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甘肃省名中医、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成县抛沙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韩生林 ![]() 在甘肃成县,一提起韩生林,大家都知道他是甘肃省名中医 。四十多年来,韩生林始终如一在一线坐诊,精湛的中医医疗技术引来四面八方求诊者。凡是经他治疗和接触过的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对他的医德医风,无不交口称赞! 近日,在朋友地引荐下,记者见到了这位身怀绝技,德高望重的名医。 耳闻目染 铸就一代名医今年 62岁的韩生林,慈眉善目、待人谦和,看上去精神矍铄,面如童颜,行走如飞。岁月将苦和累化作的白霜染白了他的两鬓。 韩生林出生于中医世家,他的父亲韩明德是一名地下党工作者,也是一名内科医师。韩生林少年时,他经常好奇地依偎在父亲身旁看父亲为群众诊脉治病。使他不可思议的是那些神奇的草药为啥能治病。代着这个问题,在父亲熏陶下,他幼小的心灵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1970年,他初中毕业,正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年代,他一边插队,一边在成县陈院乡卫生院师承名中医傅纪刚学习中医,后来参加了全国医古文函授学习,在陇南市卫校中医专业、天水市卫生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以及甘肃省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系统学习了中西医理论,得到了陇上名医傅纪纲、包相宋、王琦等老师的悉心指点。丰富的学习经历为他后来从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历经风雨 引领医院三跨越 1991年,韩生林从天水市卫生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在当时,成县像他这样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经验德才兼备的医生很少。县卫生局领导找他谈话,抛沙镇卫生院院长调离,让他担任院长一职。他本想回家乡在县医院当一名医生,为家乡群众服务。可没想到让他担这么重要的重担。 当时的抛沙镇中心卫生院地处偏僻狭窄乐楼村半山社,医疗设备简陋,除了听诊器、血压计,一无所有。业务用房不足10间。即是职工宿舍,又是诊断室。通往医院的路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土路,遇到雨雪天,就得穿泥靴行走,群众就医环境极差。韩生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彻夜难眠,深深意识到要想使卫生院发展,必须筹划搬迁。于是,他奏响了医院发展三步曲。托亲戚关系,跑省厅上级部门申请立项,规划选址。这些工作很快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可是到了征地这个环节,使他哭笑不得,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就是不能彻底解决,打捶闹事,甚至有的人威胁他。但他始终没有畏缩。耐心做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各级领导的帮助以及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卫生院于1996年终于搬到现址。搬来之后,他带领职工一边搞建设,一边解决部分征地问题,一边抓业务。由于服务态度好,收费低,业务能力强,前来看病的患者每天门庭若市。2000年,抛沙镇卫生院门诊业务收入达220万元,成为陇南市乡镇卫生院的佼佼者。 2006年,韩生林为抛沙镇卫生院奏响了发展第三步曲。当年,我省为全省乡镇中心卫生院配送了价值50万元的医疗设备。由于抛沙镇卫生院属于一般性乡镇卫生院,所以只给了20万元的医疗设备。当时的韩生林怎么也想不通,抛沙镇卫生院不管从那个方面比都并不比中心卫生院差,就因为不是中心卫生院差距就这么大。为此,他把医院这几年的发展情况,开展的业务以及目前的规模向上级领导做了如实汇报,上级领导得知情况后,召集相关部门领导研究,坚持特事特办原则,将抛沙镇卫生院提升为乡镇中心卫生院。从此,抛沙镇中心卫生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时的韩生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抛沙镇中心卫生院建设成全县一流的乡镇中心卫生院,他通过多方举措争取上级部门拨款、勤俭节约自筹资金等方式于2010年建成了住院部大楼、职工食堂、多功能会议室等。并先后购置了各种医疗器械。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在短短几年,抛沙镇中心卫生院无论房屋建筑、软硬件设施、服务能力均为全县首屈一指。 一位上级主管领导视察抛沙镇中心卫生院后,对韩生林这样评价:韩生林院长把医院当成自己的家了。 精益求精 铸就中医传奇 韩生林在工作中深深体会道,如果一个医生能力不足,不仅会浪费患者的钱财,更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延误最佳治疗期。四十多年来,韩生林通过对四大经典、四小经典,近代国医大师蒲辅周、朱良春、李可等名医著作的学习,使他汲取了各家学说之精华,并在实践中博采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中医诊疗理念。 在临床应用中,他将系统所学中西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诊病以阴阳为总纲,而首重人体阳气;治疗以“八法”为总纲,而尤重祛邪。他长期致力于理、法、方、药、量、效的研究。对内科疾病提出治慢性久病宜“从脾肾论治”的观点,吸取了中医“火神派”医家扶阳学术思想与经验。他擅长运用虫类药物、桂附类大辛大热之品、部分毒剧中药,他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使中医辩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他心细胆大,用药往往出奇制胜,在颈、胸、腰椎病,骨质增生,慢性肝、胆、胃肠溃疡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对妇科疾病他运用补肾、调肝、健脾的方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疾病颇有专长。对一些疑难杂症,他亲手炮制药丸,精心治疗。 立足中医 演绎圣医传奇 他生活俭朴,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虽然他是陇上名医,却没有架子,对待病人非常和蔼,让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可谓是:“入门先减三分病,接座平添一段春。”他坚持中药治病,把患者视为衣食父母,每当病人进门或诊毕告辞时,韩生林总是起立笑脸迎送,表现了谦恭风度和尊重病人的修养。他为患者治病,从不考虑挣钱,从不开大方。对找上门来的普通群众从未拒绝,总是热情接待,精心治疗。凡遇贫困病者,经常赠药赠钱。 30岁的抛沙镇转湾村妇女是一位耐药性肺结核、空洞性肺结核患者,辗转多家省级医院束手无策。最后在生命垂危的关头,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韩生林大夫。韩生林见她面色发青发黑,呼吸困难、痰喘,生命岌岌可危!韩生林通过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用中医大胆尝试,经过5年的耐心诊治,患者逐步恢复健康。不仅个人生活能自理,而且能做一些轻体力劳动。 ![]() 韩生林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待患者不分家庭境况是富是贫、社会地位是高是低,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有一位脑卒中患者,因卧床日久、大小便失禁,房间气味非常难闻,连家属都不愿多接近。但他不仅为其耐心看病,还陪他聊天,进行心理疏导。 有些患者看病一时无钱拿药时,他还时常掏钱垫付。多年来,他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数万元。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患者,他主动上门服务,但从未多收一分钱的诊疗费。如果遇到远道而来的患者,还会跟相关科室沟通联系,尽量及时诊断治疗,让患者能早日回家。 有一次,韩生林在县医院坐诊,他接诊了一名出生刚11个月的小孩,因感冒引起肺炎,住院治疗花费了3000多元,病情还不见好转,家长十分着急。他接诊后用中医治疗,只开了三付中药,花费了7元钱,孩子喝后,病情很快好转。家长高兴地说:“韩大夫,手到病除,中医太神奇了!” 像以上的患者,不胜枚举。韩生林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患者的生命,创造了一个个救死扶伤的神话! ![]() 韩生林本着“师带徒倾囊相授不保守,徒承师青出于蓝胜于蓝”。通过临诊口传面授及专题讲课等形式答疑解惑、毫无保留传授自己的宝贵经验。他常常告诫徒弟,“诊脉须静心体验,立方要先求和平,不可胆小,尤不可大意,勿以病小而玩忽,毋因病重而退缩。”严谨的行医职业态度,在徒弟眼中,他既是领导、严师,又如慈父。他先后带教学徒30多名,徒弟个个都成了医疗战线上的骨干。其中2人荣获“陇南市基层名中医”、2人荣获“陇南市乡村名中医”荣誉称号。他本人连续三届被省卫计委聘为全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 作为单位负责人,韩生林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天天都能在医院看到他的身影。在工作上他对大家严格要求,但生活上对职工无微不至关怀。医院职工大小事情,他都会亲自去看望慰问。由于人性化的管理,医务人员之间关系融洽,工作配合默契,医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友好的大家庭! 在医德医风建设方面,他坚持利用每周例会组织职工学习先进人物事迹、人生哲理、传统文化等内容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良好的职业道德展示了抛沙镇中心卫生院白衣天使的形象。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韩生林自担任甘肃省成县抛沙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至今。先后被授予“陇南市乡村名中医”、“陇南市名中医”、“甘肃省乡村名中医”、“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优秀乡镇卫生院管理者”、“现代医院体制改革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指导全书特约编委”、“甘肃省基本药物专家库专家”、“感动成县十大人物”、“甘肃省农村卫生协会理事”、“陇南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荣誉。成为陇南市独具特色的中医临床专家之一。先后在国内重点医学期刊发表病案、论文12篇。2015年出版国家级专著《陇南民间验方选》一书。 淡泊名利 杏林奇葩名远扬 韩生林认为:治病原本就与名利无关,患者病好了,生存期延长了,就是医者最大的名利。他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为患者减轻负担、为病人解除痛苦的担当责任。近20年来,他用纯中医药治疗疾病,疗效独特,与其他中医大夫多开中成药以求快捷、收益高的想法截然不同。在省医药博览会上,他应邀在陇南馆坐诊,户外没挂招牌,没登广告,但闻讯求医者还是排起了长队。省内外多家大型医院高薪聘请他坐诊,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老牛自知黄昏晚 ,不用扬鞭自奋蹄 。 如今他已步入古稀之年,但他老当益壮、自强不息。仍然坚持每天接诊,日门诊量40多人次,慕名前来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 四十余年来,韩生林扎根基层,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祖国中医药事业的无限热忱,热情为群众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阐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无限忠诚。 四十年岁月沧桑,四十年筚路蓝缕。韩生林从小虽身处艰苦的生活环境,但志存高远的目标始终没有湮灭;虽经济贫穷生活困难,但坚韧不拔的毅力始终没有消磨;虽直面商品大潮冲击,人文精神失落,但他对中医事业执着追求历久挫折而不衰。他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就是这位名医甘受清贫、扎根基层,不为名,不为利的心态和对中医执着追求的人生真谛!(图/文 金树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