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是一种解释别人的“冲动”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道德”,是一种解释别人的“冲动”

今天跟孩子们上《论语》,看着孩子们宁静肃穆的样子,内心里也跟着宁静肃穆起来,也就确实感到了《论语》的规劝和教化的力量了。比如:

关于的关系,当我们把比作地球,把比作太阳的时候,孩子们立即感到有道理,因为地球和太阳的相互作用,才有了世间万物;

关于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讨论到关于身边无好人的话题,是啊,他们突然感到了我们很多时候都喜欢责怪别人,而很少从内心世界里去反省自己。其实,当我写到前面这句话的时候,我的脸也就红了,这句话就是在指责别人了。一位哲人说:人的最高境界,绝不是指责别人的缺点。这看起来真的是一种最高境界。

孔子还说,与两三个人相处,必有老师,你要学的是老师的,若遇到不善,你得反省自己有没有,从内心里改正它,甚至连老师也帮着了,但无论如何,这定是一种内心的力量。

最后,孔子还说,当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也有的喜欢讨论那些与自我修为无关的话题,而很多都是涉及到一些不义的话题,既然是不义,一般情况下,都是对周围的世界施为的。

这样,我在写作的时候,就犯了一种解释循环的悖论,刚才那一大段话,其实,我都是在试图解释别人。上文,我一直在谈“道德”,但我的途径却是一直在解释别人。

是不是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解释别人的冲动呢?最近中兴的事情十分火爆,电脑手机跳出来的,有很多都是关于中兴集团的,而且大多数都涉及到道德问题,而这所谓的道德其实都在解释中兴和美国之间的行为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无论是中兴的道德问题还是美国的规则问题。

尼采在他的《重估一切价值:权力意志》中就曾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道德”,其实是在解释别人的“冲动”中产生的。对,也就是人本身就有一种冲动,喜欢解释别人。这又让我想起了海德格尔所谓的闲言,我们只要在世俗中,你就得承受闲言的洗礼,而制定道德规则的其实也就是这些闲言

那么,让我们反过来再读孔子,孔子的《论语》是不是也一种闲言呢?或者,孔子是不是在制定道德呢?不,他没有。他一直在试图内自省也,试图,试图,即使他提出来的所谓”“,也不是对别人的解释。所以,从这方面看来,孔子虽然“规定”了许多,然则却是从人的自我完善的角度提出来的。

所以,《论语》提出来的许多观点,并不是道德的范畴,他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去自我感悟,自我修炼,自我成长,然后自动适应这个世界。

这样看起来,学习《论语》,不要随便用之解释世界和他人,我们或者可以超越了道德,而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如果您已经阅读到结尾了,烦请您再一下下面的广告,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