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士家训篇六则

 憨痴呆 2018-04-23
 
 

(明)王夫之


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天下甚大,天下人甚多,富似我者,贫似我者,强似我者,弱似我者,千千万万。尚然弱者不可妒忌强者,强者不可欺凌弱者,何况自己骨肉。有贫弱者,当生怜念,扶助安生;有富强者,当生欢喜心,吾家幸有此人撑持门户。譬如一人左眼生翳,右眼光明,右眼岂欺左眼,以皮屑投其中乎?又如一人右手便利,左手风痹,左手岂妒忌右手,愿其同瘫痪乎?

(明)王夫之


传家一卷书,惟在汝立志。凤飞九千仞,燕雀独相视。不饮酸臭浆,闲看旁人醉。识字识得真,俗气自远避。人字两撇捺,原与禽字异。潇洒不沾泥,便与天无。

(清)魏禧


吾兄弟少好口语,舌锋铦利,颇以此贾怨谤。然未尝敢行一害人事,欺诈人财,败众以成私也。汝资性略聪明,能晓事。夫聪明当用于正,亲师取友,并归一路,则为圣贤,为豪杰,事半而功倍。若用于不正,则适足以长傲、饰非、助恶,归于杀身而败名。不然,即用于无益事。小若了了,稍长,锋颖消亡,一事无成,终归废物而已。吾以家贫负石田出游,自念老矣,欲为汝营婚娶,不以债负相遗。不能家居教汝,又去吾庐叔父远,少督责。汝母妇人,多姑息之爱。吾以此耿耿于心也。


吾先代来称素封者八代,至征君家声益大。吾兄弟以文学为当路所礼,又肯出气力为人,故门第虽小,在僻邑中尝若气焰,族里姻友于汝兄弟辈多礼貌,优容其失。汝勿以此为得意。夫吾何德何能于姻族,而姻族乃折节包荒若此?吾惧乎有失而背督之者相倍蓰也。吾幼补诸生,长而有闻,今碌碌若此。汝辈不逮吾,不知几寻丈,敢长傲乎?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吾手所提抱人,今为祖父者,不知凡几。汝童而长,壮而老,直旦暮问事。吾家五世无六十上人,他日思吾言始知之。父母爱子均然,妇人尤望其子之孝顺,汝事母大小节宜加意。

(清)张英


圣贤领要之语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复收也。微者,理义之心,如帷之映灯,若隐若现,见之难而晦之易也。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唯读书可以养之。每见堪舆家,平日用磁石养针,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人,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每见人栖栖皇皇,觉举动无不碍者,此必不读书人也。古人有言,扫地焚香,清福已具。且有福者,佐以读书,其无福者,便生他想。旨哉斯言,予所深赏。且从来拂意之事,自不读书者见之,似为我所独遭,极其难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于此者,特不细心体验耳。即如东坡先生殁后遭逢高孝,文字始出,名震千古。而当时之忧谗畏讥,困顿转徙潮惠之间,苏过跣足涉水,居近牛栏是何如境界。又如白香山之无嗣,陆放翁之忍饥,皆载在书卷。彼独非千载闻人,而所遇皆如此,诚一平心静观,则人间拂意之事,可以涣然冰释。若不读书,则但见我所遭甚苦,而无穷怨尤嗔忿之心,烧灼不宁,其若为何如耶。且富盛之事,古亦有之,炙手可热,转眼皆空。故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一事也。记诵纂集,期以争长应世则多苦,若涉览则何至劳心疲神,但当冷眼于闲中窥破古人筋节处耳。予于白、陆诗,皆细注其年月,知彼于何年引|退,其衰健之迹皆可指,斯不梦梦耳。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传旧典刑。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雪一灯青。


读书万卷不谋食,脱粟在傍书在前。要识从来会心处,曲肱饮水亦欣然。世间万事有乘除,自笑羸然七十馀。布被藜羹缘未尽,闭门更读数年书。

(南宋)吕祖谦


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背讽乃止。用力多者,其所诵乃终身不忘矣。


发人私书,拆人信物,深为不德。甚者遂至结为仇怨。余得人所附书物,虽至亲卑幼者,未尝辄留,必为附至。及人托于某处问迅干求,若事非顺理,而己之力不及者,则可至诚而却之;若己诺之矣,则必须达所欲言,至于听与不听,则在其人。凡与宾客对坐,及往人家,见人得亲戚书,切不可往观及注目偷视。若屈膝并坐,目力可及,则敛身而退,候其收书,方复进以续前话。若其人置书几上,亦不可取观,须俟其人云:“足下可观”,方可一看。若书中说事无大小,以至戏谑之语,皆不可于他处复说。


凡借人书册器用,苟得己者,则不须借,若不获己,则须爱护过于己物。看用才毕,即便归还,切不可以借为名,意在没纳,及不加爱惜,至有损坏。大率豪气者于己物多不顾惜,借人物岂可亦如此?此非用豪气之所,乃无德之一端也。


凡与人同坐,夏则已择凉处,冬则己择暖处;及与人共食,多取先取,皆无德之一端也。


文正范公子纯仁娶妇将归,传闻以罗为帷幔者,公闻之不悦,曰:“罗绮岂帷幔之物耶?吾家素清俭,安得乱吾家法?持至吾家,当火于庭。”


韩公为陕西招讨时,尹师鲁与夏英公不相与。师鲁于公处即论英公事,英公于公处亦论师鲁,公皆纳之,不形于言,遂无事。不然不静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