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善祥,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老马工作室负责人 我在基层做群众工作30年,化解矛盾纠纷两千多起,总结出66种工作方法。我们调解处理矛盾,都有防止矛盾激化的底线意识。矛盾为什么会激化?多数就是情绪失控的结果。有效控制情绪往往就能确保矛盾不激化,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 第一步是控制矛盾双方的情绪 化解矛盾,通常需要把控制情绪放在第一位,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二位。因为解决问题需要条件,很多时候创造条件需要有一个过程。而矛盾当事人的冲动情绪必须尽快缓和,否则,那边解决问题的条件不成熟,这边控制情绪的措施不得力,就有可能出现情绪失控导致矛盾激化。所以,解决任何矛盾都要把控制情绪置于优先方面。 控制情绪是控制人民内部矛盾的情绪,要按照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实施。通常情况下,遵循四步法:第一步缓和冲突性,把双方劝开或隔离开来;第二步淡化对立性,说明双方不是对立面,只是因为问题形成分歧;第三步推动合作性,任何矛盾的解决都要矛盾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第四步倡导妥协性,这里“妥协”不应理解为“牺牲”,而是对立双方都需要相互变化,从而提供化解矛盾的条件。 控制情绪难度最大的是如何控制群体情绪。群体情绪更容易走向负面,一个没有脾气的人到了群体中都可能情绪冲动。这个时候正确的步骤是:低调谦卑,平稳靠近群体;表达歉意,让人更容易接受;顺应情绪,表现出与群体感同身受;承担责任,敢于说这事我负责协调处理;急事急办,马上开始创造条件解决问题。这些步骤被大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 提高控制情绪的本领 控制情绪的本领,就是用理智和法治主导解决问题的本领。换句话说,坚持用理智和法治解决问题,并最终取得预想的结果,必须具备有效的控制情绪的能力。 很多问题和矛盾,理性战胜了情绪就得出正确的结果,情绪战胜了理性就得出错误的结果。提高控制情绪的本领,就是防止情绪干扰、情绪用事、情绪主导、情绪抉择,使一切问题的处理都建立在理性和法治的基础上。 在矛盾双方情绪冲动时不能讲道理。道理是理性的产物,尽管可能帮助人们恢复理性,但也一定是在情绪缓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在情绪冲动时容易偏执,可能连他自己都控制不住,所以,即便他错了,也暂时不要去讲道理,更不能去批评,甚至还需要讲点他的好,赞扬些他的优点。假如他没有这些优点,也要赋予他某些优点,因为需要依靠优点才能对冲他的错误及伴随的情绪。人都有顾面子、爱听表扬、希望得到尊重的心理需求,以正面激励法适当满足他的心理需求,就为在最困难的对立环节缓和情绪提供了保证。 一次,某楼盘的业主们与开发商、政府部门产生矛盾,把楼盘前的公路堵了。我带几个同志去疏通公路,一到现场就面临群情激愤的“下马威”,有骂人的、发泄的,攻击一波接一波。这个时候,我知道不是说理的时候,也不是诉委屈的时候,只能老老实实在群众面前点头听着,同时,还要顺着他们的情绪走。他们骂开发商、骂干部,我也随声附和甚至愤愤不平说几句,这样更容易贴近他们。 转移情绪之后,我们再开始了解情况,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上来。这时候,业主们的情绪得到遏制,理性有了位置,我再说话大家就静下来了。我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安排,表示问题解决之前我都承担协调责任,及时传达了“有人管”和“怎么解决”的明确信号,信任度得到增强。紧接着,我们请业主代表到街道会议室与政府部门一起商谈解决问题,公路很快疏通了。一个月之后,业主们的问题得到解决,尽管解决过程并不轻松。 ★★★ 如何面对工作中的情绪低落 一次,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与群众发生争吵。事后她说是因为家里两口子闹别扭了自己心情不好,所以就借题发泄出来。人在难受时难免会情绪低落,这可以理解,但丝毫不能成为与群众争吵的理由,这是错误。情绪低落不能走向行为错误,这是需要严格自律的问题。 情绪低落是一种消极状态。不是人想消极,而是人违背不了客观规律,不可能任何时候都积极。消极,并不影响重新焕发激情。人有一些不愉快,有一点心情不好,都是正常的,不是道德品质问题,也不是纪律作风问题。偶尔情绪低落,是自然规律在人身上的反映。 人的思想,必然随着生活、工作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同时,从情绪低落尽快调整到积极的状态,也是自然规律在人身上的反映。人的平静生活需要积极状态支撑,人都有通过主观努力改善心情和精神的愿望。 情绪的低落与积极,是交替变化的内在要素,对每个人来说,比例是不一样的。在我身上,可能积极占 95%,消极占 5%。这 5%一定有,正视它,就是证实人的不足、人的局限。再先进的人都有局限,再优秀的人都有不足。正是否定了绝对化,才使人始终具有提高的潜力,不断朝着更理想的高度努力,这也为人需要终身学习提供了最充分的理由。 情绪低落可以理解,可以及时调整过来,但不可滥用,更不可借题发挥、自我放纵。借情绪低落放纵自己的错误,暴露出人在综合素质方面的缺陷。如果一个人工作中老是情绪低落,就必然是素质问题在制约他。因为一个素质良好的人,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只要天塌不下来,都会努力克服和战胜困难。 ★★★★ 学会在自我斗争和挑战中成长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伟大理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其实,一个人做好工作,甚至处理好某个环节的问题,经常需要斗争。斗争是工作的常态,人的素质是在斗争中提高的,事业也是在斗争中进步的。 那天,我接待一名上访人员,他从外地慕名而来。我与他交流了一个多小时,他说单位侵占了自己的房屋权利,而这个单位30年前就不存在了。因为无据支撑,他走到哪里都不如愿。他也许就是那种一有不满就认定自己委屈,就找上访理由,从而形成缠访的人。 我听他说了很多后,引导他怀疑自己的诉求是否合理,但劝说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就想试试冷处理,于是收敛热情,保持沉默,不让他从我身上找到丝毫可以支撑上访的理由。我任由他自言自语,只顾埋头写自己的东西。 没想到上访人很快就带着情绪说话了:“老马,你要像报纸上宣传你的一样哟。”意思是报纸上宣传你对群众满腔热情,但现在好像不是这样。我做出马上意识到对方的意见有道理的样子,立即把笔记本推到一边,说:“对不起,刚才想到一个事记了几句。”然后又耐心细致地和他交流起来,直到他带着基本满意离开。 我的这种转变,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斗争的结果。所谓斗争,就是用正确的理念战胜不正确的理念,成为严于律己最本质的理念。 斗争并不总是这么简单,更多时候是异常艰巨的,特别是事关发展未来、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方面的斗争,也包括人类与自然的斗争,那都是永恒的考验。 每条战线、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要思考自己面对的挑战,这也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个必答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战胜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党总是能够回答人们关注的所有问题,总是能够组织带领人民战胜一切挑战,这也是中国人民长久幸福的充分保证。 党在战胜挑战中引领人民前进,个人在战胜挑战中也促进自己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