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陽春三月·鵝湖書院

 二氧化硅2012 2018-04-24

鵝湖書院位於上饒鉛山縣鵝湖鎮鵝湖山麓,為古代江西四大書院之一,佔地8000平方米。鵝湖書院曾是一個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學家朱熹與陸九淵等人的鵝湖之會,成為中國儒學史上一件影響深遠的盛事。人們為了紀念「鵝湖之會」,在書院後建了「四賢祠」。宋淳熙十年賜名「文宗書院」,後更名為「鵝湖書院」。
書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來,幾次兵毀,又幾次重建。由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整修和擴建工程規模最大。康熙皇帝還為御書樓題字作對。書院歷經數百年,風貌依舊,格局完整,原狀留存,是書院實物遺存中少有的得以完整原貌保存的一處。院內設有「鵝湖之會與鵝湖書院」、「辛棄疾與鉛山」等固定的展覽、陳列。書院平均每年接待參加人數達6萬多人次,其中僅接待海外專家學者及文化團體就達1萬人次。

【左義路、右禮門】
头门两旁厢屋与前照壁相交之东、西大墙处,为书院与外界通联的主要门户。拱形门洞,门楼为单檐庑殿顶。西大门额匾:「鵝湖書院」,陰額:「聖域賢關」皆為清朝道光年間鉛山縣令季淳所題。

清代遺存。頂上有單層門樓。門外原有通往古剎鵝湖峰頂慈濟禪寺之古驛道,可直通永平鎮及福建,為宋代福建崇安至京都臨安的必經之路。

朱熹當年親手栽種的古槐樹(840餘年)

【頭門】
北向前照壁,南通一進院內。五開間,明間、次間脊檁前敞廳,懸山,稍間硬山,出五山屏風牆。明間中立大型木質對開版門一樘,抱鼓石一對。其上大匾:「敦化育才」。稍間以及次間的後半進有房。東、西側屋各三間,硬山,山牆。

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門上懸「敦化育才」四字區額,為康熙年間江西巡撫白潢所題。兩側檻聯為「鵝從天外飛來,藏修游息,返本開新,人文化成彌宇宙。湖自地心湧現,吞吐涵容,承先啓後,書院論道貫古今。」

【石牌坊】
矗立於泮池與頭門之間,始建於明正德六年(1511)。正面額匾:「斯文宗主」,背額匾:「繼往開來」。「文革」後期,「批林批孔「「批朱熹」時,一些人已經將繩索掛上了牌樓,卻一時拽拉不動。方打算另行設法,欲毀之而後快。當時此處的校長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並居然勸阻住了,石牌坊幸免傾圮。

由純青石構成。牌坊建築樣式為四柱三間五樓式,由青石雕刻拼裝砌就。後牌坊雕塑技法精湛,圖案有琴、棋、書、畫、葫蘆、朱筆、香囊、壽字、蝠蝠、丹鳳、朝陽、喜鳥、瑞草、龍門、雁塔等。石坊共有倒立狀青石鯉魚雕塑18尾。

狀元橋
泮池於明景系四年(1453)開鑿。池上建有單孔拱形石橋,又稱狀元橋,橋長10米,面寬2.5米。兩邊青石護欄各有望柱10根。柱間以青石板相接,石板面均刻有蝙蝠圖索。民間傳說有「昔日狀元才過橋,今朝過橋即狀元」之內涵。

【碑亭】
二座,各在儀門東、西配屋之北,泮池兩側,相向。外觀相同,單檐歇山,三開間,四金柱。然而柱形不同:東亭柱方形訛角,西亭柱圓形。或許是暗示「朱陸異同」。

【泮池】
儀門之前,半圓,其上單孔拱橋通儀門中門。明景泰四年(1453)鑿成。池圍欄桿的望柱、闌版均青石,紋飾、圖案、字跡留下了不同時代的特徵印記。

書院建築群佔地8000余平方米,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坐南朝北,主要建築安排在中軸線上。鵝湖書院自建立以來。幾度廢興,建築規模也幾經變動。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修建後的基本佈局為:院牆前臨照塘,牆內左義門、右義門。建築共六進:一、頭門;二、青石碑坊;三、泮池,池上有雕欄石拱橋,泮池兩各有一碑亭;四、儀門,三楹,兩翼有廡廓;五、會元堂,五楹;六、御書樓。東西兩廓各有讀書號房20幢。

【儀門】
始建於清代,在講堂之前。取「有儀可象」之意。五開間,明間、次間懸山,稍間硬山,穿鬥式,脊檁前敞廳,立木質版門三樘。匾:「道學之宗」。

道學之名源於北宋時期,而道學改稱理學則是在南宋時期。道學是宋代興起的,以承接孔孟儒學「道統」為號召,糅合了禪宗佛學和道家道教思想精華。

【內院碑亭】
二座,講堂後兩側,靠院牆,單檐四角攢尖。

鵝湖書院謁四賢祠感作五首(其一)
靜界紅鵝去不回,悠悠乾載白雲推。壇留雁塔連宗岳,(鵝湖寺古塔尚存)院落龍章映上台(宋理宗御賜鵝湖文宗書院)。江國運回鄒魯脈,山齋勝擬麓嵩台。(天下四大書院:嵩陽、岳麓、白鹿洞、鵝湖書院)臨風奠酒瞻遺像,庭草窗梅春露培。
嘉靖二十七年仲秋望後吉旦賜進士第國子監五經博士浙江遂安珠川吳世良題並書

立西碑亭(右一)碑高208釐米寬87釐米

【碑刻】
鵝湖書院現存古代碑刻共14通。其中:東碑亭內現存碑刻4通。西碑亭有碑5通。儀門後兩廂有碑廊,東廊嵌碑二,西廊嵌碑一。御書樓前廊東端嵌碑一通。西大門外右側院牆嵌《告示》碑1通。

【講堂】
在四賢祠之前。三開間,敞廳,疊梁式,單檐歇山。中堂版壁前為講台,兩側壁仿朱熹書體,有:忠、孝、廉、節四擘窠大字。正門外及兩廂有迴廊,與依院牆而建的碑廊相通,廊後有門通向兩側士子號捨。

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中堂版壁前為講台;上「朱子教條」,是朱熹定立的一整套學規,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兩側壁書的「忠、孝、康、節」四個大字,是按朱熹的書法拓印而製成。

【御書樓】
居書院南端最高處,擴建於清代康熙年間。九開間,用木質版壁分隔為三間,明間有樓,重檐歇山頂,次間一層,硬山,出五山屏風牆。靠山面為穿鬥式構架,中跨用疊梁式構架,門十根木質圓形滿堂柱,前後有廊。前良廊兩側,數步之外,各有門出內院、去東、西院士子號捨。後廊沿中部「半月池」一口。最南端土台花壇,高約五尺,從半月池兩旁拾級可上。

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門上方懸「窮理居敬」匾,左、右廊柱有聯,文曰「章岩月朗中天鏡,石井波分太楓泉」。匾、聯為康熙皇帝親筆書賜。樓後有青石砌半月池,又名洗筆池。池水引自大源坑泉水。

洗筆池,又稱墨池,為書院士子洗筆之處。池水引自大源坑泉水。

【文昌閣、關帝廟】
分列御書樓左右,各有房3間。內祀文昌帝君和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簡稱關帝,俗稱關公,即三國蜀將關羽。關羽(公元160年~219年),生於樂漢桓帝年間,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今山西運城市)。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為「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儒教奉關羽為五文昌之一,關聖帝君作為「忠、義、信、智、仁、勇」的化身。民問舉辦的關聖帝君誕辰紀念活動都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鵝湖書院文化展示廳近1000平方米,展示廳含文化鉛山、鵝湖之會淵源及討論的四大問題、書院變遷及書院文化、鵝湖山歷史、辛棄疾與鉛山、大事記等多部分,利用聲、光、電等現代手段,讓遊客更直觀瞭解鵝湖書院景區文化。

士子問學
書院是實施藏書、教學與研究三結合的高等教育機構。書院制度萌芽於唐,完備與宋,廢止於清,前後千餘年歷史,對中囯封建社會教育與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北宋時,以講學為主的書院日漸增多。南宋時隨理學的發展,書院逐漸成為學派活動的場所。宋書院教學採取自學、共同講習和教師指導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以自學為主。其特點就是為了教育、培養人的學問和德性,而不是為了應試獲取功名。清康熙年間,鵝湖書院的生童保持在100人左右。

【四賢祠】
在御書樓之北,內祀四賢。五間,單檐歇山,疊梁式,有迴廊。已圮多年。左右尚有單坡碑廊各五間附於院牆內側,與二小碑亭聯結。

四賢論辯
「鵝湖之會」是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江西鉛山縣鵝湖山鵝湖寺舉行的。會議的組織者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呂祖謙,應邀出席的有朱熹、陸九淵和陸九齡兄弟等人。對促進書院以後實行教育'講會'制度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鵝湖之會歷時三天,是一次「理學」與「心學」的激烈交鋒。
朱熹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在認識論方面,他強調「格物致知」,「格物」即探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獲得知識,因此他在教育上主張博學窮知,聯繫實際,做到「有理以至其知,反躬以辟其實」。
陸九淵則是「心學」的創立者,人稱象山先主,他認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在他看來,因為「心即理」,所以「致知」就可以「不假外求」,只要明本心就可以了,主張致力於「求諸本心」。
這是中囯哲學史和教育史上一次著名的辯論會,也是我國學朮史上最早的學朮論辯之一。

辛陳之晤

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愛國主義思想家、文學家陳亮仿朱、陸鵝湖之會故事,約朱熹、辛棄疾相會於鉛山,商談世事和學問。朱熹因故未到,辛、陳二人則同游鵝湖寺,共飲瓢泉水,偕游十日,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商討抗金復國大計,並留有五首辛、陳的詞,被後人傳為佳話,稱為「辛陳鵝湖之會」。

多媒體影音館

【敬惜字爐】
石牌坊東側,在「義圃」門旁,雕刻石砌,為焚燒字紙之爐。與義圃相對,有「經畲」門,為通東、西院雜役住所和士子號捨門戶。
警戒後人,「讀書當因敬而惜字」,即使寫了字的紙也不能隨意丟棄,認為紙是聖人傳下的,應當要愛惜,否則便會褻瀆聖靈。

通國學研修館

【號捨、雜屋】
東、西外院以儀門兩旁配屋為界,南進,縱列二排士子號捨,系士子潛心修業、孜孜研讀之場所;北出,縱列一排,為書院執事、雜役等居用。均以穿鬥式榀架遞相建造,二排號捨和一排雜屋之前均置以走廊及小院開井。書院東、西外院號捨、雜屋共有100余間。

東大門額匾:「仁山知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