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系列连载诗解语文(1)

 一路行来 2018-04-24

 

诗解语文(1)——南北教师同写课本诗 《祝福》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系列连载 2017年第1期)

 

              (经编辑部牵线,两个南北语文教师同写课本诗)

 

 

                  山东省淄博市教研室   王玉强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  刘小芳

  

 

作者介绍

王玉强   著名特级教师,首届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会“十一五”作文研究课题指导专家组成员,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国学诵读”实验主持人,山东省青语会副会长,山东省优秀教研员,山东省书协会员,淄博市教研室教研员。曾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山东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专著有《诗解语文》(华师大出版社)《深度教学》(华师大出版社)《作文有道》(知识出版社)《语文,丰富的表情》(上海教育出版社)《高中新概念作文教程》(南方出版社)等。主编《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高中语文》(教育科学出版社)《国学诵读》(现代教育出版社)《智慧背囊》(南方出版社)《时文选粹》(南方出版社)等图书,深受读者喜爱。

 

刘小芳  四川省双流中学教师,全国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荣获“市优秀教师”“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荣获成都市赛课第一名。追求诗意地行走,在《散文诗世界》《青年文摘》《四川日报》《四川文学》《草堂》等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近两百篇(首)。出版有关诗化语文的诗集《长成一根苇草》(著),出版有关地震的诗集《震星》(合著),有散文作品被选编为中考阅读练习题。人生追求:以诗眼看世界,以诗心悟人生,以诗意居俗尘。

 

【内容提要】

课本诗,是一种新的语文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新探索。如何写好课本诗,如何通过课本诗展示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两位优秀语文教师就语文教材的部分相同篇目,来共同写作课本诗,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就每一篇诗作陈述创作手记。这个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另一方面也引领语文教师深练内功,增强教学的创造性,这也是对诗意语文的一种带动与引领。

【关键词】课本诗   解读   创作

 

编者按:课本诗,是一个语文教学的新领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创造。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顾之川说:“以诗意的方式,来感受体悟,来归纳总结,不仅是一种独辟蹊径的课本处理方式,也是一种很符合语文学科性和语文教学特点的方式。语文教学应该是最具诗意的,这诗意来自很多方面,将课文诗化,从而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读出诗意,就是一个好办法。而要引导学生读出课文的诗意,教师首先要读出诗意,要做出表率。” (《诗解语文》序)

什么叫课本诗?特级教师王玉强认为,课本诗就是对语文课文文本进行二次加工、斟酌提炼、主旨升华而创作的现代诗歌。要写好课本诗,首先要反复阅读审视课文,要细读十几遍,才能提炼出一些新想法;其次要全面了解作者的生活况味,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再是要选取一个独特的写作角度,运用简洁、凝炼、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去展现。

为了展示课本诗的研究成果,强化诗意语文,我们特邀了两位对课本诗写作有研究的两位语文教师,一位是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山东省淄博市教研室王玉强,一位是优秀教师、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刘小芳,来共同展示他们的课本诗作品。两位教师就共同的语文篇目展示课本诗,并写出创作手记。本刊将会陆续发表他们的课本诗作,以飨读者。

 

 

 

祥林嫂

——读《祝福》

               王玉强

 

你是祥林的妻子,

你没有名字。

 

门槛。捐了。

你双跪的膝盖有了一丝

颤动。

庙宇,是黑暗的眼睛,

你的眸子,看见了窗棂上偷射过来的一束

暗淡的光。

 

儿子,

失去了的儿子——

阿毛,成了你的精神空白。

 

春天里的狼,

是一种罪恶,

舔着火红的舌。

徘徊在你和阿毛无知的界域。

于是,秋霜,

无限的秋霜染白了

你的心。

 

鲁四老爷的雇佣,

本来是与狼无关的。

然而,

希望,失望

欲语,失语

这难道不是狼?

 

岁月,是悬挂在半天上的那轮

冷月,

青春,早被一丝一丝的抽取,

只剩下一只

破碗。空的。

 

你,曾在这条河边淘过米,

河水的裙漾记住了你跳动的

微笑;

你,曾在年底的灶火里添过柴,

砧板,油亮亮,

也如同你的脸。

 

鲁四的“然而”,

不仅仅是一个转折词。

 

年底的雪花与脆响的爆竹一样

飘舞,

而你的身子也如同棉絮一样,

飘舞……

 

【创作手记】

   这首课本诗是从祥林嫂的视角创作的。

一是采用了第二人称“你”的视角。用“你”,一方面显得亲切一点,靠得人物近一点,就是零距离接触;另一方面也找到了抒情诗的一种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比较容易入题。

二是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因为是课本诗,就要围绕文本进行提炼与升华,就是既走进文本,又升华文本。如“门槛,捐了”“儿子,失去了儿子”“砧板,油亮亮”等等,都突出了“门槛”“儿子”以及年底的重要,突出这些词语内涵在祥林嫂心中的分量。

三是课本诗也是自己的一种创造与表述方式,肯定渗透了自己的认识,就是体现“这一个”的境界。所以在本诗中我大胆进行了自我的表达。如“你的眸子,看见了窗棂上偷射过来的一束暗淡的光”说明捐门槛也是暗淡的;“阿毛,成了你的精神空白”说明你的心中孩子最重要;“希望,失望,欲语,失语,这难道不是狼?”更直接与真实的“狼”对比,说明这是无形的吃人的“狼”。“鲁四的‘然而’,不仅仅是一个转折词”,那暗含的意思是什么?就是鲁四老爷的厌恶的语言带有极浓烈的杀伤力。最后两个“飘舞”是对比,暗含着祥林嫂如草芥般萧索、单薄、没有重量,更引起人们对祥林嫂悲剧的反思。

 

门槛

——读《祝福》

刘小芳

 

每一扇门  都有一道门槛

看得见或看不见 

门缝深怀叵测

故意将隐秘半裸 

主人端坐  不动声色

 

权力垫高了脚跟 

金钱加长了手臂

目光跪下

低于土地和尊严  于是

无论是抽掉  还是跨过 

世间的门槛  存在 

或不存在

 

只是  可怜的祥林嫂

安置在身体里的

那道门槛  被撒旦诅咒

耗尽你一生  也没能取掉 

从此  你的肉体和灵魂 

永远被黑暗隔断

 

【创作手记】

在《祝福》中,解读祥林嫂的命运,一般容易去抓那根破了的竹竿和破了的空碗,或者抓眼睛等分析,往往忽视那条门槛。

在笔者看来,捐“门槛”是祥林嫂最后能抓住的一根稻草,当这根稻草失去解救意义时,她便活在了不人不鬼的境地。一方面,她希望有灵魂,这样才能和儿子阿毛团聚;另一方面,她又希望没有灵魂,这样才可以避免被锯成两半。也就是说,灵魂的有或者没有,对祥林嫂来说都将面对无处可逃的命运。因此说“那道门槛”是“被撒旦诅咒”了的。

联系现实,拓展看“门槛”,这显然是一个很东方或很中国的一个意象,具有生命力和普世价值。有“门”自然就有“门槛”,“看得见或看不见”。“看不见”是运用象征,暗指面对“权力”与“金钱”的门槛。多少人,为了跨进钱权高筑的门槛而“目光跪下”,失去尊严,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悲剧?!因此,这首诗承载了更广阔的社会内涵。

在语言上,如鲁迅先生一般,力求接近一种冷峻与节制,以形成更大的张力。比如“门缝深怀叵测/故意将隐秘半裸/主人端坐/不动声色”,赋予“门缝”人格化,来体现人心的叵测;“故意将隐秘半裸”便是设置诱惑,布下陷阱;“主人端坐/不动声色”,寒气逼人,空气紧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