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词鉴赏:温庭筠的《菩萨蛮》与姜夔的《扬州慢》

 老刘tdrhg 2018-04-23

唐宋词鉴赏:温庭筠的《菩萨蛮》与姜夔的《扬州慢》

(一)温庭筠《菩萨蛮》

据《唐诗纪事》记载,《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词,是温庭筠代令狐綯撰写以供宫女歌唱的一首词作。宫女们歌唱是给皇帝后妃等人听的,故词作大多都是以宫廷生活为背景,抒写“宫怨”和“闺愁”的。而“怨”“愁”又不能说得太露骨、太明显、太过分;只能呈现一种吞吞吐吐,未歌先咽,欲说还羞的情状,尽量使人感觉到,却又摸不着。这首词就是这样一首略显“花间派”词风的词作。

温庭筠的这首《菩萨蛮》,俨然一幅技法高超、特色突出的美人春睡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描写的形象生动逼真。如果我们用绘画作比,那么词作则描绘的是一幅生动的仕女画,一幅绝佳的美人春睡图。其中有“小山”(屏风),有“金”,有“鬓云”,有“香腮”,有“峨眉”, 有“妆”, 有“花”, 、“镜”、 “罗襦”等等,一望而知,描绘的是一位雍容华贵的佳人。形象渲染得这般富丽堂皇,调配的色调尤为光彩焕发:明灭之“金钿”, “鬓云”之乌黑,“香腮”之洁白,花红、镜明、罗襦、鹧鸪,五光十色,陆离焜耀,相映相宜眩眼夺目。词人用强烈的色调刺激,使人产生一种如见其人的异常真切的感受。

其次,描写的顺序和技巧高妙。头两句写静态,但其乍明乍暗、闪烁不定的光彩,将动未动、欲落未落的蝉鬓,都是暗示动态的一种预感,非动而何?——这是静中寓动的手法。如果全篇都集中描写外形,主人公毫无表情,就成了土塑木雕、没有灵性的美人。于是,作者便以“懒”“迟”二字描绘其神,以“双双金鹧鸪”点明其情。鸟儿双双,人儿孤单,暗含着“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般的“怨情”。——这是“即景生情”手法的妙用。

再次,遣词造句的手法新颖。如词中,用“懒”字状此时此地美人的情态,十分精到,不可用他字替代。若改用“疾”“速”“快”等相反的字,则意趣索然;若改用“徐”“缓”“慢”等字,也只能表现其动作状态,不能反映其内涵的情感。改用“羞”“慵”等字,虽可情态兼顾,但却分量太轻,力量不够,不足以充分而准确地表达出美人的“怨情”,且与全词的气氛、情绪不太协调。由此可见,用以“懒”字,正当火候,恰到好处。再有“香腮雪”一句,其构词形式也极为新巧。“香腮雪”的通常顺序应是“香雪腮”,用来形容美人的腮部肌肤既香且白,。“雪”字,在此句中由名词变为形容词,与“香”字一起同来形容“腮”字,这比用那些较为抽象的形容词更能给人实感、形象感。

这首词虽写得极好,但却没能给温庭筠带来什么好运。为什么呢?前面说过,这首词是温庭筠代令狐綯撰写以供宫女歌唱的一首词作。代作前,令狐綯曾嘱咐温庭筠必须保密代作之事。可温庭筠偏要露出锋芒,将此事泄露出去,使令狐綯这位宰相大人丢失了脸面。结果,温庭筠在仕途上也屡遭不顺,始终没能爬上去。

唐宋词鉴赏:温庭筠的《菩萨蛮》与姜夔的《扬州慢》

(二)姜夔《扬州慢》

此词前面的小序,语言洗练,音节凄婉,恰如一篇声情兼美的小品。它交代了词作创作的具体时间——“淳熙丙申(1176)至日(冬至);作词动机——“感慨今昔”以及千岩老人的评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姜夔的这篇《扬州慢》,上片纪行,下片志感,是一首表露“黍离”之悲的绝妙好词。

开篇“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一句,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扬州位于淮水东南,宋代置淮南东路,故称“淮左”。竹西亭,在扬州北门外五里,是以杜牧“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诗句命名的。往昔令人向往的”“名都”“佳处”,到作者“解鞍少驻初程”之时,已成一片废墟。早先杜牧歌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如今已是“尽荠麦青青”。往昔的扬州处处“笙歌彻晓闻”,如今所能听到的只有“渐黄昏,清歌吹寒,都在空城。”对此,词人不禁怆然!世事沧桑,其故安在?词里作了简括的回答:“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绍兴三十年、三十一年、和孝宗隆兴二年,金兵屡次南侵。尤其是绍兴三十一年那次,金主完颜亮率金兵攻占扬州后,在瓜洲望江亭指顾江山,誓言部下,并题诗壁上之事,把赵构吓得魂不附体。正当南宋小朝廷摇摇欲坠之际,金廷内讧,金主完颜亮被杀,南宋才得以稍安。以上史实,在姜白石笔下,被概括为“自胡马”以下四句,借物喻人,寄意遥远。上片纪行,虽着墨不多,但却檃栝了唐人诗句入词,仅略略一点,就能引起人们的无尽遐思。

姜夔,作为一个风流自赏的落魄公子,目击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不禁想到晚唐大诗人杜牧。故过片写道:“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俊赏,风流俊逸的意思。“算而今,重到须惊!”算,推测、料想之意,是猜度虚拟之词。意思是说,假若杜牧重游旧地,一定会为疮痍满目的残破之象所震惊!接着,又拓深一层指出:“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即使像杜牧那样的浪漫才子,也将难以为情再也没有心思去抒写儿女情长了。作者在这里,是以假设杜牧“重到须惊”、“ 难赋深情”来衬托扬州的荒凉、衰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带有作者自况的意味,较之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紧接着,词人由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二十四桥明月在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化出“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无声”,亦无冷暖之别。但词人借助于通感,传情达意,别有情味。这里的“冷”和“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同样出自词人主观感情的联想,同样是移情及物的结果。在“冷月无声”前加上“波心荡”三字,静中见动,愈益显示出往昔的“佳丽地”,如今已是繁华衰歇,荒凉至极!由此,词人又进一步念及“桥边红药”的命运。扬州芍药素与洛阳牡丹齐名。可如今,山河破碎,兵荒马乱之际,谁个还有赏花玩月的心思呢?在此,请大家注意词前小序:词人到扬州是淳熙三年冬至日,此时节很难找到芍药,更别说芍药花开了。因此,词人在句首着一“念”字,总领下文,意在表明它只是出于作者的主观联想。词作以此反诘句收束,是在今昔之慨中暗寓家国兴衰之思,语极沉痛,格调低抑。

该词的表现手法有两点是最为出色的:

一是对比的成功运用。在该词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刻意渲染眼下扬州的荒芜凄凉,而对往日的繁荣只是以前人的名诗警句天衣无缝地镶嵌入词,借以勾起读者的联想、追忆,从而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二是反衬的恰当运用。由于该词感时与抚昔交织,反衬就成为决不可少的表达手段。如以历史“名都”反衬今日“空城”,以昔时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反衬“难赋深情”;以二十四桥的“波心荡”之动,反衬“冷月无声”之静;以“桥边红药”的年年花开,衬出“知为谁生”的花开无主,凄凉欲绝。对比,丰富了感情对比的色彩,拓展了人们想象的领域,也加深了词作的余味。

唐宋词鉴赏:温庭筠的《菩萨蛮》与姜夔的《扬州慢》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