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来: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上博藏简《性情篇》

 hongzhuanyidui 2018-04-22



  
  郭店楚墓竹简中的《性自命出》一篇,释文公布后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无独有偶,此篇亦见于上博藏简之中,而被命题为《性情论》。现在上博藏简此篇已面世,为我们深化对《性自命出》文本的理解,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性。以下,将郭店简的《性自命出》与上博简的《性情篇》略加比较,以见其同异。

  李零的《性自命出》校读(见《道家文化研究》十八辑),将郭店简的《性自命出》依原简篇号,分为上下两篇,并根据文义,将全篇分为21章。本文为方便起见,以李零分章为参考基准,而将其21章自\"身欲静\"以下分出第22章,依此观察上博简,则上博此篇与之对应的章序为:

  1、2、3、5、6、7、8、9、10、11、12、13
  17、22、18、19、21、14、15、16

  由上面所列章序的情况可知,此篇的上半部的章序,郭店简和上博简是一致的,只是上博简缺少第3章(及第4章的前半)。而此篇下半部,郭店简和上博简的章序不同,其中最突出者,郭店简是以14、15、16三章为首,而上博简中这三章却在最后。
  


  二
  
  以下稍详论之,为讨论的方便起见,在以下的讨论中,我们先举列李零的郭店简分章号,然后说明与此章相对应的上博简文本的情况。

  1章:上博简与郭店简大体相同。值得注意的是,郭店简首句作\"凡人虽有性\" 而上博简写作\"凡人虽有生\"。

  2章:上博简缺最后\"虽有性心弗取不出\"一句,\"有声\"后有也字。

  3章:上博简缺全章,即\"凡心有志也,无与不〖可,人之不可〗独行,犹口之不可独言也,牛生而长,雁生而伸,其性〖使然,人〗而而学或使之也。\"

  4章:上博简缺首句\"凡物无不异也者\"至\"柔取之也\"。

  5章:大体相同,若干字写法有异,如\"或交之\"、\"或厉之\"的交和厉,上博简皆下有心字。

  6章:相同,\"道\"字的写法与郭店简有异。

  7章:上博简缺最后一句,郭店简此句作\"道者群物之道\",上博简无\"者群物之道\",但在第一个道字后有也字。

  8章:上博简\"道四术\"下有也字,但缺\"凡道心术\"数字。

  9章:上博简此章中间断断续续缺字,共8、9个。如\"礼作于情\"的作字上博简缺,章最后的\"深泽也\"上博简缺。但上博简\"其始出\"下多也字。

  10章:上博简缺三句,即\"则慆如也斯奋\"\"韶夏则勉如也\"\"也,郑卫之乐则非其\",当属竹简的残断所致。

  11章:上博简缺\"指皆教其\"四字。

  12章:缺首句\"凡至乐\"三字,及他处2字。

  13章:李零校读\"其声变,则\"下,据文义补\"〖其心变〗\",上博简则为\"其声变,则心从之矣\",李零的校读当据此改正。又上博简此章无\"喜斯陶……愠之终也\"一大段。
  


  三
  
  17章:\"行之不过\"句,上博简行之下有而字。\"〖交以义者也〗\",上博简作\"交以故者也\",当据改。上博简缺\"未赏而民劝……未刑\"、\"闻道反上\"及他处若干字。

  22章:上博简首句作\"凡身欲静而勿欠\",说明郭店简\"身\"字前遗\"凡\"字。每章依\"凡\"字开头,是本篇的一个特点。此章上博简文序与郭店简不同,上博简此章文序为\"身……,用心……,虑……,退……\",下接\"囗欲囗而有礼,言欲植而勿流,居处欲节度而勿曼,君子执志……\"。而郭店简的文序为:\"身……,虑……,行……,貌……,心……,喜……,乐……,忧……,怒……,进……,退……,欲……,君子执志……\"。两者比较,不仅文序不同,而且内容差异也甚大。以句数而言,上博简较郭店简为少,无喜、怒、忧、乐、欲等项,但有用心、言、居处等项。

  另外,上博简无最后一句\"君子身以为主心\"。

  18章:相同,个别字写法不同。

  19章:相同,个别字写法不同。

  20章:\"凡于徵毋畏\",其中的\"徵\"字上博简作\"道路\"。

  21章:此章全文\"凡忧患之事欲任,乐事欲后。\"上博简相同。但郭店简此章后下接\"身欲静……\",未独立分章。

  14章:中缺\"举,其心必在焉,察其见者,情焉失哉\"、\"忠,信之方也;信,情之方也\"、\"近义,所为道着四,唯人\"数句。

  15章:大体同,若干字写法不同。

  16章:郭店简\"慎,仁之方也\",上博简作\"慎,虑之方也\"。似应以上博简为是,疑形近而误。郭店简此章结尾有黑点。
  


  四
  
  经过比较之后可知,郭店简《性自命出》比较完整,而上博简《性情论》则缺损稍多。

  根据上博简《性情论》,再来看郭店简《性自命出》,根据上博简可将郭店简残断缺损者正确补入,改变以前\"据文义补\"的不确定性。如1章的\"情者能\"、\"善性也\",2章的\"也弗扣不鸣\",9章的\"贵其义\",13章的\"心从之矣\",17章\"交以故者也\"等。另外,可根据上博简确认郭店简的误字,如郭店简9章\"之后\"在上博简作\"先后\",应以郭店简为正。

  现在来看上博简引发的问题。

  首先,比起郭店简,上博简有三段重要阙文,即郭店简所有的3章\"凡心有志……\"一段,13章\"喜斯陶……\"一段,和22章\"君子身以为主心\"一句。一种可能是上博简的残损所造成的,另一种可能是上博简本来无此三段,说明上博简与郭店简是不同的传本。

  这后一种可能性,因这一篇后半部两种文本章序的不同,而得到进一步的支持。但此篇后半部两本章序的不同,不仅还提出了\"何者的章序更合理\"的问题,和\"为何不同传本章序不同\"的问题,而且也再次提出《性自命出》上下两部分是否可能为两篇独立的文章的问题。我现在的基本看法是,由于上博简缺损多于郭店简,所以仍应以郭店简文本为优。至于何以不同传本章序不同,这可能需要从传经经师的章句不同来解释。最后,不管上下两部分是否为两篇独立的文章,这两部分的内容虽有一致的地方,但重点确乎不同。这主要是,上部的重点是以乐化情,以礼养性。而下部的重点是君子的德行和容貌。




【附】《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原文

凡人虽有性,心亡奠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知 情 者 能出之,知义者能内(入)之。

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善不善 性 也,所善所不善,势也。凡性为主,物取之也。金石之有声, 弗 扣 不 鸣, 人 之虽有性,心弗取不出。凡心有志也,无与不 可, 性 不 可独行[1],犹口之不可独言也。

牛生而长,雁生而伸,其性 使 然, 人而学或使之也。凡物无不异也者,刚之柱也,刚取之也。柔之约[也],柔取之也。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

凡性,或动之,或逆之,或交之,或厉之,或出之,或养之,或长之。凡动性者,物也;逆性者,悦也;交性者,故也;厉性者,义也;出性者,势也;养性者,习也;长性者,道也。

凡见者之谓物,快于己者之谓悦,物之势者之谓势,有为也之谓故。义也者,群善之蕝也。习也者,有以习其性也。

道者,群物之道。凡道,心术为主。道四术,唯人道为可道也。其三术者,道之而已。

《诗》、《书》、《礼》、《乐》,其始出皆生于人。《诗》,有为为之也;《书》,有为言之也;《礼》、《乐》,有为举之也。

圣人比其类而论会之,观其先后,而逆训之,体其义而节度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后复以教。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

礼作于情,或兴之也,当事因方而制之。其先后之舍(序)则义道也。或舍(序)为之节则也。

致容貌,所以度节也。君子美其情, 贵 其 义,善其节,好其容,乐其道,悦其教,是以敬焉。拜,所以 为 ? 与,其谀度也。币帛,所以为信与证也,其词义道也。

笑,礼之浅泽也。乐,礼之深泽也。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闻笑声,则鲜如也斯喜。闻歌谣,则陶如也斯奋。听琴瑟之声,则悸如也斯叹。观《赉》、《武》,则齐如也斯作。观《韶》、《夏》,则勉如也斯俭。咏思而动心,==如也,其居次也旧(久),其反善复始也慎,其出入也顺,司(始)其德也。郑卫之乐,则非其听而从之也。凡古乐龙(动)心,益(淫)乐龙(动)指(嗜),皆教其人者也。《赉》、《武》乐取,《韶》、《夏》乐情。

凡至乐必悲,哭亦悲,皆至其情也。哀、乐,其性情相近也,是故其心不远。哭之动心也,浸杀,其央恋恋如也,戚然以终。乐之动心也,濬深鬰陶,其央则流如也悲,悠然以思。

凡忧,思而后悲;凡乐,思而后忻。凡思之用,心为甚。叹,思之方也,其声变则 其 心 变,其心变则其声亦然。吟游(流)哀也,噪游(流)乐也,啾游(流)声[也],呕游(流)心也。

喜斯陶,陶斯奋,奋斯咏,咏斯犹,犹斯作。作,喜之终也。愠斯忧,忧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通。通,愠之终也。

凡学者隶[求]其心为难。从其所为,近得之矣,不如以乐之速也。唯[虽]能其事,不能其心,不贵。求其心有为也,弗得之矣。人之不能以为(伪)也,可知也。其过十举,其心必在焉,察其见者,情安失哉? 察,义之方也。义,敬之方也。敬,物之节也。笃,仁之方也。仁,性之方也。性或生之。忠,信之方也。信,情之方也。情出于性。

爱类七,唯性爱为近仁。智类五,唯义道为近忠。恶类三,唯恶不仁为近义。所为道者四,唯人道为可道也。 凡用心之躁者,思为甚。用智之疾者,患为甚。用情之至者,哀乐为甚。用身之弁者,悦为甚。用力之尽者,利为甚。目之好色,耳之乐声,鬰陶之气也,人不难为之死。

有其为人之节节如也,不有夫柬柬之心则采。有其为人之柬柬如也,不有夫恒怡之志则缦。人之巧言利词者,不有夫诎诎之心则流。人之悦然可与和安者,不有夫奋作之情则侮。有其为人之快如也,弗牧不可。有其为人之渊如也,弗辅不足。 凡人伪为可恶也。伪斯吝矣,吝斯虑矣,虑斯莫与之结矣。慎,仁之方也。然而其过不恶。速,谋之方也,有过则咎。人不慎斯有过,信矣。

凡人情为可悦也。苟以其情,唯(虽)过不恶;不以其情,唯(虽)难不贵。苟有其情,唯(虽)未之为,斯人信之矣。

未言而信,有美情者也。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未赏而民劝,含福者也。未型(刑)而民畏,有心畏者也。贱而民贵之,有德者也。贫而民聚焉,有道者也。

独处而乐,有内(入)礼者也。恶之而不可非者,达于义者也。非之而不可恶者,笃于仁者也。

行之不过,知道者也。闻道反上,上交者也。闻道反下,下交者也。闻道反己,修身者也。上交近事君,下交得众近从政,修身近至仁。

同方而交,以道者也。不同方而 交, 以 ? 者[也][2]。同悦而交,以德者也。不同悦而交,以猷者也。门内之治,欲其逸也。门外之治,欲其制也。

凡悦人勿吝也,身必从之,言及则明举之而毋伪。凡交毋央,必使有末。凡于徵毋畏,毋独言。独处则习父兄之所乐。苟毋大害,少枉内(入)之可也,已则勿复言也。

凡忧患之事欲任,乐事欲后。身欲静而毋==,虑欲渊而毋拔,行欲勇而必至,貌欲壮而毋拔,[心][3]欲柔齐而泊,喜欲智而亡末,乐欲怿而有志,忧欲俭而毋惛(闷),怒欲盈而毋希,进欲逊而毋巧,退欲循而毋轻,欲皆度而毋伪。 君子执志必有夫光光之心,出言必有夫柬柬之信,宾客之礼必有夫齐齐之容,祭祀之礼必有夫齐齐之敬,居丧必有夫恋恋之哀。君子身以为主心。


--------------------------------------------------------------------------------

[1] 性字或补作人字。(李零《校读》)[2] 李零补作“义”。

[3] 此确一字,李零补作“心”,或可作“容”。


【竹简原序】

1 凡人唯又囗心亡奠志囗勿而句囗囗兌而句行囗習而句
2 奠囗囗囗悲之囗囗也及其見于外則勿取之也囗自命出命
3 自天降囗司于青青生于囗司者近青終者近義智囗囗囗
4 出之智宜者能內之好亞囗也所好所亞勿也善不囗囗囗
5 所善所不善執也凡囗為囗勿取之也金石之又聖囗囗囗
6 囗囗囗唯又囗心弗取不出凡心又志也亡與不囗囗囗囗囗囗
7 蜀行猷口之不可蜀言也牛生而倀囗生而囗其囗………
8 而學或囗之也凡勿亡不異也者剛之囗也剛取之也柔之
9 約柔取之也四囗之內其囗囗也其甬心各異囗囗囗也凡囗
10 或囗之或囗之或交之或萬之或出之或囗之或長之凡囗囗
11 者勿也囗囗者兌也交囗者古也萬囗者義也出囗者執也囗囗
12 者習也長囗者囗也凡見者之胃勿快于囗之胃兌勿
13 之執者之胃執又為也者之謂故義也者群善之囗也習也
14 者又以習其囗也囗者群勿之囗凡囗心述為囗囗四述唯
15 人囗為可囗也其參述者囗之而已時箸囗樂其司出皆生
16 于人時又為為之也箸又為言之也囗樂又為囗之也聖人比其
17 囗而侖會之囗其之囗而囗訓之體其宜而即囗之里
18 其情而出內之囗句復以囗囗所以生囗于囗者也囗囗于青
19 或囗之也堂事因方而折之其先後之舍則宜道也或舍為
20 之即則囗也至頌囗所以囗即也君子囗其青囗囗囗
21 善其即好其頌樂其囗悅其囗是以敬安拜所以囗囗囗
22 其囗囗也幣帛所以為信與囗也其囗宜道也囗囗之囗囗也
23 樂囗之深澤也凡聖其出于情也信囗句其內拔人之心也囗
24 囗囗聖則囗女也斯囗囗訶囗則舀女也斯奮聖囗囗之聖
25 則囗女也斯囗囗囗舞則齊如也斯囗囗邵囗則免女也
26 斯囗囗思而囗心囗女也其居即也舊其反善復囗也
27 囗其出內也訓司其囗也奠囗之樂則非其聖而從之也
28 凡古樂龍心益樂龍指皆囗其人者也囗武樂取囗囗樂情
29 凡至樂必悲哭亦悲皆至其情也囗樂其囗相近也是故其心
30 不遠哭之囗心也囗囗其囗囗囗女也囗囗以終樂之囗心也
31 囗深囗舀其囗則流女也以悲條囗以思凡囗思而句悲
32 凡樂思而句忻凡思之甬心為甚囗思之方也其聖囗囗囗囗囗
33 其心囗則其聲亦囗囗游哀也囗游樂也囗游聖囗游心也
34 喜斯囗囗斯奮奮斯囗囗斯猷猷斯囗囗囗之終也囗斯囗囗斯囗囗
35 斯囗囗斯囗囗斯通通囗之終也
36 凡學者囗其心為難從其所為囗得之囗不女以樂之速也
37 唯能其事不能其心不貴求其心有為弗得之囗人之不能以為也
38 可智也囗囗十囗其心必才安囗其見者青安遊才囗宜之方也
39 宜敬之方也敬物之即也囗囗之方也囗囗之方也囗或生之忠信
40 之方也信青之方也青出于囗囗囗七唯囗囗為近囗智類五唯
41 宜道為忻忠亞類參唯亞不囗為忻宜所為囗者四唯人道為
42 可道也凡甬心之囗者思為甚甬智之疾者患為甚甬青之
43 至者囗樂為甚甬身之囗者兌為甚甬力之囗者利為甚目之好
44 色耳之樂聖囗舀之囗也人不難為之死有其為人之囗囗女也
45 不有夫柬柬之心則采有其為人之柬柬女也不有夫亙怡之志則縵人之囗
46 言利囗者不有夫咄咄之心則流人之囗然可與和安者不有夫奮
47 囗之情則囗有其為人之快女也弗牧不可有其為人之囗女也
48 弗囗不足凡人囗為惡也斯囗矣囗斯慮矣慮斯莫與之
49 結矣囗囗之方也而其囗不亞速囗之方也又囗則咎人不囗斯有囗信矣
50 凡人青為可兌也句以其青唯囗不亞不以其青唯難不貴
51 句又其青唯未之為斯人信之囗未言而信又囗青者也未囗
52 而民亙囗善者也未賞而民懽含福者也未型而民囗又
53 心囗也囗而民貴之又囗者也貧而民聚安又囗者也
54 蜀處而樂又內囗者也亞之而不可非者達于義者也非之
55 而不可亞者囗于囗者也行之不囗智囗者也昏囗反上上交者也
56 昏道反下下交者也昏道反囗攸身者也上交近事君下交得
57 眾近從正攸身近至囗同方而交以道者也不同方而囗囗囗囗
58 同兌而交以囗者也不同兌而交以猷者也門內之囗谷其
59 囗也門外之囗谷其折也凡兌人勿囗也身必從之言及則
60 明囗之而毋囗凡交毋囗必使有末凡于囗毋囗毋蜀言蜀
61 處則習父兄之所樂句毋大害少枉內之可也已則勿復言也
62 凡囗患之事谷囗樂事谷後身谷囗而毋囗慮谷囗而毋囗
63 行谷囗而必至囗欲壯而毋囗谷柔齊而泊囗谷智而亡末
64 樂谷囗而有至囗谷囗而毋囗囗谷囗而毋囗進谷孫而毋囗
65 退谷囗而囗毋谷皆囗而毋囗君子執志必又夫囗囗之心出言必有
66 夫柬柬之信賓客之囗必又夫齊齊之頌祭祀之囗必又夫齊齊之敬
67 居喪必又夫囗囗之囗君子身以為囗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