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空前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汉承秦制,实施休养生息,促进提高生产的各项措施、政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强盛的封建制国家。社会生活进入繁荣时期,汉代的玉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在品种造型、纹饰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从这几方面的特征来看,主要由于汉代思想的变迁,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表现,从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表明,如果说殷周时期的青铜文化,而汉代则以玉器为代表。这是因为,汉代的玉器除了继续保持了过去的一些传统用途之外,逐渐由礼器而转为代表其时代的实用物和装饰物,品种更加丰富,其纹饰亦更显优美生动,而且有了刻铭的出现。当时的统治阶级在社会礼仪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比过去更加广泛地使用玉器,并逐渐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风格。汉代玉器并不是对前期玉器简单的继承,而是在战争频繁、社会生活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在玉器的品种造型及其纹饰组合上有较大的发展,动物、人物等各种佩玉纹饰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是在新的意义上的一次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古代玉器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代表着权利与地位,随葬于墓葬中以伴随死者的灵魂,亦是文明的现象。到了汉代由于厚葬的流行,葬玉则更加普遍,在儒家思想中,玉象征着地位、身份与品德。 道教中更以为玉有保持尸身不坏的说法,所以,在汉墓的考古发掘中,汉代的葬玉出土不仅数量多,品类也更加丰富,大致有玉衣、玉兽、玉人、含玉、握玉、佩玉、带勾、刚卯、玉剑饰等。兽有玉熊、玉鹰、玉马、玉辟邪等等。从含玉看,殷墓中曾出土多种含玉,有玉鱼、玉蝉、玉珠、玉玦、玉片等。但到了汉代,玉蝉成为含玉主流,这种现象与汉代流行幻化,以肉体死亡精神不灭的思想与“蝉蜕”的过程相似,蝉代表了幻化与高洁。因此,置玉蝉在死者口中,以求其精神不死。同时也佩带玉蝉以求长生,或以高洁自期。所以,玉蝉不全为含玉,还有佩玉之用,汉代制作的玉蝉品种非常多,以玉蝉为含玉的风气也最为普遍。 二、汉代的佩玉继承了战国的传统,开始流行组佩。战国时代以龙凤或雕饰了云纹、谷纹的玉璧作为全套组佩的主体,上方配以珩,璜下方悬以冲、牙,瑞以丝缕及玉管、琚等串连,联系玉佩的丝织物为“组绶”。整个玉佩和组绶的颜色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皆有关。到了汉代,由于儒家思想的流行,这种佩玉更成为象征身份与品德的“德佩”。甚至认为,举止温文儒雅、冲、牙相击之身才会悦耳愉心。此外,汉代人系于腰带的玉印和玉刚卯,亦作装饰佩戴用。玉印多刻字,刚卯虽刻字,也只是辟邪的“四言八句”。玉翁仲也是汉代的佩玉之一,既作为辟邪,又起到装饰作用。在装饰玉器方面,玉雕陈列品是汉代这类玉雕器物中最为杰出的。尤其是动物形玉雕几乎完全摆脱了先秦的古风,而发展出写实、活泼的新题材。其中最常见的是辟邪与马。当然,这与汉代开拓西域边疆有直接的关系。如马,汉武帝开拓边疆,更致力于改良中国的马种,而引入天马!汗血马'。因此,在汉代艺术家手中,马的造型多为雄壮粗犷。渭陵附近出土的白玉仙人奔马,不仅玉质工艺精美,其足踏祥云飞奔,马张口嘶鸣,一双翅羽人,扶着马头在太空遨游状,充分反映了汉代流行的“羽化登仙”的思想境界和汉代玉器奔放博大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同时与汉代的道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汉代的社会国思想也因政教的统一归化,而有了相同的趋势,艺术作品更反映了这种现象。其它如虎、豹、熊、鸠等也是汉代所喜爱的动物题材,比起秦代的雕刻,更为自然生动,写实的成份更多,这方面正代表了汉代艺术的实用与幻想集于一体特征。 三、汉代玉器的纹饰有几何纹与动物纹。几何纹以涡纹!或卷云纹'、谷纹!包括乳钉纹'及蒲纹最为常见,谷纹与蒲纹多出现璧上,是直接承袭古代的纹饰。如很多汉墓出的璧,其涡纹及卷云纹多半是由蟠虺纹演变而来的,而更图案化,但仍不失中轴对称的构图方式。至于动物纹饰的主题,虽继承战国的风格,有龙纹、兽纹、鸟纹、兽面纹且多图案化,但比战国时代易于辨出原来动物写实为主。就是描写神话动物的一些形象,也以写实为主,汉代还出现了有卷草纹的植物纹饰等。总之汉代的纹饰,是继承与改进,幻想与现实,绘画与文字、图案与写实,外来影响与中原文化的融合⋯⋯纹饰虽因质地、技法等不同,却还是保持着上古“中庸之道”的中心内涵,演变为“汉代化”。器物外形与纹饰的变化改进,结果仍是道与器的平衡发展。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汉代的玉器不但在用途上由礼器逐渐变为葬玉及装饰玉,纹饰也渐由图腾之抽象主义转变为写实,正反映了汉代社会、风俗、思想及宗教的变化。汉代的艺术是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在观念上摆脱了崇拜图腾、参礼天地的影响,而使之适合当时的社会。在技术上,也渐渐摆脱了概念化的古风,而发展新的写实风格,揭开了我国玉器史上光辉的一页,对我国玉器的发展,特别是对隋唐玉器的繁荣以及宋、元、明、清玉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来源:东南文化, 2003年 07期 期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