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潭,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山东壁画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山东新华书画院副院长。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展并获奖。出版有《李龙潭画集》《李龙潭作品集》《李龙潭写意紫藤》《钟馗系列》《画猴详解》等。 山东画家李龙潭多年坚持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精神追求与技艺提升相结合的创作道路,并由此一步步地攀登着绘画艺术的高峰。从他画作的精神层面来探析可以发现,他的精神境界具有双重结构—— 一是内在层面,二是外在层面。 从内在层面来看,他的艺术思想体现出对老庄精神乃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他认为,传统的儒、释、道思想与当今的真、善、美相契合:儒最为现实,是尘世的,寄托于“美”;而释需要超脱出去,是出世的,寄托于“善”;道则依托于儒,升华于儒,优游于释,是寻“真”的。正因他创作时立足于对文化精神的思考,所以才能绘出具有一定人文内涵的作品。 在李龙潭的笔下,隐逸之气最能体现他的精神境界。他的这类画作体现出一种厚重朴拙的纯真。赏其山水画,均在笔墨纵横间透露出一种雅逸之气。这些画作都在构图简括、墨色厚重、线条流动、造型优美的绘画形态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认知,同时也彰显出淡泊、超脱的生命态势。这种淡泊与超脱是画家平和自如、闲淡超然的人生态度的自然流露,是以自由的胸襟洞悉自然与人生后得来的一派天机、天趣。在当今热闹而浮躁的画坛中,他以执着的文化情怀努力求索“意味”化的形式语言,从而构建简括、超逸的审美图式。他在画中将“善”与“真”“美”融为一体,加深了画作的文化内涵。赏读他的作品,既可得见其笔墨技巧,又能感受到其情感的丰富、灵动,更能领悟到他对传统儒、释、道文化与当代人文精神的诠释。 李龙潭选择了崇尚自然的艺术之路,同时又多年担任高校教师。他的《樱桃好吃树难栽》《万里奔腾》《志冲九天》等花鸟画,大都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有为而作,抒发了自己教学育人、盼学生早日成才的情怀。他的花鸟画既有出世的玄远之境,又有入世的儒家意韵。他既继承传统文脉,又以创新探索的态度来关注社会和人生,使作品呈现出既矛盾又统一的审美趣味。正因为他从文化的角度来创作,所以他的作品富于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李龙潭作品的外在层面体现为对简约主义的呈现和对空灵意趣的崇尚。但这种简约绝不是简单或单薄,而是借厚重淳朴的笔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沉静和隽永。李龙潭曾说:“我追求的是八大山人、齐白石以写入画、中锋用笔、以简为贵、讲求‘似与不似之间’的风格。齐白石什么都画,如山水、人物、动物等。后来我也什么都喜欢画。因为在我看来,创作不在于画什么,关键在于怎样去画。”他曾得到张朋老师的亲授,又上溯齐白石、八大山人,在秉承传统脉络的过程中形成了简括灵妙、厚重纯真的绘画风格,并成为花鸟、人物、山水多种题材兼擅的多面手。他以书法笔意入画,使线条轻松、柔和。他从性灵的角度出发,来撷取有意味的形式表现,并善用宿墨、重墨追求汉魏的丰厚风韵。他还注重把握物象造型的适度夸张与墨色的情感取向之间的对比,增加了节律层次和审美寓意。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将物质与精神、生命和艺术等方面的深层思考进行多角度的融合与转换,使作品在充满形式意味的同时,又投射出深厚的文化精神。实际上,除了笔墨技巧之外,他也为作品注入了许多情感、文思、哲理和画外之意。他的作品因经过了文化的过滤而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和人文价值。他赋予作品的意象,已成为其生命的内在部分,并始终受到心灵的影响,进而转化为情感形式,显示出个性和独创性。希望李龙谭能在未来的绘画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深山问道 李龙潭 作 春园含紫气 李龙潭 作 观鱼图 李龙潭作 江流天地外 李龙潭作 志在孤峰顶,身居空穴中 李龙潭作 家在白云中 李龙潭作 枯藤花开早,东风紫气来 李龙潭作 樱桃好吃树难栽 李龙潭作 得见佛手生欢喜之心 李龙潭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