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明朝那些事儿》刷新了我们对明朝的认识,想必书中的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令我们记忆深刻,这句话可以说对明朝比较形象的描述,尽显了大明的血性和悲壮,那么大明的国门究竟在哪里呢? 在大明朝的国都北京真有一座国门,建成于明成祖朱棣时期,它在天安门广场前中轴线上的正南门,明朝时它是京都皇城的正南门,因为古人认为南方才是最尊贵的,皇帝坐北朝南,所以这座门被后人称之为“国门”。 在明朝的时候,这座门被称之为“大明门”,还有一个大大的石制门匾,旁边还有明朝大学士解缙题门联,缙书古诗:“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此门常年不开,只是在国家的重大的典礼的时候才打开,昭示了皇权至上。公元1644年,这是一个皇帝遍地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特殊的年份,明朝在内忧外寒下,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了皇宫,李自成看到“大明门”三个字感觉太刺眼了,便想要把它改成“大顺们”,可还没有等到他有换的功夫,就被多尔衮和吴三桂联手踹出了京城。 清朝定都北京,在顺治年间,顺治皇帝就把“大明门”换成了“大清门”,并且还规定下来,只有皇帝、皇后、太后才能从此门进出,当年慈禧就是因为不是从此门被抬进皇宫,而耿耿于怀,此门是一个王朝的门面,代表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就跟明朝一样,很快清朝也玩完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又觉得“大清门”太过于碍眼了,便决定把它给换成“中华门”。可是问题来了,这个石门匾更换起来很费劲。于是,有人就出了一个建议,就在门匾后面刻字,这样以来就简单省事了。谁知道,当人们把门匾拆下来的时候,却愕然地发现在门匾的后面竟然刻着“大明门”三个字,令在场的人哭笑不得。原来清朝的时候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并捷足先登了。最后,没办法,重现又做了一个木制的门匾,书写上了“中华门”三个字。后来,此门在扩建天安门的时候被拆除。 一块传奇的门匾,见证一个个王朝的兴衰史。清朝末年,清朝的皇宫好几次被外国侵略者攻破,这块门匾更是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