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这个问题要回答的既不枯燥又能尽可能的真实全面挺难的,因为已经是过去的事了,要想回答只能从史籍和考古发现中去找了。中间部分觉得枯燥的话大家可以直接拉到底部看结论。 首先你得看怎么比了,要是跟现在比那古代的一般老百姓过的简直就不是人过的日子,我在上一篇回答里也有统计过就《资治通鉴》一书而言,从公元前205年至公元949年的1154年中平均每26年就会有因天灾或是人祸引起的吃人事件。不过要是古代的各个盛世相互对比下还有点看头。秦以前咱就不说了,秦以后就百科上而言列出来的盛世共有52个,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咱就每个朝代略挑几个出来就单纯的以物价方面说下吧(要是全面的话这篇回答绝对是不够的): 汉汉朝公认的盛世分别为: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 上面是黄今言先生统计的数据,那会一个普通的自给小农家庭一年的盈余是814钱。 文景之时:《太平御览》卷三五引桓谭《新论》载当时“谷至石数十钱,上下饶羡。”,根据《汉书·律历志》载当时一石差不多60公斤,现在的大米差不多2元1斤左右,那1石就是240元,按一石100钱算,那么当时一钱差不多相当于2.4元。好了,那么当时一个家庭辛辛苦苦干一年刨除各种必须的支出之后就剩下2.4×814=1953.6元(这是一年啊不是一月)。这个生活水平,额,大家自己看吧(而且这只是理论上的,这么算肯定还有问题,不过也差不多可以说明问题了)。 唐唐朝公认的盛世有: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武周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 上图摘自张安福先生的《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按上面看一个农民家庭一年的盈余是粟14.9石,绢0.5匹,钱230文。 首先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根据1斤大米2元左右来看(要注意当时的粮价会随地区及是否灾年发生很大波动,不像现在),1石=236元 贞观年间斗米5文,10斗为1石,那么1石=10×5=50文=236元,则1文=4.72元,那么贞观年间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盈余为230×4.72=1085.6元。 开元年间因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那么1石=10×10=100文=236元,则1文=2.36元,那么开元年间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盈余为230×2.36=542.8元。 这可是史上最为称道的盛世时候了吧,而这盈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据,当然对比其他朝代确实算是盛世了,同时期的西方更惨。客观讲,按韩国磐先生在《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敦煌吐鲁番资料阅读札记之一》所说大概就这样: 所谓的大唐盛世开、天之际,农民的生活仍然很艰难,除了维持日常生计外,农民家庭没有剩余,甚至还要借贷度日以至于破产流亡。 宋宋代的盛世:建隆之治、咸平之治、仁宗盛治、乾淳之治 终于到了宋代,看完上面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宋代肯定不会有这么差,确实宋代确实比以前的朝代要好点,但也强的有限。基本上就是富的特别富,穷的特别穷。 程民生先生在《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里所写,宋代的下层民户日收入数十文到100文不等,维持一个人一天最低生活的费用约需20文。普通居民全年所有花销,每人每天平均100文左右。也就说当时的下层民众如果不生病、不遇天灾人祸、只维持基本的生活的话能做到自给自足。当然1文钱的购买力根据时期和地方各有不同。不过中等人户的家产大概在1000贯以上,可以说是能过的很滋润了。后来王安石搞了个变法后,老百姓就彻底玩完了。 元唔,元朝的话就不说了,四等人制下,你大概可以想下普通老百姓过的是啥生活。 明盛世: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成化新风、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 明朝又比宋朝要好一点,起码来说没有岁币什么的,对游牧民族没宋那么软弱。《明史·食货二》载: “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明一石大概相当于现在的94.4公斤,按现在的大米2元左右一石算(要注意当时的粮价会随地区及是否灾年发生很大波动,不像现在)。1两白银=2石=755.2元。 而明朝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15104元 农民的话“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 “新耕地免租三年。”,根据吴慧先生在《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中所估计明朝土地亩产大概343.424市斤左右。南方一年二季,北方一年一季,若是丰年再加勤恳的话,北方农民年均毛收入差不多有10302元,南方则是20605元。除掉农具、肥料、水利开支、亩税(明朝每亩收税一斗,约20斤大米),老百姓可以说是生活的很不错了。当然这是明前期,中期往后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又成了苦哈哈。 清盛世:康乾盛世、同光中兴 清朝的康乾盛世被称为是史上最盛之盛世,那么究竟如何呢?其实到清朝到不用摆数据讲道理了,引用马戛尔尼在访华后所写回忆录中的一段大家就差不多明白当时的老百姓到底活的怎么样了:
还有对纤夫的一段描述: 每遇逆风或逆流需要曳船前进,一些人就被征用去拉纤。可怜的劳动者一直被逼干这种费力的讨厌工作,他们拉一天纤大约有6便士的报酬,没有发给他们返回原被征地的费用。这些人知道难以找到替代的人,而他们要干到有替补之时,所以他们总是在晚上逃走,连报酬都不要。为了找人代替,官员派士兵到附近村子去,突然抓捕居民,强迫他们从床上起来去拉纤。每天晚上总有几个可怜人只因打算逃跑,或者申诉年老多病乞免,遭到士兵的鞭笞。看见这些人的悲惨处境,真令人心痛。好些半光着身子的人,看上去缺乏营养,疲劳衰弱不堪。但随船拉纤绝非轻活,有时他们必须趟过泥泞地,有时要游过港湾,接着就赤身暴露在烈日下。一名士兵或小监督官手拿粗重的鞭子一直驱赶、毫不留情地鞭打他们,好像他们是一群马。 总结古人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古代只要百姓不饿死可以保证基本的自给自足,没有战乱就差不多可称盛世了。所谓的盛世其实是士大夫的盛世、权贵们的盛世,在古代的那些士大夫权贵眼中,又真正有几个把老百姓当人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