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南唐趙幹江行初雪圖 (上) 眼看十月又到了,是許多愛好中國書畫的人所引頸盼望的日子。為什麼呢?因為每年十月,故宮為了慶祝國慶,都會挑選幾幅限展書畫於二樓展出,去年整年都拿去辦明四家展覽,好多人撲了個空,失望而回。 不過今年(2016)又回到常態,十月這一檔將有數件精彩作品和大家見面,如五代南唐趙幹江行初雪圖卷、宋郭熙早春圖軸、宋李唐江山小景圖卷、宋黃庭堅松風閣詩卷等,喜歡字畫的人可要好好把握。 常言道: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如果不嫌棄,咱們交個朋友,讓我來為大家導覽《五代南唐趙幹江行初雪圖卷》這幅畫吧! 看畫之前,先來說說「石渠寶笈」(註1)。 乾隆即位時,內府收藏不僅品類繁多,而且數量龐大,為了瞭解宮中收藏的品質優劣,就在乾隆八年(1743)聚集朝廷各類專家,就宮中文物,開始長達數十年,大規模的整理、編輯、考證,還分門別類分等第、登錄,於乾隆十年完成書畫類的《石渠寶笈初編》。《石渠寶笈》內收錄的是非宗教類的書畫作品,而書畫中與佛道經典有關的則編入《秘殿珠林》(註2)。然後將它們分為「上等」和「次等」兩種等級,再依筆墨、內容與乾隆的品味,分為「神、妙、能、逸」各品,同時將品第等次書寫或鈐蓋在本幅或籤題上;被列入上等的作品,不僅配有專用的刻名木匣、量身訂做的錦袱,匣蓋內面及錦袱內裡,也會註明畫家姓名、畫名、等第,而登錄的《石渠寶笈》內則詳細記錄畫家生平、作品內容、尺寸大小和所有題跋,作品上還要蓋上至少五方乾隆專屬印章,甚至乾隆御製詩。次等的就沒這麼多了,只有一些基本資料,當然也不會有專屬木匣。 說到這兒,也許有人已經開始懷疑,「就看個畫咩,幹嘛講這麼多有的沒的?」 請大家稍安勿躁,先看看下面這張《趙幹江行初雪圖》的裝裱照片。 接下來嘛,請依照慣例,點開這張圖 http://www./exh100/painting/ch/img03.html 再依圖聽我敘述。 圖開好後,請張大眼睛,在畫幅前後找找「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和「宜子孫」這五方《石渠寶笈初編》的專屬印章,如果找到了,就可以推斷《趙幹江行初雪圖》最晚在乾隆十年(1745)就已經入藏清宮了,同時我要特別恭喜您「眼力犀利如刀」,能夠在那麼暗的絹上認出這麼多印文來,不簡單呢。 現在來看畫吧! 趙幹是江寧(現在的南京)人,長年居住在水鄉澤國的江南,作畫當然以自己熟悉的題材為主,《宣和畫譜》說他畫「樓觀、舟船、水村、漁市、花竹,散為景趣,雖在朝市風埃間,一見便如江上。」這幅江行初雪圖便是趙幹用接近俯視的角度,以及不同的構圖形式與景物安排,所畫的江南霜寒蕭瑟的江邊漁民生活情景。現在就讓我們乘著滑翔翼,居高臨下,來看看一千年前的漁夫是怎麼打魚的。請注意天空正下著雪,很冷,記得多穿兩件衣服。出發囉! 這幅長卷很窄,不到26公分,但是大家還是覺得江面遼闊,沒有絲毫壅塞的感覺吧,為什麼?因為趙幹在這一段採用邊角構圖,把上述的兩組人物安排在畫面右上角和左下角,而將大部分的空間留給河流;早期山水畫必畫的水波紋也是適可而止,留下一片空白的江面,虛實對比,把這條河流襯托得既遠又廣。 和盡責的僕人擦身而過後,過了簡陋的泥板橋,迎面是第二組行旅。 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發現,畫面上除了樹幹有一些線條皴法外,不管是坡腳或小丘,幾乎看不到中國山水畫裡描繪樹幹、山石肌理的皴法,從這點也可以說明這幅畫最早可以上推到北宋皴法成熟之前;而畫面所呈現的陰陽向背立體感都是趙幹用赭石、墨或石青加墨擦染出來的,天空中飄飄的雪花也是他利用彈粉技巧彈染上去的。 接著來到第三段,這裡支流交錯、人物眾多,是整幅畫構圖最複雜、最繁忙的部分。 江中水渚樹下,兩個漁夫以竹子、蘆草架了兩座浮台,右邊的老人兩眼正盯著沉在水裡的漁網瞧;左邊的小朋友則奮力撈起網罟,看他使勁兒的樣子,漁獲肯定不少。離岸最近的這艘小船似乎被卡住了,船頭的漁夫將長長的兩枝竹篙插入水中,希望盡力一撐,能夠讓小船離開岸邊;對岸的漁人很聰明,將草棚附近的小支流用竹籬圍起來,以便在水中佈下陷阱,以逸待勞,等著倒楣的魚兒自投羅網,注意看,他的船上不正擺著幾個竹簍? 靠左邊這家人比較聰明,不但把兩艘小船並接在一起,更在船後方架一個竹編的竹籬擋住寒風,也撐了一把油紙傘擋雪,感覺躲在裡面的小朋友比別人舒服多了,老公公還利用槓桿原理,輕易的把網罟撐離水面,比他右前方的小朋友省力多了,果然薑還是老的辣。看過這一家,抬頭往上看,左上角一位漁夫正坐在架高的竹棚裡休息,百無聊賴中轉頭一看,發現留著落腮鬍的老胡竟划著小船來串門子,趕緊向他揮揮手。老胡啊,刮風下雪的,興致可真大呀! 空中的氣溫真的很低,我們還是下到地面,站在岸邊欣賞最後一段吧! 不想那麼多,繼續往前,站到江邊的小坡上。咦?這裡也有圍籬。原來那個有錢的漁夫在這裡用圍籬圈了一個大大的漁場,怪不得他的漁獲總比別人多。 圍籬外的這家人很可憐,魚都被人家攔截了,眼看快過不下去了,只好偷偷地把自己的網罟設在圍籬缺口外,想趁機撿幾條漏網之魚,衷心希望他能有所獲。 從所站的土坡上,以45度角往左看,遠處的蘆葦叢剛好和這幾個土坡連成一條斜線,加上右邊的河道剛好形成一個「V」字型,這個布局輕易的就把江面往左右兩邊拉寬了,厲害吧! 遠處的蘆葦叢邊,一艘較大的船正順風而下,也許風浪太大,船速過快,兩個船夫趕緊屈膝將身體重心往下壓,很努力地把船穩住。請大家比比看,這艘船和人是不是畫得比較小?沒錯,趙幹用的正是近大遠小的透視法,讓觀畫的人很自然的就覺得河道好寬。 走到這兒,遠遠飄來一股煮粥的香味,聞得肚子都餓了。正在東張西望時,路邊一位年輕人背上拖著一條繩子,繩子一端綁在老公公推的獨輪車上,猜想他們應是合作運貨的父子吧?不管他們,還是找尋香味來源比較重要。可是這裡除了這對父子外,沒看到其他人呀,可是香味越來越濃,到底從哪來的?正在納悶時,突然發現河中飄著幾縷輕煙,仔細一瞧,才發現一位留著落腮鬍的阿伯正在船上煮著一大鍋食物,旁邊三個飢寒交迫的小朋友都以哀怨渴望的眼神望向那鍋食物,好害怕等一下又是僧多粥少,吃不飽啊… 平鋪直敘的導覽到這裡,江行初雪也看過一遍了,可是,總覺得好像少了甚麼;再從繪畫的角度來看,後面應該還有一小段的收尾,而那段收尾也許在歷代流傳過程中,因保存不當,甚至重裱時,被切掉了。請大家想一想,趙幹會怎麼做呢? 附註: 1. 西漢未央宮中有個藏書閣,收藏有秦朝律令和圖書典籍,也是諸儒講學的場所,因閣下建有石渠導水,就將藏書閣稱為「石渠寶 閣」。乾隆時代整理宮中收藏時,引用了這個典故,將非宗教類的書畫作品輯錄命名為「石渠寶笈」。 2. 書畫中與佛道經典有關的,則引用唐代佛教典籍《法苑珠林》的名稱,將它們編為《秘殿珠林》。 3. 畫上的收傳印記與題跋留待下一篇討論 國寶檔案: 五代南唐趙幹江行初雪 絹本 設色 石渠寶笈初編(養心殿隨安室) 本幅 25.9x376.5公分 前隔水 26.7x12.3公分 後隔水 26.2x12.4公分 拖尾 26.3x90.2公分 鑑藏寶璽: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古希天子、嘉慶鑑賞、宣統御覽之寶等 收傳印記:明昌七璽、天曆之寶、司印(半印)(明內府「典禮紀察司印」)、蕉林鑑定(梁清標)、安岐之印等 預計從2016/10/06起於「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特展中展出40天,若有更動,以故宮公告為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