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尚义:枞阳捶肉

 文鉴君 2020-10-09

作者简介 

     姚尚义,安徽安庆对江大渡口人,祖籍安徽枞阳,热爱舌尖上的文化,喜欢家乡的美食和方言,笔名白苓涧人。现居安徽安庆,是一名社区工作者。

枞阳捶肉

      枞阳历史悠久,文风蔚然昌盛,乃桐城派发源滥觞之地。自古以来,枞川硕学巨儒百锻为字,千炼成句,留下许多名动文坛的传世佳作。枞阳有道传统美食叫“捶肉”,其制作过程亦如文人墨客反复琢磨推敲文字,精选原料,讲究技法,历经“千锤百炼”捶敲而成。枞阳“捶肉”味醇爽口,肉嫩汤鲜,源远流长,久负盛名。

     枞阳名肴“捶肉”,为枞阳当地独有,做法也很独特:用新鲜猪肉为原料,将猪里脊肉片(切)成薄块,片好后放适量的盐和味精腌半个小时以上,把腌好的肉块沾满山粉(山芋粉),放在砧板上,用木槌或擀面杖反复捶敲,也可用刀背捶敲,并不断加入适量山粉以增强粘性,捶敲时用力要均匀有节奏,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乱捶,很容易将肉块捶破,肉块要反复翻转捶敲,边捶敲边挑除细小筋膜,直至肉块捶成薄如纸方可,然后将整张很薄的肉块改刀切成小薄肉片待用。

      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往锅中加水,等水烧沸后放入捶好的肉片,肉片薄易熟,旺火煮沸后加入适量的盐、味精、葱花调味,捞起放在汤碗里即成。枞阳捶肉因使用独特捶敲技法烹制,使猪肉原料纤维组织疏松,肉质松散改善口感,且更加入味,枞阳捶肉品尝起来,汤清味鲜,肉片嫩滑,细嚼即化,肉香醇厚,别有风味,老少咸宜。

      捶敲技法在捶肉制作中显示出特殊功效,原料食材好坏更是捶肉味道优劣的决定因素。枞阳素有吃苦耐劳耕读传家之民风,“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被勤劳的枞阳人奉为治家信条,枞阳乡村户户养猪,当地所产黑猪,皮薄味胜遐迩闻名,名冠《安徽省畜禽品种志》,属省优质畜禽资源保护品种。

     枞阳黑猪鬃毛黑亮,双耳前伸,背腰平直,腹部紧凑,臀部丰满,外形和肉质均有别于其他猪种,其肉质细嫩皮薄、色泽鲜艳,不论是烧煮煨炖,均香气扑鼻,肉味醇美,拿民间流传的话说,是“一家煮肉四邻闻香”。 枞阳捶肉正是选取本地产黑猪身上最精华部位,就是猪脊椎骨内侧的条状嫩肉,即里脊肉俗称脄(méi)子肉为原料,所以制成的捶肉口感好,肉质嫩,肉味香。

     “枞阳捶肉”做法还蕴藉着生活的哲理,先整治原料,千捶百敲使其纹理结构发生断裂松散,内部的量变导致外部的“质变”,更易变熟,成品后的口感也更爽更佳,这道菜是不是还有点朴素辩证法的味道呢?

     “枞阳捶肉”这道地方风味美食,若溯源寻根,竟是周代只有皇室才能吃到的“捣珍”御食。周代皇室贵戚非名馔不食,使得膳夫御厨整日处心积虑,既要罗尽天下美味,又要烹饪技艺不断创新。在周代皇室“八珍”中,“捣珍”名列第五。

     据《礼记 》中的记载:“取牛、羊、麋、鹿、麕之肉,必脄。每物与牛若一,捶反侧之,去其饵,孰出之,去其皽,柔其肉。”就是说,用大小相等的牛、羊、鹿、獐子等的里脊肉合在一起,反复捶敲到软烂,去掉筋膜,烧熟之后再加上调料,即可食用。由此可见,“枞阳捶肉”是由“捣珍”沿袭而来,宫廷御食流入民间,千百年来枞阳人对古老饮食技艺的坚持与承袭,说明古老文明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枞阳人在继承中演变发展,对动物食材品种的获取采取变通方式,用猪肉取代本土稀少或缺的牛、羊、鹿、獐子等动物肉,这也充满了民间智慧。

      “捣珍” 始肇周代文明,来自中原,其古老的烹调技法至今还为枞阳人所沿用,这也成为历史上中原汉人频频南迁的佐证。据谱牒记载,江西婺源被公认为是大多数枞阳人的“祖地”,“枞阳捶肉”带着周代宫廷珍馐的印记一路走来,印证了枞阳人的远祖来自中原,婺源只是枞阳人先祖频繁迁徙的转折地,千余年来枞阳人祖先筚路蓝缕历尽沧桑,遭遇多次变迁,最后才定居枞阳。

      人不能忘根,饮食也不能忘了文化之本,“枞阳捶肉”这一舌尖上的人文遗存,属于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列入“非遗”保护名目。“捣珍”为周代专供皇帝和宫廷享用的食馔,枞阳人使它嬗变成老百姓可以享用的“捶肉”,正是世世代代枞阳人坚守着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才使古老的饮食文化脉络沿承不绝,所以说吃到“枞阳捶肉”,亦是口福,亦是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