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陽春三月·千年古村流坑

 二氧化硅2012 2018-04-24

流坑村位於樂安縣牛田鎮東南部的烏江之畔。是一座典型的江右民系古村,四周青山環抱,三面江水繞流,山川形勝,鍾靈毓秀。流坑距樂安縣城38公里。全村現有將近5000人(均為漢族江右民系)。

「千古第一村」流坑村以其歷史上昌盛的科舉文化、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融於自然的山村環境、別具一格的村落佈局、精美絕倫的建築裝飾、積厚流廣的宗族遺存、古樸純美的民俗風情、絢麗多彩的鄉土文化而聞名於世。流坑村明清古建築群還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目前是江西省唯一的一個歷史文化名村)。流坑 「儺舞」流傳千年經久不衰,是至今唯一幸存的最古老的儺儀和儺舞之一,2006年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流坑村四面環山,恩江從群山中自南往北向西流去,明代董燧在西南方用人工挖掘的龍湖,將湖水與江水聯為一體,使流坑村成為山環水抱的勝地。

流坑以規模宏大的傳統建築,風格獨特的村落佈局而聞名遐邇。明代中葉,村子在族人的規劃、營造下,形成了七橫(東西向)一竪(南北向)八條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設置門樓,門樓之間以村牆連接圍合的格局。巷道內鵝卵石鋪地,並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統。村中現有明清古建築及遺址計260余處,其中明代建築、遺址19處,還有重要建築組群18處、書屋等文化建築14處、牌坊5座、宗祠48處、廟宇8處。另有水井、風雨亭、碼頭、橋、古墓葬、古塔遺址等32處。村中古民居均為磚木結構的樓房,高一層半,格局多為二進一天井,質樸而簡潔,但建築裝飾十分講究,集木、磚、石雕(刻)及彩畫、墨繪於一體,工藝精湛。明代民居懷德堂中的雀(爵)鹿(祿)蜂(封)猴(侯)磚雕壁畫和永享堂照壁上鑲嵌'麒麟望日'堆塑堪稱精品。數以百計的屋宇,堂上有匾,門旁有聯,門頭、牆壁上刻有不少題榜、名額,共計682方(處)。這些匾聯皆有來歷,內涵豐富,意境深遠,或表主人身世,或顯家族之榮耀,或體現儒家傳統的道德思想,或反映'天人合一'的美好意境。流坑村古建築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了江西贛式民居的典型風格和特點,面積近7萬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組群完整,街巷仍為傳統風貌,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人文科學價值及環境與建築藝術價值。

高坪別墅

五桂坊遺址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遊歷,贊曰:「其處縱橫捭闔,是為萬家之市,而董氏為巨姓,有五桂枋焉」(見《徐霞客遊記》)這裡所說的「五桂坊」,就是為了表彰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董氏一門五人同時中進士這一盛事而建的紀念牌坊,「五桂齊芳」歷史罕見,可謂殊榮。

五王廟

旗桿樁

狀元樓

明齋繩武兩先生祠

村史博物館

秘閣校書祠

資深居建築組群

懷德堂

大賓第

一線天

流坑古民居之多,全國少有。它們大都有絕對年代可考,這些明清建築清一色的青磚灰瓦,樸實素雅;高峻的馬頭牆仰天昂起,既可防風,又可防火;間或有幾座建有水平高牆的祠宇宅第,又儼然似微型城堡。明代與清初住宅,大門多在右側,清初以後,住宅大門移至正中;門楣、屋檐飾以雕刻、彩繪;屋內牆壁、門柱、窗櫺、柱礎、枋頭、雀替、檔板、天花板,也多有雕繪裝飾,製作的花鳥蟲魚、傳奇故事、神話仙跡,可謂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大量地吸收了南方各省雕繪技藝的精華。

大宗祠遺址全景

流坑村有著古老驕人的歷史和高度發達的文明。五代南唐升元年間(937——943)建村,始屬吉州之永豐縣,南宋時割隸撫州之樂安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個村子大都姓董,是一個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董氏尊西漢大儒董仲舒為始祖,又認唐代宰相董晉是他們的先祖。據族譜記載,董晉裔孫董清然在唐末戰亂時,由安徽遷入江西撫州的宜黃縣,他的曾孫董合再遷至流坑定居,成為流坑的開基祖。

文館

宋代是流坑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董氏一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興,成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時有'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和'歐(歐陽修)董(流坑董氏)名鄉'之美稱。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毀。明清時代,村中有識之士紹繼祖業,興教辦學,修譜建祠,併發展竹木貿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榮興盛。從宋代到清初,村中書塾、學館,歷朝不斷,明萬曆時有26所,清道光時達28所。全村曾出文、武狀元各1人,進士34人,舉人78人,進入仕途者,上至參知政事、尚書,下至主薄、教諭,超過百人。

明代,流坑開始建宗祠,不斷修撰族譜,在家族的約束力中增進儒家學理凝聚族人,以心學的弘揚給族人注入了存理去欲、修齊治平的生機。「以德行為本」,「先立其大為宗」,「輔以血脈以禪於無窮」,家族的維繫開始超越原始階段,進入到理性的境界。南京刑部郎中董燧辭官回鄉後,著手規劃改建全村的整體佈局,「建築按風水學考慮外,還依據周禮的規定佈局」(鄭孝語),族人按房派支系分區而居,與各房派的宗祠結合在一起。

為教化和約束族人,流坑董氏的族規日趨完善,至明代中葉,董氏第二十二代董燧,是位哲學家,舉人出身,官居刑部郎中,有理政治事之才,致仕後,對村子加以改建治理,使流坑規範飭,井然有序,奠定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規模。整個流坑村,外有烏江、龍湖環繞,內有村牆、門樓守望。董燧等對流坑的規劃、整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是中國古代村落建設的寶貴模式。

桂花古樹

千年古樟樹

香樟樹

由於流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該村被專家譽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縮影,並有'千古第一村'的美譽。

2003年,流坑村入選由建設部和文物局聯合評選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