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宋朝最伟大的公共知识分子!是宋朝最伟大的言官,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家国情怀的文学家、政治家!是历经官场风波而丝毫不为所动的大丈夫!是中国文人的典范! 1.范仲淹是宋朝第一个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官员!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谥号“文正”。在宋代,“文正”这个谥号是授予文官的最高等级,就相当于现在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或者“德艺双馨艺术家”的称号。当初北宋名臣夏竦死后,朝廷计划给他的谥号是文正,但极为较真的司马光死活不同意,因为他认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夏竦还不配,最后还是改成了“文庄”。对于“文正”这种高大上的字眼,皇帝是不肯轻易给人的,整个宋代得到这个称号的也不超过10个人,据说范仲淹是宋朝第一个得到这个谥号的人。 2.范仲淹是个特别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他心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伟大志向,整天表情严肃神情忧郁,他居庙堂之高,担心老百姓穿不暖吃不饱,处江湖之远,又担心皇帝胡作非为干坏事,可以说是进也忧,退也忧。钱钟书说,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但你看范仲淹的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此公连吃鱼的时候,都要想到打鱼人“出没风波里”的辛苦。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强迫症,幸亏范仲淹有着钢铁般坚硬的性格,否则不得忧郁症才怪。 3.范仲淹是民间外号最多的宋代政治家!他的第一个外号叫“范履霜”。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说,“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止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范仲淹爱弹琴,但只会弹一首《履霜》曲,听曲名就冷若冰霜,这很符合范仲淹的性格。第二个外号叫“吃齑宰相”。范仲淹幼时生活极其艰苦,“日作粥一器,分四块,早暮取二块,断虀数茎,入少盐以啗之。如是者三年”。早上做了菜泡饭,冷冻成冰之后,划成四块来吃,后世便有了“划粥割齑”的美誉。后来范仲淹又得到了“小范老子”、“穷塞主”等雅号,没有一个是不好的,这也说明了范仲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4.范仲淹是宋朝官场最具职业精神的言官。 范仲淹评价自己说:“吾生岂不幸,所禀多刚肠。身甘一枝巢,心苦千仞翔。志意苟天命,富贵非我望。立谭万乘前,肝竭喉无浆。”意思说自己的脾气耿直,在官场上不是个合格的官员,虽然遭受很多的不幸和挫折,但是自己仍然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继续不平则鸣下去。富弼则在《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中说,“极意论辩,不畏权幸,不蹙忧患,故屡亦见用,然每用必黜之;黜则忻然而去,人未始见其有悔色。或唁之,公曰:‘我道则然,苟尚未遂弃,假百用百黜亦不悔’”。大致意思是说,他的劝谏大部分能被采用,但还是每次都被罢黜,每遭罢黜,范仲淹倒是不难过不后悔。这段评价告诉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卸磨杀驴的传统中吃尽了苦头,同时也说明范仲淹就是这样一个虽九死而不悔的人,在他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有志于道”的优良品格。 5.范仲淹是边塞词的开创者。范仲淹后来改行做了武官,负责在西北和西夏人做军事斗争。在军事上,范仲淹不是个刺头,而是个老谋深算的战略家。他不会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更不会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采取积极防御政策,培养出许多像狄青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并训练出一支作战强悍的部队,为宋朝西北边境的安全立下汗马功劳。在西北戍边期间,范仲淹写下了一系列的《渔家傲》词,气势悲壮苍凉,意境雄健刚烈,开豪放派宋词的先河。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上之秋,战地风光万物萧瑟,不同于江南的绿意满眼繁花似锦,悲凉的胡笳伴随着长河落日,颇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从写景来看,这首词已经突破了北宋早期花间词的窠臼,境界直白雄浑,仿佛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范仲淹五十岁开始军旅生涯,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即使是浊酒一杯,但是“举杯销愁愁更愁”,乡思犹如自己的影子,挥之不去。范仲淹虽有乡关之思,但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所以“燕然未勒归无计”。想到此,白发萧萧的将军和常年征战在外的将士们,不禁流下了热泪。范仲淹留存于世的词作不多,这首词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开启了宋代豪放词的新声。 6.范仲淹是短命的改革家。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这是范仲淹的人生理想,但最终命运选择了他做良相。庆历三年,范仲淹被调回京师任副宰相,开始了他那一段在历史上被称为“庆历新政”的政治改革。这是一段极为短命的改革。改革主要从加强干部选拔管理、富国强兵和推行法制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主要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个方面的内容。任何一项改革必将损害权贵阶层的利益,特别是在加强干部管理、清退不合格官员方面,范仲淹砸了很多人的饭碗,引起了反对派的强烈反对。于是范仲淹被贬到河南邓州去喝西北风了,而他的支持者欧阳修、富弼也纷纷被贬,轰轰烈烈的改革灰飞烟灭。这是他最后一次被“光荣”,再也没有回到京城。这是范仲淹最后的时光了,他从邓州到杭州、青州、颍州,最后逝世于徐州。 7。范仲淹是热衷慈善的教育家。作为宋代最知名的公知,最大胆的言官,范仲淹始终廉洁自律,“直道岂求安富贵,纯诚惟欲助清光”是他为官的座右铭。即要做一个直道而行、清心寡欲、清正廉洁的官吏。他自己奉行简约,“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但是对别人,范仲淹却是个大慈善家。富弼说:“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每抚边,赐金银甚多,而悉以遗将佐。”他在苏州首先创办“义庄”这种民间慈善机构,以接济族人。钱君倚《义田记》说:“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显贵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 范仲淹受宰相晏殊的邀请,在著名的应天书院做过老师,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官员和学者。他深知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他曾大声疾呼,“善国者莫先于育人,育才之方莫先于劝学!”在尊师重教思想的指引下,范仲淹每到一处,总是首先兴学聘师,后来做到副宰相时,更下令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在苏州做官的时候,他买下一块叫做“南园”的地,本想建造私宅的。风水先生告诉他买了块风水宝地,今后范家必将出公卿贵人,范仲淹听了大喜,既然是块风水宝地,那就拿来做学校好了,让它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岂不比我家多出几个公卿贵人更好吗?于是他就在这里修建起了苏州郡学,这就是现在著名的苏州中学的前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