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水果产地分布图]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

 激情燃烧的少年 2018-04-25

篇一 : 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

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

中国苹果又称绵苹果,与西洋苹果同属蔷薇科,苹果属,落叶乔木,原产我国,栽培历史2000余年,华北等地有少量栽培,陕西、河北、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仍有广泛分布,并有百余年生大树。()

我国有着适宜于苹果树生长发育的得天独厚的地理、土壤和气候条件,是理想的苹果生产地。我国苹果生产现已形成四大苹果主产区:

一、渤海湾产区

该区域包括胶东半岛、泰沂山区、辽南及辽西部分地区、河北大部和北京、天津两市,是我国苹果栽培最早、产量和面积最大、生产水平最高的产区。本区2000年苹果面积1061.9万亩,产量776.03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8.99%和38.35%;苹果出口量13.77万吨,占全国的60.12%,优质果商品率高。本区28个优先扶持县的栽培面积、产量为623.01万亩和572.63万吨,分别占全区的58.77%和73.8%;2005年苹果栽培面积占全国苹果总面积的39%,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3%。

辽南以大连、营口为集中产区,辽西以葫芦岛、凌海等地为主。本区热量充足,光照好,降水适量。泰沂山区生长季节气温较高,有利于中早熟品种提早成熟上市;沿海地区夏季冷凉、秋季长,光照充足,是我国中、晚熟品种的最大商品生产区;该产区出口条件优越,交通运输方便;吸引外资较多,企业发展较快,产业化优势明显;本区科研、推广技术力量雄厚,果农技术水平较高。

鲁中山区、鲁西北平原主要栽培着色系富士及新红星品种。河北、京、津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以唐山和张家口等地为最好。北京以密云、昌平和延庆为主。天津是苹果新区,主要集中在郊区。

该地区主要发展着色系富士、短枝型元帅、乔纳金、金矮生等。

二、西北黄土高原产区

该区域包括陕西渭北地区、山西晋南和晋中、河南三门峡地区和甘肃的陇东地区,2000年苹果总面积1271.4万亩,占全国的34.16%;产量772.79万吨,占全国的38.19%;出口量3.23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14.1%。本区27个优先扶持县栽培面积、产量为726.3万亩和573.76万吨,分别占全区的57.13%和74.25%。

这一产区维度较低,大部分属于黄土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11.8-16.6℃),土层深厚,是苹果优质产区。陕西铜川、白水、洛川和甘肃天水等地,已经成为我国外销苹果的重要基地。

该地区苹果栽培品种主要是着色系富士、新红星、乔纳金等。

三、黄河故道和秦岭北麓产区

该区包括豫东、鲁西南、苏北和皖北,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1%和14%,今年秦岭北麓果区面积增长慢,而黄河故道果区则呈显著增长趋势。

黄河故道产区,地势低平,年平均气温13-15℃,1月份平均气温-1.6-1℃,7月份平均气温27-28℃,年降雨量700毫升左右,日照时数2300-2500小时,土壤为冲积沙土,土壤有机质少,偏碱,pH7-8,宜采用海棠做苹果嫁接砧木。果树生长季节较长,幼树结果较早,果实成熟也偏早。

该地区优势品种主要为红富士。

四、西南冷凉高地产区

该区包括四川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的川西地区,云南东北部的昭通、宜威地区,贵州西北部的威宁、毕节地区,西藏昌都以南和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带。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和2%。

苹果的主要产地 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

西南冷凉高地产区维度低,海拔高,垂直分布差异明显,年平均温度在10-13.5℃之间,年降水量为800-1000毫升,多生产早熟苹果。(]

这一地区主栽金冠、元帅和红星等。

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在世界苹果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农业部制定《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确定了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二大优势产区。规划实施5年来取得显着成效,我国苹果和苹果浓缩汁的国际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为适应新时期对苹果优势产业带建设的新要求,在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成效、基本经验,分析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规划》发布实施以来,各级农业部门强化科技服务,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市场开拓等,促进了优势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化调整,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吸引了国内外大批资金注入,各种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加速聚集,促进了产业快速升级,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扩大了市场份额,推动了我国由苹果产业大国向产业强国的发展。

(一)主要成效

1.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2007年我国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943万亩,产量达到2786万吨。优势区域所在的山东、陕西、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及甘肃7省的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6%和90%,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2.4%和47.5%,平均单产提高44.3%。优势区域平均亩产达到1130公斤,比全国平均单产高23%,比2002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

2.品种结构和果品质量明显优化。富士是我国栽植面积最大的优势品种,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0%;新红星、首红等元帅系品种比重为9.2%,居第二位;自育品种秦冠和华冠产量分别占6.8%、2.1%;嘎拉、华夏、藤木一号、红将军等中、早熟品种发展较快;金红、青苹等一些适宜加工的品种日益丰富并形成规模生产。在规划引导下,苹果套袋、疏花疏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果品质量的提高。根据国家果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跟踪检测,两大优势产区果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均达到99%,优质果率由规划前不足30%提高到55%。

3.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优势区域内鲜苹果机械冷藏量上升6.4个百分点,气调贮藏量上升3个百分点,果品贮藏加工企业超过2200家,商品处理线近千条,年处理量占苹果产量的15%,明显带动了苹果优质生产基地建设和果品质量的提高,苹果深加工能力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苹果浓缩汁产量超过100万吨,比2002年提高2.1倍,其他苹果加工产品如鲜果汁、罐头、脆片、苹果醋等产量约40万吨。前5位加工企业浓缩汁产量占全国70%以上。

4.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我国鲜苹果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为101.9万吨、

苹果的主要产地 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

5.127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88.1%,132.2%,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五位;苹果浓缩汁出口量104.27万吨,出口额12.45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51.8%和623.8%,占有60%的国际市场份额,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两大优势产区鲜苹果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出口的54%、70%;苹果浓缩汁出口占全国的99%以上。

(二)总体评价

规划科学划定了我国苹果产业发展的优势区域,准确定位了我国苹果产业发展方向。通过规划实施,科学引导了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质量提高,推动苹果成为我国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之一。

经过五年的努力,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基本完成。优势区域内苹果平均单产由1048公斤/亩提高到1130公斤/亩;优质果率达到55%,高于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苹果出口量由30万吨增加到101.9万吨,超过规划目标11.9万吨; 机械冷藏和气调贮藏分别达到鲜食果品的30.1%和10.1%,商品化处理能力达到20 %,完成规划目标;加工能力达到30.7%,高于规划目标10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我国正在由世界苹果生产大国向产业强国迈进,规模优势日益突出,市场竞争优势日益显现,但在苹果优良品种育种、栽培标准化、产后商品化处理、气调贮藏、营销能力及组织化程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三)经验与启示

规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中央、地方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关键在于坚持'三个结合'。

一是坚持资源禀赋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科学划定区域。渤海湾优势区符合最适宜苹果生长气候条件7个指标中的6个,黄土高原优势区则完全满足7个指标的要求。同时,优势区域的划定还兼顾了当地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实现了自然条件与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优中选优。

二是坚持规划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规划的实施有效引导了产业集聚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优势区域的支持力度,建设了3个苹果育种中心和22个良种繁育基地,实施了苹果套袋关键技术补贴项目,开展了无公害和绿色果品基地创建、有机果品认证、原产地标识认证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坚持稳定生产与拓展加工相结合,加快产业升级。规划实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稳定种植面积,优化区域布局,努力提高生产水平,强化产后环节,使苹果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鲜食果品采后商品化加工处理和深加工能力等得到明显提高,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了产业升级步伐。

二、发展前景分析

苹果的主要产地 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

(一)市场供求分析

2007年全国苹果总产量约2786万吨,其中国内鲜苹果消费约1770万吨,浓缩汁等加工用果量约910万吨,鲜果出口102万吨。(]

1.供给分析。我国苹果种植面积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为4480万亩,以后几经调整,2004年降至2815万亩,2006年又回升到2848万亩,目前农民仍有较高的苹果种植积极性。同时,上世纪80年代种植的苹果园已经陆续进入更新阶段,因此,在2010年以后将苹果栽培面积动态控制在3000万亩,对于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农民收入是十分必要的。市场需求的增加主要靠提高产量来满足。按照近7年产量年均增速3.5%计算,到2010年国内苹果产量有可能达到2900万吨,2015年达到3430万吨。

2.需求分析。鲜食苹果需求。从国内消费需求看,近年我国人均鲜苹果消费量13.2公斤/年, 超过8.2公斤的世界人均消费水平。预计2010-2015年我国年人均鲜苹果消费量在14公斤左右,按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预测,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需要鲜苹果1918万吨;2015年人口将达到14.2亿,鲜苹果年需求量增加到1988万吨。从出口需求看,近年我国苹果出口量年均增幅19%,预计今后仍将保持波动性上升趋势,按照年出口递增量计算,到2010年我国苹果出口量120万吨,2015年有可能达到170万吨。

加工苹果需求。我国苹果汁加工行业已形成了4170吨/小时的加工能力,浓缩汁产量超过100万吨,产业发展规模主要受国际市场容量、国内市场开拓和原料供应的限制。据行业协会分析,到2010年如果苹果浓缩汁产量达到120万吨,需要供应原料960万吨,其中,国内市场的消费比重至少提高10个百分点;2015年在稳定浓缩汁产量的同时,其他深加工产品,如苹果酒、苹果醋、苹果片等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苹果原料加工比重将继续保持总产量的30~35%,即1030~1200万吨。

2010年中国苹果总需求约3120万吨,2015年苹果总需求约3370万吨,供需基本平衡。

(二)发展潜力分析

1.面积与产量。《规划》实施期间优势区域新增果园370万亩,新增面积65%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在2015年之前,渤海湾优势区内苹果种植面积将保持基本稳定,黄土高原优势区土地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目前优势区内苹果面积近2000万亩,通过提高建园质量、缩短幼树生长期、改善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理投入等措施,平均单产提高到1400公斤/亩,优势区的产量可达到2800万吨。

今后几年我国部分果园将陆续进入更新换代时期,预计到2015年,全国需要更新的比例接近20%,全国苹果总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结果面积2400万亩,完成3430万吨的产量,结果树单产平均将达到1430公斤/亩(全国平均单产达到1143公斤/亩)。目前优势区结果树平均亩产1287公斤,其中山东优势区结果树亩产2115公斤,陕西优势区结果树亩产1487公斤。

2.市场占有率。近7年我国苹果出口贸易额年均递增14%,居世界第五位。继续保持贸易额的现有增长速率,到2015年我国苹果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将提高到17%。优势区重点

苹果的主要产地 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

提高特级和一级果的比例,满足出口和国内高档市场的需求。[)我国苹果浓缩汁的国际市场份额将努力保持稳定在目前的60%。

3.效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苹果保健营养价值的认知,全球苹果消费呈上升趋势,世界苹果出口量比10年前增长了40%,我国鲜苹果出口价格年均递增率达到21.7%,浓缩汁出口价格跃上1000美元/吨大关。尽管目前金融危机导致市场消费疲软,生产成本上升限制了农民及企业收益的上升速度,预期未来5年鲜苹果及加工产品的经济效益仍将保持上升趋势。

(三)竞争力分析

1.国际市场竞争力。鲜食苹果方面,据FAO统计,2005年发达国家的苹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5.5%,但苹果出口占总贸易量的64%,价值占总贸易额的78.3%。法国、意大利、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均在14%以上,是我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国的主要优势有,产量世界第一的规模优势;周边国家基本不产苹果的区位优势;物美价廉的成本优势;主产品种规模大、品质好、易于贮藏的资源优势。我国苹果产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能满足国际市场要求的果园越来越多。劣势主要是我国苹果内在质量不高,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标准化程度差,产品整齐度低,制约了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出口。苹果浓缩汁方面,主要竞争对手是波兰、阿根廷、南非、巴西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合计出口量在40~60万吨之间,竞争力相对较弱。我国的优势是:总体规模大、主要生产企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行业协会协调能力强;出口目标国家主要是美国、俄罗斯、荷兰、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有一定的价格提升空间。劣势主要是缺乏相对固定的原料基地,原料供给不稳定;酸度较低,限制了价格提升;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2.国内市场竞争力。鲜食苹果方面,苹果产量占全国水果总量的27%,市场份额大;与其他水果相比,苹果耐贮性好,贮藏期长、销售供应期长,栽培管理技术相对成熟,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果品质量不断提高和果品风味多样化能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但是,近年我国果品种类日益丰富,市场供应多样化,苹果消费受到北方时令水果和南方热带、亚热带水果以及进口果品的冲击。提高果实品质、增加品种多样性、扩大宣传是吸引国内市场消费的重要因素。苹果浓缩汁及其他加工产品方面,目前浓缩汁国内市场消费比例仅5%左右,随着果汁饮料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高酸苹果基地的建设,浓缩汁国内市场消费增长潜力较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他深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将越来越高。

(四)制约因素分析

1.现有栽培技术体系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乔砧密植、果园郁闭、营养失衡是造成目前单产低、品质差的主要因素之一。苗木质量差,建园投入不足,进入结果期晚;栽培管理标准化程度低,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上升较快,鲜苹果一级果率较低;果园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偏重依赖化肥,水肥利用率低,主要病虫害防治效率偏低。研发推广适宜我国国情的矮化密植配套技术体系,简化栽培、培肥地力、节本增收等是当务之急。

2.老园陆续进入更新期。进入'十一五'后,我国苹果主产区果园陆续进入衰老更新时期,整个优势区树龄超过20年的果园660万亩,占23.4%,未来5年需要更新的果园预计平均15%以上,部分老产区更新比例将达到30%。在老果园更新过程中,进行土壤修复,

苹果的主要产地 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

克服果园的重茬障碍及适宜树种更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产后处理能力不足。苹果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技术、新成果少,采收、贮藏、加工处理、运输环节严重影响苹果质量。大部分贮藏加工企业规模在3000-10000吨之间,气调贮藏仅占鲜食苹果产量的10%,商品化处理能力仅20 %。优势区苹果深加工企业以生产浓缩汁为主,其他深加工产品的产量很低。

4.组织化经营程度不高。果农与市场的有效联结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和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的能力较弱。果园规模小,东部地区果农5亩以下苹果园的比例高达90%,西部地区为75%。

三、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品质、扩大出口、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建立现代化栽培技术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产后处理能力建设,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全面提升我国苹果产业市场竞争力,带动优势区域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稳定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质量、增加出口量,提高贮藏加工能力、提高市场开拓能力,以加快促进苹果出口和深加工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国苹果及其加工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全国目标: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总产量2010年达到3100万吨,2015年达到3400万吨,优质果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鲜苹果出口2010年达到120万吨,2015年增加到170万吨,苹果浓缩汁保持世界总出口量的60%以上份额。

优势区域目标:2015年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2010年达到1250公斤/亩,2015年达到1400公斤/亩,总产量分别达到2500万吨、2800万吨,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优质果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产后加工处理量力争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总产量的40%,鲜苹果和浓缩汁出口分别占全国份额的70%、99%。

(三)主要任务

1.实施标准化生产,建设现代化栽培技术体系。完善苗木繁育体系,推广种植无病毒优质大苗,培育抗性强的矮化砧木,研发各种矮化密植的组合方式,研究早实、丰产、优质的现代化建园技术;改革现有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机械化、简化栽培管理技术,实施营养诊断施肥和节水灌溉,改进耕作方式,培肥地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生物避灾、技术减灾和工程抗灾并举,全面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通过推广生物防治、生态调控和生物质循环利用,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保障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有害生物的检疫,建立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早期预警和持续

苹果的主要产地 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

控制技术水平。[)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逐步实施可追溯制度,建立中国的GAP。

2.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化贮藏加工体系。加大对贮藏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带动行动促进我国苹果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提升。构筑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安全、高效、节能贮藏保鲜技术与示范体系,研究实用、低成本苹果物流冷链,至2015年初步建成现代化贮藏加工体系。

3.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体制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强重点县果树站、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技术推广服务作用;加强公共营销促销服务系统基础设施和组织建设,完善现代化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能力,为生产和经营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各种传媒进行技术推广和科普宣传,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化;加快发展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果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优势区域布局

总体保持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两大优势区域不变,部分地区做微调。黄土高原优势区域整体规模扩大,向西拓展增加天水及陇南部分地区,新增地区完全满足7个苹果最优生态指标。渤海湾地区将秦皇岛地区调整为燕山、太行山浅山丘陵区,新增地区满足苹果7个优良生态指标中的6个。

(一)渤海湾优势区

1.基本情况。该区域包括胶东半岛、泰沂山区、辽南及辽西部分地区、燕山、太行山浅山丘陵区,是我国苹果栽培历史最早,产业化水平较高的产区。2007年苹果面积993万亩,产量1124万吨,分别占全国的34%和40%;苹果出口量55.15万吨,占全国的54%,出口额3.39亿美元,占全国的66%;苹果浓缩汁出口额和出口量均占全国的20%。

该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品种资源丰富;加工企业规模大、数量多,市场营销和合作组织比较发达,产业化优势明显;科研、推广技术力量雄厚,果农技术水平较高。沿海地区夏季冷凉、秋季长,光照充足,是我国晚熟品种的最大商品生产区,管理水平较高,产量高,出口比例大;泰沂山区生长季节气温较高,有利于中早熟品种提早成熟上市;燕山太行山浅山丘陵区自然生态条件良好,光热资源充足,是富士苹果集中产区,交通运输方便,市场营销条件优越。

该区域包括53个苹果重点县市,其中山东25个、辽宁14个、河北14个。

2.主攻方向。以鲜食为主,重点发展红富士等优质晚熟品种,产品面向国内高档果品市场和国外市场;积极发展深加工企业。

3.功能定位。胶东半岛、辽南以及太行山浅山丘陵区是晚熟苹果生产区,以发展优质红富士苹果为主,主攻国内外高档果品市场,同时发展其他中晚熟品种,满足国内及东南亚市场需求;泰沂山区、燕山丘陵及辽西重点发展中、早熟品种,适量发展晚熟品种,加大苹果深加工发展力度,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苹果的主要产地 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

4.发展目标。()2015年重点县苹果面积稳定在650万亩,产量1000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2%和30%;结果园单产达到2000公斤/亩,优质果率达到80%;鲜食苹果出口量达到85万吨以上,占全国的50%,逐步向高档市场推进;苹果浓缩汁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比例保持在29%以上。

(二)黄土高原优势区

1.基本情况。黄土高原优势区包括陕西渭北和陕北南部地区、山西晋南和晋中、河南三门峡地区和甘肃的陇东及陇南地区。2007年苹果面积1537万亩,占全国的52%,总产量1384万吨,占全国的49.7%;该区苹果浓缩汁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达到68.8万吨、8.07亿美元,均占全国的65%,但鲜食苹果出口量和出口额仅占全国的4.3%、4.9%。

该区域生态条件优越,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生产规模大,集中连片,发展潜力大。该区域跨度大,生产条件和产业化水平差别明显。以陕西渭北为中心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优质晚熟品种生产基地和绿色、有机苹果生产基地;陇东、陇南及晋中等地区湿度适宜,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元帅系品种集中产区;核心区周边及低海拔地区是加工苹果的良好生产基地。

该区域包括69个苹果重点县市,其中陕西28个,甘肃18个、山西20个,河南3个。

2.主攻方向。继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快绿色、有机苹果基地建设,完善采后产业体系,积极扩大出口。

3.功能定位。陕西渭北和陕北南部、陇东等黄土高原中心产区,以生产优质晚熟鲜食苹果为主,主攻国内外优质高档果品市场;渭北南部、晋中和晋南及豫西等地区,积极发展优质中熟和中晚熟品种,加快加工鲜食兼用品种的发展;在天水、陇南地区重点发展元帅系品种。

4.发展目标。2015年重点县苹果面积扩大到1350万亩,占全国的45%,总产量达到1700万吨,占全国的50%;结果园单产提高到1750公斤/亩以上,优质果率达到60%以上;加工比例占总产量的40%;鲜食苹果出口量提高到34万吨,占全国的20%,苹果浓缩汁出口占全国总出口量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

五、建设重点

(一)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完善国家苹果改良中心和分中心建设,强化技术支撑功能,形成国家苹果良种选育与苗木繁育研发主导体系。建立国家苹果无病毒原种保存圃,在苹果优势产区建立优良品种采穗圃和品种区试点,加强和完善已有良繁基地的管理,发挥苹果良种苗木繁育的主渠道作用。在苹果优势产区重点扶持建立一批自主运转的大型商业化果树苗圃,强化苹果苗木生产、销售许可证制度,实行定点生产、专营销售。加强苹果苗木生产与流通的病虫害检疫,有效控制苹果病毒病和危险性、检疫性病虫害的传播与蔓延。

(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在两大产区选择基础条件好、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

苹果的主要产地 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

重点县区,建立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示范推广一批优质、丰产、安全、高效益的生产关键实用技术,实施生物防治、生态调控及生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实现现代果树生产技术的综合示范。(]

(三)苹果贮藏加工技术体系建设。构筑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安全、高效、节能贮藏保鲜技术与示范体系,大力推广保鲜和气调贮藏,提高采后商品化加工处理能力。推广实用、低成本苹果物流冷链,降低果品采后损耗。研究开发苹果深加工产品生产工艺、设备,加强苹果综合利用。建立深加工产品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积极推行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认证,以及'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认证'。

(四)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依托相关科研单位和大学,在两大产区分别建立两个国家级苹果研究与技术推广中心(或试验站),针对苹果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并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推动苹果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通过科技项目带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增强苹果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和新机制,加强重点县果树站、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技术推广服务的作用,加强培训和交流,使科研成果和技术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五)提高产业化服务水平。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优势产区建立和完善果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收集、分析、发布国内外相关信息,形成省、市、县、乡四级果业信息网络。在重点县区建立大型果品交易批发市场,建立农资供应网络,加强农资市场管理。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省市县乡四级行政领导负责制,进一步强化对优势区域果业工作的领导。鼓励组建乡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展技术、农资供应、病虫防治、产品销售等服务,逐步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

(二)完善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果农投入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通过优化环境、项目招商,吸引和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及所有制形式的组织和企业参与果业开发,逐步建立起合理、有序的果业发展投融资机制。积极开展果业保险试点工作,保证苹果产业的良性持续发展。

(三)开展农民培训。完善技术服务与培训网络,建立公共资讯和专业咨询系统或机构。大力推广电视、电脑、电话'三电合一'农业信息综合利用和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加大对青年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提高产业队伍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四)强化宣传引导。重视舆论宣传,开展苹果营养保健功能研究和产品推介,在丰富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培养扩大消费群体。加强对优势产区的宣传,全面提升我国苹果产业的国际地位。

篇二 : 读“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示意图”,分析回答问题。(1)

读“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示意图”,分析回答问题。(1)从地形、气候、经济发展特点等方面分析我国水土流失去地区分布的特征,以及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综合读图题难度:偏难来源:同步题

(1)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交界处。这里发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地势起伏大,坡度陡;降水集中,多暴雨;这些地区生态脆弱,经济落后,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活动破坏了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及工矿建设破坏了地表结构。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技术,建设农、林、牧、渔结合的大农业;改善农村能源供应,发展省柴灶、建设沼气池、营造薪炭林等;退耕还林还草,积极营建水土保持林;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中,有计划地堆放表土,实施护坡工程;改善落后地区的经济状况等。

考点:

考点名称: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水土流失及其防治(以黄土高原为例):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脆弱的环境: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很大。人口增加解决吃饭问题开垦陡坡、林地、草地等,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2.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暴雨的冲刷

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植被的破坏;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使原来的林草植物被破坏殆尽,地法恢复;

开矿。露天煤矿的建设,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河道滩地开矿使大量泥党小组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砂

3.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挖掘水资源潜力,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建成高产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扩大林、草地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改善天然草场和植被: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加强放牧管理,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保持水土

4.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可以看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从泥沙的生产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可以利用小流域的经验,进行更大流域的治理。

重点: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秤体系。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工程见效快,工程养林草,林草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技术是关键

模式:见第二册选修课本P63页

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水土流失现状:

当前我国水土流失状况表现为三个特点:

1、面积大,范围广。

根据遥感调查,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达到35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2%。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而且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从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9.1万km2,占全国的2.6%;中部地区51.15万km2,占全国的14.3%;西部地区296.65万km2,占全国的83.1%。

2、强度大,侵蚀重。

我国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2亿吨,约占全球土壤侵蚀总量的1/5。主要流域年均土壤侵蚀量为每平方公里3400多吨,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甚至超过3万吨,相当于每年2.3cm厚的表层土壤流失。全国侵蚀量大于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的面积达112万km2。

根据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以及流失强度综合判定,我国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其中,长江流域265个、黄河225个、海河71个、松辽河44个,分别占41.0%、34.9%、11.0%和6.8%。从省级行政区来看,水土流失严重县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省,97个;其次是山西省,84个;然后依次是陕西省63个,内蒙古自治区52个,甘肃省50个。

3、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

全国几个主要水土流失类型区的情况各有不同:

①东北黑土区: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等省区,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这一地区地形多为漫岗长坡,在顺坡耕作的情况下,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经测定,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表土0.4~0.7cm,初垦时黑土层厚度一般在80cm左右,垦殖40年后减至50~60cm。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黑土层已完全消失,露出下层黄土,当地称为“破皮黄”。

②北方土石山区:分布于北京、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市。大部分地区土层浅薄,岩石裸露。土层厚度不足30cm的土地面积占本区土地总面积的76.3%。

③黄土高原区:分布于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宁夏、河南及青海等省区。区内土层深厚疏松、沟壑纵横、植被稀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这一区域是我国土壤侵蚀量最高的区域,有11.5万km2的土地侵蚀量大于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

④北方农牧交错区:分布于长城沿线的内蒙古、河北、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由于过度开垦和超载放牧,植被覆盖度低,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交替发生。

⑤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重庆、陕西、甘肃及西藏等省区市。地质构造复杂而活跃,山高坡陡,人地矛盾突出,坡耕地比重大。耕作层薄于30cm的耕地占18.8%。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强降雨作用,滑坡、泥石流多发。

⑥西南岩溶区:分布于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土层瘠薄,降雨强度大,坡耕地普遍,耕作层薄于30cm的耕地占42%。有的地区土层甚至消失殆尽,石漠化面积达8.80万km2。

⑦南方红壤区:分布于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岩层风化壳深厚,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产生崩岗侵蚀。

⑧西部草原区:分布于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由于干旱少雨,超载过牧,过度开垦,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严重。

治理对策措施及建议: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总的思路应该是:努力不欠新账,加快清还老债。

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各类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对历史上已经形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地区要加大治理力度,加快治理进程。

(一)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坚决遏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

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各类生产建设活动将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为此,应当加强预防保护工作。一是加强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资源保护。对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害易发区,需要严格控制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有特殊情况必须建设的,应充分进行水土保持方案论证,切实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二是依法强化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对扰动地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都应当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监督管理部门也要加强跟踪检查,做好验收把关,保证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同时,需要在法律中严格有关的管理制度,明确处罚措施,使水土保持违法案件能够得到查处,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三是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的社会监督。采取政府组织、舆论导向、教育介入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同时不断强化群众监督,唤起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大力营造防治水土流失人人有责、自觉维护、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氛围。四是需要尽快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占用破坏,谁恢复补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补偿制度。同时,对于水土流失区的水电、采矿等工业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水土流失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山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的水土流失治理。

(二)大力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突出抓好坡耕地和侵蚀沟综合整治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为非常成功、有效的一条技术路线,应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在当前我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情况下,生态建设应尽快改变偏重单项措施的做法,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特别是应把坡耕地和侵蚀沟综合整治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优先解决群众生计问题,实现综合效益,以弥补以往建设的不足。

实施坡耕地和侵蚀沟综合整治一举多得,一是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对下游起到缓洪减沙的作用;二是能够改善当地的基本生产条件,解决山丘区群众基本口粮等生计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后粮食单产一般可以翻一番,黄土高原坝地的单产一般为坡地的4倍;三是可以增强山丘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奠定基础;四是可以有效保护耕地资源,减轻对土地的蚕食,为守住国家18亿亩耕地的红线做出贡献,保障粮食安全。坡耕地和侵蚀沟整治是目前我国建设基本农田最具潜力的一个途径。

(三) 加大封禁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

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一项有效措施。在人口密度小、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比较轻微地区,可以采取封育保护、封山禁牧、轮封轮牧等措施,推广沼气池、以电代柴、以煤代柴、以气代柴等人工辅助措施,促进大范围生态恢复和改善。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把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小范围高标准的人工治理,增加旱涝保收基本农田、人工草场,解决农牧民的吃饭、花钱问题,为大面积封育保护创造条件。

(四)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确定防治目标和关键措施

根据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类指导,分别确定当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目标和关键措施。黄土高原区,应以减少进入黄河的泥沙为重点,将多沙粗沙区治理作为重中之重。措施配置应以坡面梯田和沟道淤地坝为主,加强基本农田建设,荒山荒坡和退耕的陡坡地开展生态自然修复,或营造以适生灌木为主的水土保持林。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重点是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在溪河沿岸及山脚建设基本农田,在山腰建设茶叶、柑桔等经果林带,在山顶营造水源涵养林,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东北黑土区,应有效控制黑土流失或退化的趋势,使黑土层厚度不再变薄,生产力不再下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治理措施应以改变耕作方式、控制沟道侵蚀为重点。西南岩溶区,重点是抢救土地资源,维护群众基本的生存条件。应紧紧抓住基本农田建设这个关键,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提高环境承载力。西北草原区,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控制地下水位的下降。对已经退化的草地实施轮封轮牧,有条件的建设人工草场,科学合理地确定单位面积的载畜量。对主要风沙源区实施重点治理。

(五) 加强领导,强化地方政府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责任

水土流失是一个综合的自然与社会经济问题,水土保持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政府层面确立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落实防治责任,研究防治的重大问题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综合防治当地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既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程度的集中反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一是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毁坏,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加剧了这一矛盾。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平均每年约100万亩。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岩溶区和长江上游等地有相当比例的农田耕作层土壤已经流失殆尽,母质基岩裸露,彻底丧失了农业生产能力。根据这次科学考察,按现在的流失速度推算,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丧失殆尽;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增加一倍。

二是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进入河流、湖泊和水库,削弱河道行洪和湖库调蓄能力。黄河水患的症结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950~1999年下游河道又淤积泥沙92亿吨,致使河床普遍抬高2同时,由于水土流失使上游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增加了山洪发生的频率和洪峰流量,增加了一些地区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机会。泥石流是水土流失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陡峭的地形、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和高强度降雨是形成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植被破坏、陡坡开荒、生产建设过程中的乱挖乱弃等不合理活动都会导致径流增加,加大泥石流发生的频率,扩大泥石流的规模,加重危害程度。

三是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降低耕地生产力,不断恶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制约经济发展,加剧贫困程度,不少山丘区出现“种地难、吃水难、增收难”。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往往也是最贫困地区,我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多数革命老区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赣南15个老区县中,有10个是水土流失严重县;陕北老区县25个,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同时,我国西南、西北许多少数民族区也多为水土流失严重区,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1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7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

四是削弱生态系统功能,加重旱灾损失和面源污染,对我国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

一方面,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干旱灾害;

另一方面,水土流失作为面源污染的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过程中,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物,加剧水源污染。全国现有重要饮用水源区中作为城市水源地的湖库,95%以上处于水土流失严重区。水土流失还导致草场退化,防风固沙能力减弱,加剧沙尘暴;导致河流湖泊萎缩,野生动物栖息地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

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这次科学考察和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水土流失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总量3.5%。

篇三 : 中国水果产地分布图

水果的地域分布比粮食还要严格。在我国,热带、亚热带水果椰子、芒果、菠萝、桂圆、荔枝、柚子、香蕉等最怕0℃低温,因而只分布在华南地区。柑桔、枇杷等亚热带水果能耐轻寒,但在–9℃左右甚至以下低温时仍会造成严重冻害,一般只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地区则盛产苹果、梨、柿子、葡萄等温带水果。我国长城以北和新疆北部地区,因为冬季过于严寒,苹果等温带水果也难以生长。近年来,利用嫁接、杂交等方法,苹果已开始向更北地区扩展。

我国水果分布地区具体如下:

香蕉:海南产量最高;福建、广东次之。外观海南最好,适合挑外相的北方城市销售;口感福建较香较甜,适合挑口感的南方城市;所以福建一级蕉基本销往上海,二级蕉多数销往山东。

芒果:主产区海南,广东雷州半岛、广西。上品为青皮、大、小台农等;中品有爱文、红芒、苹果芒、鸡蛋芒等;下品有大、小象牙、紫花三号等,产量最大;四川攀枝花芒果上市最晚(9-10月),但品质很好。

荔枝:广东产量最高,海南、广西、福建次之。成熟期海南最早,福建最晚。成熟态势为五月初从海南三亚始延广东高州、东莞、增城、汕头;福建漳州、莆田的地球纬度西移,递次成熟,前后75天左右收获结束。其中糯米糍、妃子笑、桂味、无核荔枝等为上品;白蜡、兰竹等为中品;黑叶等为下品,但产量最大。

龙眼:主产区福建、广东、广西。福建莆田量大质好。销量南方较北方好。

杨梅:有两大产区:福建龙海、浙江余姚。福建上市最早,品种最好为“东魁”,价位最高。不易储存和运输,销量南方比北方好。

枇杷:主产福建南部。云霄县最早,号称开春第一果,品种多为早钟,质好价高,多销南方城市,产量最大为福建莆田长太镇,品种多为解放钟,果大好看,口感略差。南方城市有很大销量,北方大城市有一定销量。

木瓜:主产区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次之。海南木瓜卖相最好,较好的品种有夏威夷小木瓜、索罗瓜、日升瓜等,主要销往广东、北京和福建。

莲雾:台湾特产,海南有种植,但没形成产量规模,目前在北方城市认知不多,销量很小。

番石榴:主产区福建、海南、广东。在南方又叫芭乐,多销往南方城市,北方城市没推广开,销量很少。

菠萝:主产区海南、广东、广西。品种多为沙捞越,北方各城市有很大销量。

圣女果:主产区海南,广东、福建次之。北方城市有非常大销量。

火龙果:主产区海南,北方城市有销量,节日价高,多用于装果蓝。

柚子:主产区福建平和,品种多为官溪蜜柚,产量最多;最佳上市期应在九月下旬到来年二月;另有浙江玉环文旦柚、四川移植的官溪蜜柚,品质较差,一般在福建官溪蜜柚销售后期才登场。(广西沙田柚近年已逐步退出北方市场,因品质较差,浙*柚这几年销售大滑。)

芦柑:主要产区为福建漳州市、泉州永春县。漳州成熟期早,每年十一月份下旬下树质量最好,品质在每年二月份前稳定,永春芦柑成熟于十二月份下旬,一般可销售到来年四月上旬。

碰柑:主产区两湖、四川、浙江,产量大,外观类似芦柑,多冒充漳州芦柑上市。

澳柑:主产区四川眉山,是近年新移植的国外品种,口感比进口差,外相不错。

贡柑:主产区广东泗会 一带,是近年走俏水果,(有炒作的因素)。

小蜜橘:江西南丰、广东泗会(广东称砂糖橘,改名价格大增,有炒作的因素)

脐橙:主要有四大产区:四川奉节、湖北秭归、江西赣南、湖南邵阳。质量以赣南及奉节较好,湖南邵阳最差;品种以纽荷尔、长红最好,其他品种次之;上市季节每年十一月至来年三月。

冰糖橙:主产区在湖南麻阳,湖北也有一定产量。

红江橙:主产区广东廉江、广西南宁,水份足,口感清香,耐储存;是中国本土橙类最优良品种。

绿橙:主产区在海南,类似台湾柳橙,是近年新推出的产品。

苹果:主产区山东、陕西、河北。质量最好为山东烟台一带,河北、山西次之。主要品种有红富士,红、白香蕉,花牛等。

桃类:主产区河北及北京一带,品质最好为久保桃(主产地为北京平谷),绿化九号、水蜜桃产量较大;油桃、蟠桃主产区河北满城一带;四川水蜜桃有一定产量,最早上市,价高。(其它桃类简略)

樱桃:主产区山东烟台、泰安一带有大量种植。是国内目前价值最高的水果。

冬枣:主产山东沾化、东营、无棣一带,河北少量种植。是国内价值较高的水果。

青枣:又名印度枣,台湾引种;主产区海南、广东、福建、广西。多销南方城市,北方城市不太认可。

石榴:产区有四川攀枝花、陕西、山西。攀枝花、陕西多为甜石榴,山西多为酸石榴。

草莓:主产区河北满城、四川成都;浙江、安徽次之;四川、浙江上市早,质好价高。品种较好有美国童子1号等。

香梨:主产区新疆库尔勒,是梨类中价值较高的品种。

梨类:主产区有山东、河北,新疆,安徽。有鸭梨、水晶梨、黄金梨、雪花梨、风水梨、贡梨、砀山梨等等(鸭梨主产区在河北赵县一带,四川风水梨 上市最早,价高;砀山梨主产区安徽砀山县;贡梨主产区在新疆)。

葡萄:无核葡萄、白提、青提主产区新疆;另外红提、青提、巨峰在河北怀来地区有很大产量(中国长城葡萄酒厂就设在怀来);巨峰、玫瑰香葡萄主产区在天津茶淀一带;另外,山东大泽山葡萄也很出名。

西瓜:反季节西瓜、小凤瓜,主产区海南(其它季节西瓜简略)。

哈密瓜:主产区新疆哈密,故称哈密瓜;但今内蒙现有大量种植,上市价较便宜。

伽师瓜:主产区新疆伽师地区,故称伽师瓜。

伊莉莎白瓜:主产区山东天麻、河北等地,在长江以北销量很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