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司马相如一个文人,如何用妙文平巴蜀

 flyk0tcfb46p9f 2018-04-22

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年少就喜好读书习剑。学业大成之后,爱慕蔺相如“秉然正气,不惧霸气,而完璧归赵”的为人,希望像蔺相如那样建功立名,就更名叫“相如”。

?

众所周知,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有“赋圣”之称,可见文字功力非凡,作为文人,又生逢汉武帝时期,作为一个文人,遇到有远大抱负的明君,可以说是,那种心怀天下的胸怀也感染着这位文学大家。

汉武帝雅好文学,他们君臣相知,如鱼得水,司马相如才艺大展。汉武帝开疆拓土,抱负非凡,影响所及,司马相如的文风自然添加了更多的豪迈和磅礡之气。

提到平巴蜀,就先说巴蜀地区出现了什么状况呢?

事情是这样的。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番阳令唐蒙为中郎将,奉命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焚中的道路,征发巴、蜀士卒一千人,郡中又多派一万余人水陆转运粮食,三年还没有完工,他就用战时军兴法诛杀了一些违抗命令的少数民族首领,引发巴蜀骚乱。

汉武帝闻知此事,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派司马相如出使巴蜀,去抚慰因唐蒙征用巴蜀民众修石门道(从今宜宾经贵州至昆明的道路)而引起的民怨。那么司马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

抵达蜀地后,司马相如用“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的道理,写了一篇《喻巴蜀檄》以传达朝廷旨意,稳定民心,一面说唐蒙“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一面又说“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此举恩威并施,效果良好。

司马相如回京上报,提出通使西夷比通使南夷更为有利:“邛、筰、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这个意思是说,西夷的邛、笮(今西昌等地)、冉駹(今雅安等地)也愿归附朝廷。这个建议正合汉武帝心意。

?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司马相如被汉武帝任命为中郎将(秩千石),再度建节出使西南夷,接受南夷邛、笮、冉駹等部的归附。中郎将秩比二千石。建节,即持节,相当于后世的尚方宝剑。

司马相如受汉武帝委派,一年之内,两度衣锦还乡。蜀郡太守亲自到城门外恭候,县令为先导,受到当地官民热烈欢迎。

司马相如也没辜负汉武帝的期望,兵不血刃地抚平西夷,拆除旧有的关隘,扩大蜀郡十多个县的疆域,把诸多蛮荒之地纳入大汉帝国的版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被称之为“安边功臣”,名垂青史。

?

历史上,许多战事之前,都会书写檄文,昭告天下,体现出师有名,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