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阴阳押韵的问题

 杏坛归客 2018-04-23
                   


粤音九声中,平、上、去、入都各分阴、阳,加上中入声,是为九声。所以,平声是包括了阴平与阳平,两者同属平声。 


在古典诗中,同一首诗内所选取的韵脚字,只要是属於相同韵部,不须要理会是阴平或阳平,都合乎押韵的格律。现引韵书下平声六麻韵一些字为例,以兹说明: 

六麻韵部: 

阴平:花、丫、鸦、叉、差(差错)、华(同“花”字)… 

阳平:家、霞、茶、枒、华(华丽)、斜 … 

诗人可以从这些字当中自由选择合适的,於同一首诗内作押韵用,无须分阴平或阳平。像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山房》诗: 

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阳平)。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阳平)。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阴平)。 

童顏若可驻,何惜醉流霞(阳平)。 

韵脚字「华、家、花、霞」,既有阴平,也有阳平。 

须留意的是,「华」字可读阴平声亦可读阳平声,且亦同属麻韵,但各自的字义不同,而在一首採用麻韵押韵的诗中,两者都可作韵脚用。不过同一首诗中,重复用「华」字作韵脚,虽然字义不同,在律诗中构成重韵的毛病,所以不会这麼做,但在古体诗中,这种做法却是可以的。 


另外须要留意的是,同一字不同读音的情况。纵然这些读音同是阴平或阳平,但实际读音有了差异,所属的韵部就极可能不一样了。若然,这些字就不可在同一首诗内作押韵用。例如上表的「差」字,作「差错」解时,读阴平声,属麻韵。但当解作「差遗」时,读音不同了,虽然同是阴平声,但却属上平九佳韵部。而当用於「参差」一词时,读音又变了,虽仍然读成阴平声,但又变成归属於上平四支韵部。所以,当「差」字是作为「差(釵音)遗」及「参差(雌音)」等意义用的时候,就不可在上述那首以麻韵押韵的诗中,作押韵用了。 


● 叶韵 

叶音说,起源於南北朝时代,有些学者因按当时的语音读《诗经》,感到很多诗句的韵不和谐,所以提出叶音的主张,意思是说诗句中某些字须临时改读另一个音,以协调声韵,故称之为叶音(或叶韵)。这种叶音说到宋代大行其道,朱熹就是倡议此说中之表表者。而叶音之法,更从初时用於诵读古诗以求和谐,渐渐演变而影响著写诗时的押韵取向,将字音随意转读的习气带入写诗的范畴。 


但从后来的古音研究中可见,叶音之说谬误甚多,最先提出批判的是明末的陈第及顾炎武等。事实上,先秦时期的读音,到中古已然转变甚大,以中古语音来转读上古字以求叶调,可说是并不科学;强作叶音亦未可符合原貌,且导致很多谬误、流弊的出现,例如错认了韵脚、遗漏了韵脚、做成了写诗时採用了随意转读的陋习等等。所以陈第、顾炎武等反对叶音,主张古音不须改读,只须找出古音正源,音律自然和谐。清代古音学家,在研究古韵取得很丰硕的成果,证明陈、顾等的主张是完全正确的。 


现今读古诗,很难完全掌握古音的实际读法,用今音来读,难免有时会觉得不和谐。但读古诗较重要是理解及体会诗意,若能进一步会其声韵而欣赏到音律之美,当然是最理想,若做不到,亦不用强求。只要不產生误解,以为古诗无韵或用韵不严,那就足够了。举例说,上述麻韵韵部内的「斜」字,今音是「e」韵母收音,当与家、花等字同押时,感觉是有点格格不入,查实中古时「斜」之读音是「a」韵母收音,故此当时是声调和谐的,现今只要明白了这个因由,已然足够,无须强求转读「斜」音,以追求叶音。强加转读,反而容易导致谬误產生,更为不妙。而且,单单只是叶音追求韵脚和谐,诗中其他字,却又仍然採用今音的读法,那又怎可读出整首诗的韵律原貌,体会到原本的风味呢。但整首诗每个字都追求古读,那基本上是并不实际了,且很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故此,个人觉得,读古诗用今音就可以了,并不须要刻意叶韵以求和谐。况且用今音读唐、宋诗,颇多篇章,都大致可读出其神韵,体会到音韵之美的,那已然是不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