 笔者最近除专读赵壹《非草书》外,也在试读理学大师朱老夫子的《四书章句集注》,颇感。我们学书法,真正的根基在“品”,笔者如是以为。“品”的一方面体现,在于网络或现实上我们如何对待与我们相遇之人,共知,书法一路,我们会遇到“对”的人、“好”的人,也会遇到偏执刁钻之人、甚与己背驰而扭之人,诸等,读文的体现亦是如此,我们读王羲之《书论》、读赵壹《非草书》、读孙过庭《书谱》等,贵在指引,而不是去持文与人论高低。学书法,不乏有人动之就借某某曰,与人争个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殊知名言,其本是在某领域或一方面的指引,而不是意向全部真理,去强调别人对或错。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孙过庭《书谱》 览田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则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东汉.赵壹《非草书》 二、小成在笔法,大成在艺术,先“小成”后“大成”,次序绝不能乱。 书法或艺术或高于艺术。小成者,得笔法精髓,可诸临百帖;大成者,小成之上而破蕃囿,内外兼修而博识。 学书法,最忌本末倒置,未至小成而急求大成。“小成在笔法,大成在艺术”可这样理解,书法小成,即是我们要去遵循常规;书法大成,即是我们深知己所遵循的常规后而去打破它。此次序绝不能乱。 三、“品”在内外,不纯于口。 人品或书品皆要诚心于内外,而非泛泛之言。 谦学,是受学之本。 我们于品,当兼修内外。“内外”一个现实生活中当以兼修,勿以人前说好话,人后即谩骂。现实中,与同道或千杯觉少,遇背驰疾戾相送,然我们都大可求同存异;另一个网络上当以兼修,都说生活压力大,我们借网络打发,留留言什么的,无可厚非,再者网络也给予我们学书法诸多便利。惊了个呆,让人所想不到的是,网络也让很多书法者“人格分裂”--生活中很谦学的一个人,到了网络上,大发厥词不说,竟污言秽语,逮谁骂谁。这点笔者也甚是想不通,能想通的是,人品或书品是素养的升华,而非为外人而刻意粉饰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