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越光:致敬国学 就是致敬每个人内在的良知

 小悟吧 2018-04-23

00:00 连播

2018年4月21日,“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启动仪式暨“西湖论道:新时代的国学使命”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联合主办方代表、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先生在启动仪式上致辞,以下为文字实录: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道、各位朋友:

今天,岳麓书院、凤凰网、敦和基金会、一点资讯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启动仪式暨西湖论道高峰论坛,在这里举行。杭州是敦和基金会的注册地,也是我本人的出生地,请允许我以东道主的身份,感谢大家的光临,欢迎同道者西湖问道!

四月杭州,春意正浓,西子正美,但比湖光山色更具召唤力的是我们的求道之心。

国学大典褒奖学术,面向社会,弘道风化。国学大典的主题是“致敬国学”。为什么要“致敬国学”呢?

致敬国学,就是致敬历史,就是致敬中华民族的精神史。什么是历史?历史并不就是那些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是可以在今天的人心中复活的过去的故事。所以,历史才可以作为镜子;所以,历史才可以对今天乃至未来发生影响;所以,我们才可以在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吸取情感和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一路走来:先秦诸子,两汉儒家,魏晋玄论,隋唐佛法,宋明理学,清代思想,革命狂飙,文化反思……这一座座思想的群山起伏相连。它们并不需要我们致敬。致敬不是历史的需要,不是国学的需要,致敬是我们的需要。大家去过灵隐寺,都知道韦陀殿前的对联“立定脚跟背后山头飞不去,执持手印眼前佛面即如来”,山头本无意于飞不飞,而信仰者的信念,却需要经受立不立得定的考验。所以,我们是在致敬中端正我们对历史的态度。

致敬国学,就是致敬创造。中国思想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变迁与创造,从“百家争鸣”,到“定于一尊”;然后“玄礼双修”;有了“中国佛学”;然后有“融佛入儒”;以后“西学东渐”;如今“文化复兴”……可以说,“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既是我们今天的时代命题,也是我们的历史过程,甚至可以说,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基因。物极必反,变中不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些蕴涵在《易经》中的文化基因今天还在激活我们的肌体。我们的历史是悠久的,但我们的民族并不老迈,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依然年轻,依然充满了适应变革、应对挑战、成就创造的磅礴活力!我们致敬这种创造的活力。我们将在对创造的致敬中,迎接全球化、跨文化背景下新形态的中国文化本位确立。

致敬国学,就是致敬我们每个人内在的良知。中国文化从来不是一种和价值认同、品行操守无关的外在知识体系,从孔子的为己之学;到孟子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再到王阳明的致良知,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既是理性的认知,也是实践的体悟,知善知恶,知行合一。对自己内心的善良和崇高保持敬意,是我们保持敬畏之心,保持人格尊严,保持独立思考和慎独品行的前提。评价一种文化终将依据于它所养育的人的内涵,我们将在对良知的致敬中,验证中华文化的魅力。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敦和基金会是2012年5月在杭州成立的一个资助型基金会,至今已累计资助项目超过400个,资助金额超过8个亿。我们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人类和谐”为使命,以探源性发掘、原创性研究、体悟性实践、传播性弘扬为国学传承项目的方向。我们期待着站在你们身边,做守道者的同道,做步行者的陪伴,做探索者的后援。

预祝启动仪式和论坛圆满,祝朋友们在杭州身心愉悦并有所得!

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