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军红: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

 老鄧子 2019-04-27

 

                 一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东面山下,属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今,弦歌不绝,兴学不变,真正称得上是“千年学府”。

我去岳麓书院是今年元月中旬,隆冬时节,能去拜谒如此神圣的千年学府,兴奋之余,不免略有些紧张,顾不得天寒地冻,催促着孩子一大早出发,径直朝岳麓书院而来。

在大学城下车,步行到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远远地就看到毛主席塑像,昂首屹立,气度不凡。山间清风徐来,吹起的衣摆微微向上,设计者独具匠心,使得塑像充满了动感,令人暗自佩服。毛主席身后便是蓊蓊郁郁,浩瀚无际的林木,书院就隐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

拾阶而上,和孩子谈论书院的人文掌故,不多时便到了岳麓书院门口。

                 二

岳麓书院既然有上千年的历史,必然是命运多舛。

历史上多次经历战火,曾经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是清朝遗构。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则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岳麓书院很大,占地三万多平方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我们仔细观察了平面图,决定沿着主轴线方向游览。

一进山门,赫曦台就在眼前。俩夫子在山顶看到日出,发出“赫曦、赫曦”欢呼声,穿越千年而来。

宋乾道三年 (公元1167年),朱熹自闽来访张栻,讲学岳麓,停留二月,常晨起登麓山观日出。明嘉靖七年知府孙存在岳麓山顶建有赫曦台,后来逐渐荒废。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 年),山长罗典建台于书院前,其意在追念朱熹。台经多次修葺,保留至今。台的左右内壁上有丈余高的“福”、“寿”二字,台中置双面屏风一块,正面录朱熹、张栻、王守仁、毛泽东的题诗,背面绘有修复后之岳麓书院平面图。

穿过赫曦台,才算真正来到书院的主体教学建筑——大门。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重建,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白墙青瓦。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以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又闻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皇帝就亲赐“岳麓书院”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并赐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大门两旁悬挂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幅对联脍炙人口,大有来历。

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山长的袁名曜所出,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是当时书院的一位学生张中阶所对,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二门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匾额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二门背面有“潇湘槐市”匾,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聚集的场所,岳麓书院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太学槐市之盛。

不知不觉,就走到书院中心位置——讲堂。讲堂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自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原额被毁,于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此额为原物。

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书院主教、理学家张栻所作,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对书院教育有重大影响,该文由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昭怡于1983年书。屏壁背面刻有岳麓山全图,摹自《南岳志》。

屏风前放置一桌两椅,估计是复原“朱张会讲”的当时场景。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为重也!”

是的,地以人重。站在讲堂,目光所及,如入藏宝之山,匾额、石碑、楹联、屏壁等无一不出自名家大儒,饱学之士之手,无一不散发着久远的传统文化气息,这里氤氲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让人心生敬意,尊崇膜拜。

徜徉在藏书楼前,看飞阁流丹,檐牙高啄。正午的太阳暖暖的晒着,我席地而坐,面向藏书楼,想象上万本线装古籍的珍贵藏本在古香古色的阁架上,享受朗日清风,度过悠悠岁月。

岳麓书院创建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是书院藏书的主要场所,清代中期,岳麓书院藏书楼已有藏书14130卷。现在的藏书楼是古籍图书馆,藏书逾五万册,供书院教研人员和湖南大学部分研究生借阅使用。

与藏书楼久久对视中,我体会着所闻所见,这一切确实需要大量时间来了解和感悟。可是,刚一扭头,看见右边便是碑林长廊,珍贵的麓山寺碑、岳麓禹王碑等就在不远处。

麓山寺碑是中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碑,由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镌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禹王碑作为纪念大禹治水之丰碑,也是十分珍贵的,全国有十几处镌立禹碑,据说皆由岳麓禹碑模本复刻。

此刻,再回味“自此以来,岳麓之为岳麓”的话语,深有感触,书院里那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有形的、无形的价值,一时竟无法用言语表达。

                 三

谈到岳麓书院,不能不提及著名的“朱张会讲”。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就是说南宋乾道年间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前来听讲者不计其数,听讲之人所骑的马,将池塘的水都喝光了(史称饮马池水立涸)。

会讲的内容,据清王懋宏《朱子年谱》记载就《中庸》之义的“未发”、“已发”及察识持养之序等问题进行讲论,据称“三日夜而不能合”。

这次会讲,开创了书院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朱张会讲前,湖湘学派学者云从,规模形成,历时两个月的会讲后,湖湘文化和闽南文化得以养成。岳麓书院的学术地位提升,成为重要的理学传习基地。

张栻受教于湖湘学大师胡宏,且主教岳麓书院七年,是湖湘文化代表人物。朱熹后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而“周子启陈氏兄弟”,周子就是理学思潮的开山祖师湖南人周敦颐,师承关系,学脉可触。某种意义上说,朱熹是位湖湘学派传人,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学派与湖湘学派有学术继承关系。

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

明代,张元忭看到“朱张祠”,写下诗句“太极先天自古今,两贤从此共推寻。须知至宝人人具,万象由来总在心”。

清代,毛际可在《重修岳麓书院记》如是描述:“至乾道三年,考亭夫子访南轩于其地,相与考道问业,一时士子云集景从,正学丕振”。

旷敏本《朱张祠碑记》则写道:“南岳七十二峰,独岳麓传者,以书院也。书院遍域中,独首岳麓者,以朱张也”,“忘怀得失,人我一视。当年讲席拳拳,端不外此”。

朱张会讲时,常在渡口乘船往来,时人在湘江岸边建“朱张渡”作纪念,所谓“朱张古渡,大贤过化之地”。

岳麓会讲27年之后,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经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

这次朱熹是以荆湖南路军事长官兼潭州的父母官身份而来。处理完政务,几乎所有的心思全部倾注在书院建设和讲学上。年谱上记载“先生穷日之力治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畧无倦色,多训以切已务实,毋厌卑近而慕髙逺,恳恻至到,闻者感动”。他的学生黄榦曾形容其先生“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

夫子以讲学授课为己任,殚精竭虑,诲人不倦。颇有儒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古仁者之风。

在《重修岳麓书院图志卷之四》先贤晦庵朱先生一节,如此描述,“长沙士子夙知向学,及邻郡数百里间,学者云集,坐席至不能容,溢于户外,士俗欢动”。

励精图治,成效斐然。

两个多月后,朱熹离开湖南。

三百年后,另一位儒学大师即将登场,前往岳麓书院。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来岳麓书院讲学。王守仁及其弟子在岳麓书院的讲学是继南宋湖湘学派之后,岳麓书院的又一次重要学派活动,岳麓书院又迎来一个学术繁荣期。

明代岳麓书院学术仍以朱张之学为正宗。

值得一提的是自明宣德始,岳麓书院自元毁为废墟,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开始修复,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期间,经地方官员陈钢、杨茂元、王韬、吴世忠等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第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至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

清朝廷为褒扬岳麓书院办学之功,先后颁赐匾额帑金,并将岳麓书院列为省城大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大批有名望的学者被聘任山长。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书院的建设进一步发展。期间罗典、欧阳厚均各主院27年,创建和恢复书院古迹数十处,书院办学呈蓬勃发展的景象。

                  四

出后门,即可到爱晚亭。途中经过一片竹林,碗口粗的翠竹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唐代诗人杜牧曾写《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遂更名爱晚亭,现亭额是毛泽东题写。

毛泽东青年时代,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因为这个缘故,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致书毛泽东,请求提书亭名,毛泽东愉快地接受了请求。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刻毛泽东草书手迹《沁园春·长沙》于藻井内,更为古亭增添了光彩。

我来爱晚亭,是最寒冷的时候,爱晚亭被古树高枝层层环绕,亭角飞翘,凌空若飞。坐在亭内,想象1200年以前,杜牧老先生在深秋季节,流连在廊腰缦回的山路上,欣赏枫林如火,层林尽染。他兴致勃勃,一路吟哦……

                 五

走出爱晚亭,我们沿着山路信步游览,沿途我们走得很慢,因为我知道,峰回路转处,我们会和历史撞个满怀。

公元1275年元军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岳麓书院几百学生参与战斗,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

这种刚毅果敢,不畏强暴的民族基因在长期保家卫国战争,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沉淀下来,生生不息。

百年前,在湖南这片热土,涌现了数以万计的辛亥革命志士,根据史料记载,先后有55名辛亥革命志士入葬岳麓山。著名的有辛亥革命领袖、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黄兴、护国军将领、军事家蔡锷、武昌起义领导人蒋翊武、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者陈天华等都长眠于此。

麓山忠烈祠位于岳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下方(湖南师范大学内)。建于民国28年(1939年),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抗日阵亡将士而修。

长沙会战纪念碑,原置于云麓宫前坪,有亭护碑。1941年7月7日由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所立,记述了1939年9月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九战区全体将士奋勇抗日的悲壮事迹。

青山处处埋忠骨!

从1939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段时间,正面战场共有12次重量级大会战,其中有六次大会战在湖南战区展开。七七事变后,日军原定计划三个月亡华,但仅湖南一地,战争打了五年之久,多次会战,日军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由此可见湖南战略之重要和此地兵力布置之强盛。

南岳七十二峰,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山孕育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为岳麓秀山增色不少。

湖湘文化起源于岳麓书院,却滋养着整个神州大地。

现在,我们习惯了考察一个地方的经济,欣赏她的富庶繁华,却忘记了她曾经受的深深苦难,苦难也是历史的组成部分,需要铭记与反省。

下山时,夕阳的余辉洒满了山头,回望山门牌坊,“岳麓山”三个大字古朴浑厚,让人心潮起伏,激荡不已。这是一座英雄气与书香气并存的高山。

想起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

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

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细心体会,深以为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