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元青花瓷胎内表的重要纹痕

 微观痕迹法 2018-04-23

 

 

     元青花瓷胎内表的重要纹痕

 

           史爱平

 

元青花瓷在加工中,胎内表都会留下明显的纹痕。这些纹痕因加工手法不同而有明显区别。同现代手法比,元代更多的是采用手工拉坯方法,其它如印坯法,利坯(修胚)法也采用。

胎内表的纹痕,数手工拉坯法形成的纹络最为明显。这些纹络均为手工旋转加工中所形成。纹痕态有多种:

一是宽道旋痕。痕宽大约一指左右,一圈圈挤挨,旋痕中部略凹。这种宽道旋痕并不一定布满整个胎内表,比如大罐,中、下部较明显,到上部往往变得不明显。

二是指纹旋痕,即是在宽道旋痕中还有丝丝紧挨密集的如发丝般粗细的旋痕,这是一种附于胎内表面极浅的细纹旋痕,其粗细深浅度因艺人工匠的指纹粗细而不等,或稍粗或稍细。和现代采用机器旋转加工中产生的如方便面条般粗细相挨的细条纹形象不同。

三是宽道旋痕明显,指纹旋痕不明显,或很浅淡。

四是只有宽道旋痕,无指纹旋痕。

产生上述纹痕的不同态,主要和艺人手指生理形态以及不同的操作方向有关(拉坯中手指的横竖方向会影响指纹痕的形成:有或没有,明显或不明显)。这些纹痕均为元青花瓷的古代手工加工态。

手工拉坯法为最难掌握的方法,不光要照顾到胎内,还要考虑到胎外表。用此法拉成几段最后相接成体,相接处挤出的泥痕大罐类器物一般均抹平(抹一下,不是很平,大罐口部内径表面也抹平),部分小口梅瓶或中小器物只挤出泥痕不修整呈略凸态或修平者均有。胎内均保留各种纹痕,胎外表尽量要处理平整、美观,同时还要考虑入窑烧制时不变形。由于用此法造出工整器物极难,使现代模仿遇到重重困难,一般绝不敢冒险轻易用此法来仿造(包括机器拉坯法也不敢轻易使用)。

除手工拉坯外还使用印坯法进行加工,即用模具来制胎形。模具分上、下等几段。事先将泥团塞进模具挤压成形,脱模后得到几段形坯,将几段形坯和底片互相粘接成梅瓶或大罐等。此类方法的胎内纹痕为较平整态。这时也有采取利坯(修坯)法将胎内表进行平整化修理,可修得极其平整。所以用印坯法得到的器物和拉坯法不同,是不具备宽道旋痕和指纹痕的。这种印坯法对于一些大梅瓶的制作相对容易得多。比如近年发现的博陵第款大梅瓶上,往往会使用印坯法,其胎内表修整得极为平整,没有手工纹痕。尽管目前对博陵第款器物仍有争议,但这并不能否定元代时此一手法的应用。

现代仿器物主要采用印坯法,不论大罐、中大梅瓶均不敢冒然使用手工拉坯法,以防造成材料上大的损失之风险,尤其是在使用精细高岭土配方时慎之又慎,否则失败之打击对于财力不足者会产生极大压力。因此,大多仿造者不过是在印坯基础上,采用后补法在胎内用手指轻轻勒出一条条宽道旋痕模仿拉坯,这明显和古代拉坯法纹痕大不同,极易识破。

当然在纯粹印坯法技术上,古今方法大致相同,会增加以这类方法制造的器物识别难度,但是在其它方面如颜料、釉质、胎土、画风、火石红等方面绝不同,真假之差别还是可分。

在知道拉坯法纹痕后,对于我们识别真器会有很大帮助。对于印坯法制成的胎内平整态器物,我们一定要慎重对待。至于利用印坯法而后在其中补加假纹痕的现代仿器物,只要我们心中有数,一般不会走眼。(史爱平撰稿)。

图例如下:

[转载]元青花瓷胎内表的重要纹痕

  大罐内宽道旋痕内的指纹痕放大后状况

 

[转载]元青花瓷胎内表的重要纹痕

         大罐内宽道旋痕和指纹痕放大后状况

 

[转载]元青花瓷胎内表的重要纹痕

          小罐内宽道旋痕和指纹痕放大后情况(指纹痕隐约可见)

 

[转载]元青花瓷胎内表的重要纹痕

           小罐内宽道旋痕状况

 

[转载]元青花瓷胎内表的重要纹痕

                  大罐内宽道旋痕状况

 

[转载]元青花瓷胎内表的重要纹痕

           大罐内宽道旋痕状况

 

[转载]元青花瓷胎内表的重要纹痕

      仿品大罐盖底纹痕如方便面条盘在一起

 

作者单位: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