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随笔:[法]弗朗索瓦·于连论“中”

 七星钓客 2018-04-23
[法]弗朗索瓦·于连论“中”

“《中庸》用很少的篇幅就让读者进入中国思想的核心,因为这篇古代的短论被当作文人传统的基础经典。同时,《中庸》让我们达到一种思想的核心,这种思想随着人们对它的理解吸收,显示为能够成为最普遍的,最易于赞同的:因为《中庸》反映的是没有任何教义的对象,脱离了任何特定理论工具。《中庸》并不思考一个特殊的对象,而是思想‘中’,即通过对世界和我们自己的不断适应得到的平衡,即‘调节’”。“因为这既不是一部旨在揭示‘神秘’的启示录,也不是力图要证明一个真理的思辨论著。”“这部著作什么都不揭示,也不建树任何东西——只是阐述。如果说它导致对道德基础的思考,那是因为它没有求助神学,也没有求助本体建构。这样,《中庸》就回答了处于人类反思基础上的这样两个问题,而我们习惯上把这两个问题分别对待:实在从何而来?理想状态何在?在此,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因为‘真’固有的能力从根本上讲是与‘善’合而为一的。”
——[法]弗朗索瓦·于连:《中庸》(ZHongYong:on La ReguIation,1993),见《于连的主要著作介绍》,原载Depayesey Ia Pensee,Seuil,2002,转引自杜小真:《远去与归来:希腊与中国的对话》“附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5、86页。(见陈赟:《中庸的思想》“初版自序”,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中庸’与‘中国’这两个词语之间有一种深远的关联,被称之为‘中国人’的这一族群,在其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方式,不是由‘存在’(Being、Sein)、由上帝、由‘自由’,而是‘中庸’来‘规定’的,这是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天命’。”
——[法]弗朗索瓦·于连、狄艾里·马尔塞斯:《(经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远西对话》,张放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见陈赟:《中庸的思想》“导言”,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